三家分晉——一場開啟了戰國時代的政治鬥爭

2020-11-22     左岸楓

原標題:三家分晉——一場開啟了戰國時代的政治鬥爭

提到春秋戰國,人們最容易想到的便是那最後一統天下的秦國。但事實上,晉國作為春秋時期各諸侯之間的龐然大物,也曾引起過其他國家的一頓圍毆

雖然晉國扛住了來自外部的進攻,但它最終的覆滅卻是根源於內部,這在整個春秋戰國期間都是一件較為罕見的事情。而三家分晉也開啟了之後戰國時代的爭霸序幕,將中國的大一統進程極大提前。

一、三家分晉一事的具體前後經過

三家分晉,往小了說,就是晉國內部的一場騷亂;往大了說,則是波及當時全國的一次鬥爭。到了晉出公時期,晉國的朝政大權已經幾乎全部被韓、趙、魏、智、范、中行這六家公卿勢力所掌控,尤其是當時身為正卿的智伯,更是晉國實際權力的掌控者。

他對外作戰勇猛,率領處於虛弱狀態當中的晉國先後打敗齊國和鄭國,同時聯合其他勢力稍弱的諸侯國,以使自己在外交形勢上處於一個較為有利的地位。而他的這一系列行為也得到傀儡國君晉出公的高度讚揚,這無疑再度拔高了自己的政治地位。

之後,為了謀取更多的利益,智伯聯合韓、趙、魏三家發起對范和中行的進攻,「知(智)帥趙、韓、魏而伐范、中行氏,滅之」。而作為國君,雖然只是傀儡,晉出公對這種行為還是相當憤怒,於是向齊、魯兩國借兵求援。

但是人家四個公卿勢力內部早已因利益交叉而擰成一團,此時的晉出公反倒像個外敵,更何況還是借的兵,自然不可能打贏。大敗之下,晉出公在逃亡的路上因病去世,智伯等人則另立晉哀公為國君。事態發展到這個地步,晉國被公卿勢力瓜分已經是板上釘釘了。

智伯這個人能力很強、野心也很大,他所想的並非強大晉國,而是強大屬於智氏的晉國。借著想要對外稱霸的名義,智伯公然向韓、魏、趙三家勢力索要土地和人口,前兩者迫於淫威只能交出,趙國則捨不得。

智伯當時作為晉國正卿,名義上就有號令其他幾家的權力;智氏則是勢力最為強大的一族,讓其他幾家感到畏懼。就這樣,智伯合情合理地就開始聯合韓、魏展開了對趙氏的攻伐,並且一路打到他的老家——晉陽,將其死死圍困在城內。

但趙氏上下一條心,硬生生守了兩年多。正當束手無策之際,智伯突然想到可以挖開溝渠、引晉水入晉陽,把整座城市全部淹沒。

這招頗見成效,而智伯也即將取得最終勝利,可千不該萬不該,他這時候向韓康子和魏桓子炫耀似地說道:吾今日始知水之可以亡人國也。這話嚇得韓康子和魏桓子一陣心驚,因為他們的根據地旁邊也都各自有一條河流。

而且他們本來就畏懼智氏一家獨大後再度討伐自己,於是在趙國使者的勸說下決定反攻智氏,三家在暗中正式形成同盟。

當智伯半夜被紛亂廝殺聲吵醒的時候,還以為是河水灌進自己的營地來了,而當他最後明白是自己遭到攻打的時候,也為時已晚。最終,最強大的智氏一家反倒滅亡,晉國權力被韓、趙、魏三家徹底瓜分。

而這三家為了求個名正言順地自立門戶,向當時的周威烈王要求封侯,從此開啟了戰國爭霸時代。值得一提的是,周威烈王后來也許可了田氏齊國代替姜氏齊國,將禮法制度完全破壞,這可以說是導致戰國時代徹底禮崩樂壞的重要原因

二、三家分晉的發生也是晉國發展的必然

晉昭侯即位後,由於並未解決好自身宗室內部的紛爭問題,導致晉國當時出現了翼城與曲沃兩個政治中心並立的局面。其中,翼城是晉國正統宗室所在,曲沃則是旁支建立。

而晉武公則憑藉一路征伐,成功將原晉國的正統宗室消滅殆盡,並且通過賄賂周王的方式,使自己的即位顯得合理化。也正是這個原因,導致晉國皇室的宗族勢力大幅削弱。而當其子晉惠公即位後雖然使國家走向強盛,卻因偏信寵妃而引發了驪姬之亂,導致晉國的宗室勢力再度被大幅度削弱。

本來在春秋戰國時期,沒有獲得王位的宗室子弟一般也都會受封其他職務,既是為了更好地治理國家,也能起到保衛宗室的作用。但晉國這樣一弄,宗室內部幾乎就沒啥人了,想要治國就必須倚重外部勢力

而公子重耳,也就是晉文公,在流亡十九年回國繼承王位後,則開創性地設立了三軍六卿制度,把晉國國力推向了一個鼎盛。但問題也隨之而來,大量外來人員的湧入導致晉國內部的政治格局變得錯綜複雜起來,就連晉國國君有時也無法掌控全局。

如範式就並非誕生於晉國的宗族就「在夏為御龍氏,在商為豕韋氏,在周為唐杜氏,,主夏盟為范氏」。他們本身就傳承久遠、擁有不小的勢力,對晉國宗族也並不懷有百分之百的忠心。

而隨著其家族內部不同人物的政治地位攀升,其整個家族也會隨之擴張強盛。這個過程循環往復,即便國君更迭,他們卻不受影響。

又由於晉國宗族勢力早在前些年就已經遭遇了毀滅性的打擊,無法對這些公卿勢力形成有效的壓制,晉國國君最後也就逐漸被他們所挾持控制,導致最後出現三家分晉的局面。

四、總結

三家分晉的發生,不僅標誌著中國歷史正式從春秋進入戰國,是一個時代的變遷,也間接導致了中國文化史上一次的禮樂制度大幅度崩壞。春秋時期,雖然諸侯之間同樣互相爭鬥攻伐,但始終在明面上將周天子奉為正統。

而後來周王對三家分晉事件的默許,則直接對世人的心裡觀念造成了極大衝擊,親自把自己的正統性毀壞。自此以後,中國歷史就開始奉行權勢為王,而非所謂的天子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scn8XUBxV5JH8q_Dc9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