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拋售|白馬這就終結了?這兩個關鍵點表明周期還未結束

2019-07-17     歐陽財經學習匯

A股市場年初快速上漲,接著震盪回落,其中,有遊資瘋狂地炒作,也有機構持續地加倉。個股方面,題材熱點一度大肆炒作,打造10倍大牛股東方通信,複製思維盛行,拉升的龍頭股都朝著3倍、5倍的空間去。然而,話鋒一轉,二季度行情回落,被過度炒作的題材股估值泡沫破滅,怎麼上去就怎麼下來。

我們的關注點,被短線資金引導至短線塊漲快跌的題材股上,卻把一類股票遺忘了,直至前段時間,這類股票的價格相繼創新高,才發現原來「慢也能是快」!這類股票就是白馬股,以前不屑擁有,現在只能抬頭仰望!




從年初至今的最大漲幅來看,五糧液漲164%,格力電器漲86%,貴州茅台漲80%,中國平安漲67%,海天味業漲60%,招商銀行漲53%等等。有些投資者嫌棄白買股漲得慢,回過頭來看,無論從漲幅還是漲速,都是其他很多股票望塵莫及的。

那麼,白馬股緣何這麼受歡迎?機構抱團白馬股,把股價推向雲端,歸根結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不著急找原因哈,我們先來回顧歷史上三次抱團現象。


1、2007-2009年加倉並抱團金融地產,為「金融的黃金年代」。

金融行業貨幣增速高以及信貸增速高的階段往往業績比較好,回顧中國的貨幣投放歷史,最讓人驚心動魄莫過於,2006年開始的「熱錢」湧入和,2009年的「四萬億」。2005年7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自即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開啟了近,10年的升值歷程,熱錢開始大量湧入中國。

另外一方面,隨著中國加入,WTO全球製造業產業鏈加速向中國轉移,帶來大量的國外投資。而彼時,中國實施結售匯制度,因此每一美元外匯流入,最後都變成央行的儲備資產,央行對等投放相應的基礎貨幣。因此,流入多少美元,最後就派生出了匯率×外匯占款數量規模的基礎貨幣。2005-2008年,是有數據以來央行資產負債表擴張速度最快的階段。伴隨這信貸擴張,以及股票市場的大牛市,金融板塊業績增速在,2006-2007年實現了翻倍增長,2006-2008年,金融板塊業績要明顯好於上市公司整體。

當年的金融板塊極其亮眼,券商龍頭中信證券多浪拉升,機構、短線資金、散戶,協力推高股價,真是一場資本盛宴!可惜我們大多都沒享受到。



2、2010-2012年加倉並抱團消費「第一次消費抱團」。

消費板塊在2006-2007年大牛市過程中並不為投資者所特別重視,2006年-2007年食品飲料板塊作為消費的典型代表,業績增速最高也不過50%,遠低於金融板塊,因此,金融成為當年的寵兒。但是,2009年開始情況開始起變化,雖然信貸出現天量,讓大家習慣性的去加倉金融,但是一個季度一個季度過去了,這一次好像情況有些變化,而金融板塊業績卻未如預期大漲,反而是消費板塊業績迅速回暖,成為2009年之後業績增速最快的板塊。

此輪抱團的消費股,表現最亮眼的莫過於白酒股,龍頭就是貴州茅台,有點諷刺意義的是,當年漲到190塊左右,從當時看是一個高價格,現在看來,我倒希望以當時最高價拿著茅台到現在。



3、2013-2015年加倉並抱團信息科技「移動網際網路浪潮」。

到2012年年底的時候,公募基金對信息科技板塊的配置只有7.4%,甚至還不如資源板塊,這個時候距離,2009年開通創業板已經三年了,信息科技板塊增加了很多新的標的。

但是三年這個時間非常關鍵,意味著,2009年創業板開板以及2010年的ipo高峰的大股東要解禁了。一方面是業績持續下滑,另外一方面解禁不斷來襲,創業板從2010年最高1219點到2012年11月底跌至585點,跌幅超過50%。2013年一季度,情況突然逆轉,大家都認為信息科技板塊一點希望都沒有的時候,2013年一季度信息科技板塊整體業績突然從負轉正,達到32%。

其實,如果有對電子行業跟蹤緊密的投資者知道,2012年下半年是智慧型手機非常重要的拐點,IPHONE革命性產品,IPHONE3Gs在2008發布後,已經帶領著智慧型手機的滲透率不斷提升,國內方面,模仿者和新進入者不斷增多,2012年下半年,竟然有高達1400款產品發布,智慧型手機迎來了春天。智慧型手機的銷量爆發使得零部件廠商業業績飛漲。

智慧型手機銷量爆發,3G網絡的普及,以及隨後2013年11月發布4G牌照,正式進入4G時代。也有人把2013年看成是移動網際網路的元年。除此之外,國內安防建設開始加速。安防、消費電子和通訊設備,成為一季報的電子行業的三駕馬車。也構成了2013年-2015年TMT板塊的牛市基礎。

從2013年一季度開始,機構投資者開始快速加倉TMT板塊,持倉比重迅速提升至2013年三季度24.4%,信息科技板塊在2013年實現了一枝獨秀。2014年開始,併購並表逐漸成為另一重的業績貢獻力量,抵禦了宏觀經濟的下行,而且,2014年4G建設提速,2015年,新產業趨勢越來越明朗,而國家也將網際網路+工業4.0,提到比較高的國家戰略上來,給予了大量的資源支持。公募基金、私募基金、融資餘額瘋狂買入各種信息科技股票,有申購認購就加倉原來的重倉股。

這一輪抱團的背景是創業板牛市帶動主板牛市,創業板裡面,湧現出多隻10倍大牛股,比如網宿科技,牛氣沖天,復權價,從1塊漲到接近22塊,漲了21倍多!!!



