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寫給網友的話
作者:王凡
朗誦:篁竹瑾
聞之,朋友的「關心」話,我真不想給他們這些人理論什麼,因為我不是詩人。再說,我所學寫的格律詩,就標上七律或絕句,如果沒有標上七律或者七絕,那就是古風(古詩)。
我記得有一次,我寫了一篇文章,又不是七律或長律,用七字一句,也不斷換韻,是一篇散文詩。
結果受到了「友人」的指責。我寫了一篇文章和他理論了一番,他也閉口無言了。
我標有七律七絕的格律詩,"友人」不去評論,研究和索,他們偏偏要把我寫的古詩,當成格律詩,說是"大忌"!
現在又有「友人",又要評論我寫的詩文。評語是:
青天碧海望月情,
秋色一輪千里明。
歡笑清風送桂酒,
銀河橋上話餅聲。
註:表面上看一首好詩,但月、送、餅都用韻錯誤,且第三句三仄尾。
評論的很好。詩第一句,末句中的,月,餅是仄聲,本應該是用平聲,用了仄聲,(格律詩叫拗句),那就改成「望星,望明」或改成玉輪情,素娥情,玉蟾情?中秋節,人們都習慣「望月」。
餅字改成什麼。餅是專用名詞,指「胡餅,團圓餅」,還有名稱嗎?
送桂酒,雖說是都仄聲,它還是有區分的。桂酒是名詞,用在動詞送字後面,就成了三個仄聲,成了「三仄尾」(格律詩大忌),可把「送」字改成平聲,」歡笑清風(接)桂酒」意思反過來?
要絕句還是要古詩?我選擇後者。
我不說吧,「友人」風風雨雨讓我難為情。 我不是詩人,我寫的是一首古詩,任「友人」說去吧?
我是普通人,格律詩我雖不懂,但還是知道點"聖賢"經典的話:
三仄尾和三平尾到底是不是格律詩的大忌?
寫詩(非古風),填詞,作對聯。不是古風那就是近體詩了,即格律詩。
所以這個問題實際上是:為什麼格律體嚴禁三平尾和三仄尾?
這裡面有個錯誤。格律體確實是嚴禁三平尾的,但是三仄尾一直沒有問題,直到近代才開始有人提出來,並慢慢形成一種和三平尾同錯的認識。
其實,三仄尾在唐詩宋詞中大量存在,根本不是問題,自然不是格律體的錯誤。只不過格律體都是兩個音節間隔,所以在基礎的格律體平仄格式中是沒有三平、三仄連接發音的設置的。所以我們如果單單從「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等四種基本平仄格式來學習寫格律體,肯定就不會出現三平、三仄的現象。
三仄尾
但是作為變格而出現的三仄是大量存在的。這裡有幾個原因,我們結合三平為什麼是大忌來談。
格律體正式成型之初,永明體、宮體已經開始了格律詩的探索。但是,這個時期還是沒有平仄的概念,那麼,詩人們如何標註漢字的發音,或者說遵循什麼樣的規律來寫詩,以保證句子的韻律呢?
南梁開國功臣,沈約提出了「四聲八病」,四聲就是「平、上、入、去」,漢字的四聲發音法就開始用於詩歌創作了。
那麼會出現一種什麼情況呢?我們看沈約的《悼亡詩》中的句子:「去秋三五月,今秋還照梁」,按照四聲譜標註出來應該是怎樣:「去平平上去,平平平去平」,這樣是比較難找出格律之間的規律的。
到了唐朝,在武則天欽定下主持編制了一部聲韻書。這就是我們今天的平仄來源,也是南宋末年劉淵《平水韻》的底子。這本書直接把四聲韻針對格律詩簡化為平仄,將平音單獨拿出來成為「平」,因為格律詩是以平聲結尾,「上、入、去」三種就統稱為「仄」。
再來看沈約這首詩的平仄標註:「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這樣就簡潔了許多?學會了格律基礎格式的人一眼就可以看出,首句平仄是首字不論的「平平平仄仄」的正格,而對句應該是「仄仄仄平平」,所以這兩句是出律了,《悼亡詩》就是一首古風,不是格律詩。
因為三仄尾中的三個字發音有可能是三個發音,這在吟誦的時候自然是通順的,當然不能草草劃入出律了事,更加不能說這詩格律詩嚴格禁止的。
如王灣的「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實際上就是「平平上去入,平去入平平。」雖然都在仄聲里,但是「兩、岸、闊」三個字完全是不同的發音,如果我們會讀「闊」這個入聲字的古音的話,也許會更加抑揚頓挫,朗朗清晰。
《唐詩三百首》的五律共有八十首,其中有二十四首是三仄尾,占到了30%。很顯然這不是特例、孤例,這就是可以存在的。
為什麼三平尾絕對不允許呢?
平聲相對於仄聲來說,只包括了陰平、陽平。而且這兩種聲調都是平和、悠長的。在詩詞中,特別是格律詩中,韻腳必須使用平聲。
如果使用連續的平聲,一連三個平聲字,聲律就沒有變化,顯得平板,但是用普通話反覆念出來,就是聒噪而讓人厭煩的。
而詩歌作為一種用來朗誦的韻文,一旦失去了抑揚頓挫的上口感覺,魅力自然就要大打折扣。詩是韻文,是音律和內容的完美結合,所以要儘量避免這種會產生錯誤,吟誦感的音韻組合。
唐詩中也有三平尾,如「夜靜春山空」、「隱處唯孤雲」就是三平尾,這些也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格律體成熟之後,這種問題基本上就不會出現了。這些三平尾的詩句在唐詩中數量極少,大約只占1%。
格律詩和絕句在要求上是有差異的。
名詞,固定詞組,或成語,在格律詩中,應另當別論。
135不論,246分明,也是分情況決定是否?
綜上所述:
我們在今天來寫格律體的話,三仄尾看情況而定,三平尾絕不允許。用了,就自動歸入古風了(古詩),不在格律體的討論範疇。
現在,懂格律詩的人是越來越少?寫格律詩的人在報刊雜誌上發表詩文多的是。
我是普通人,敬請我的「友人」,要與社會上有名望的"大家「大師們,以論高低,或決一雌雄!拜託了!
作者簡介:王凡,男,漢族,河南焦作人。畢業於河南省教育學院,學習漢語言專業,中學一級語文教師,愛好音樂,擅長拉板胡,吹竹笛。是市級優秀教師。現已退休,喜愛文學創作,擅長寫詩填詞。
朗誦簡介:篁竹瑾,原名康政。詩人,網絡配音員,有聲書播講員,中國詩歌春晚簽約朗誦家,中國國家圖書館特約講師,遼寧延安朗誦藝術委員會副秘書長,全民悅讀瀋陽青少年閱讀會朗讀指導專家,詩之韻朗誦藝術團演員,紅月亮詩畫藝術社副社長, 荔枝FM簽約主播,文學茶社創辦人。
編輯:真真
搜索微信公眾號更多精彩文字,歡迎您欣賞、聆聽!
公眾號:《江南詩畫藝術院》創建於2016年1月31日,《世外桃源美文美聲》創建於2016年4月20日,《紅月亮詩畫藝術社》創建於2016年6月21日,純文學公益性平台!文學之旅與您同行!美文美聲與您共賞!共同聆聽文學之音抒發心中的文字繪畫人生精彩!——創辦人:真真
感謝您的賞讀!感恩支持!
《紅月亮詩畫精粹》發布的原創作品均是作者原創授權發布。
(配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將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