機構:業績讓我們彼此相遇

從以上三次抱團的現象來看,機構抱團是基於業績因素,在沒有業績更好的板塊出現之前,抱團成了機構之間的角逐。有人會問「為什麼機構不尋找其他板塊進行潛伏呢?一旦對了,賺得更多。」其實,這是跟機構的投資決策框架有關。

第一,定期考核機制。國內的產品管理人都有定期的考核機制,面臨的投資環境比巴菲特困難太多——最短的三個月,最長三年就必須交出一份答卷。那麼如果一個行業表現持續好,你沒有買入這個行業,在定期的考核的時候,就會遭遇靈魂之問——「你為什麼沒有」「你為什麼沒重倉」,到最後,表現最好的那個行業被持倉越來越重,直到有外部因素讓部分投資者堅決的放棄這個行業。

第二,價值體現在業績上。因為國內機構投資者整體是最看重業績的,對業績和價值的看重可能要遠超巴菲特。通常要算清楚每一個季度的業績,一個上市公司一個季度業績稍微低預期,都要考慮減持。因為就算你相信這只是短期的,但是你仍然要擔心別的投資者會無情的拋棄,導致股價出現明顯的回調,為本季度的考核蒙上陰影。因此,業績持續表現優秀的板塊必然會被集中持有。

第三,排名機制。不管你是公募還是私募還是保險,不管你是相對還是絕對,只要你有公開業績,那麼就一定會有人給你每年排名,甚至季度排名,每月排名。而渠道在進行營銷和推廣時,毫不猶豫的把資源傾向給排名最高的產品管理人。而規模又是機構投資者的最重要的指標指標之一。這種排名機制和高考類似,做最好的自己並不足夠,必須要在爭取行業內儘可能高的排名。

第四,產品發行(分配)機制。當一類型的基金產品能夠連續兩年排名靠前,那麼第三年第四年,產品管理人可以被作為重點營銷的對象,發行新產品或者管理更大規模的存量產品。那麼這裡就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機制,為了保持持倉風格的穩定性以及路徑依賴,新產品、新申購以及新管理的資金最佳選擇就是——買入原來產品的持倉。那麼就會形成正反饋:業績好——認購新產品老、產品凈申購——買入原持倉——業績更好——發行更多的產品,這種機制後面簡稱為「抱團-申購」正反饋,這種機制導致抱團的板塊的最後一波多數情況下會出現估值溢價,而這一波往往就是抱團中策略最漲幅最大的一波。

了解以上四個方面,大家應該可以知道為什麼機構間會抱團了,機構不斷地加倉業績持續表現優秀的板塊,排名機制、產品發行機制、定期考核機制,皆促使機構更加集中地買入業績優秀的板塊。


本輪抱團從何時開始?

本輪白馬股的抱團是從2016年開始的,由外資來主導。滬股通自2014年開通以來,由於相對2015-2016年的資金波動太小,幾乎沒有什麼存在感,2015年底累計買入金額餘額只有870億。

從2016年開始,北上資金開始持續增倉A股。不過2016年大家幾乎沒有怎麼注意到,因為到年底北上資金只買了450億。2017年開始,沉寂已久的食品飲料在七年之後終於開始受到投資者重點關注,機構終於就消費達成了一致開始大幅加倉食品飲料,再加倉上加倉的醫藥中也有大量消費屬性的標的,對消費抱團基本形成。2017年三季度開始國內機構攜手北上資金,到2018年1月底將消費板塊估值打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但是,從2018年6月開始,資管新規實施、去槓桿力度加大、信用收緊、新增社融負增長、貿易摩擦升溫等事件共同作用,白馬股開始大幅調整,此時,很多堅定的消費板塊的投資者都選擇了放棄,到2018年底,對白馬股的配置明顯降低。沒想到白馬股調整後,再次從「坑」里爬起來,股王茅台從500塊最高漲到超過1000塊,完成華麗地轉身!

還未結束!

那麼,此輪白馬股的抱團什麼時候終結呢?我認為時間周期還沒結束,分兩個點來闡述。

第一,外資偏好中國的核心資產,究竟什麼是核心資產?可以理解為了一組市值大行業龍頭、外資重倉、ROE高的的股票組合,白馬股具備這樣的特徵。未來,國際知名指數提升A股的納入比例,每一次提升,都會迎來一波增量資金,外資依然是白馬股的伯樂!

第二,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圍繞消費升級與科技創新來展開,消費升級即釋放居民的消費力,讓接近14億人口的內需,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消費的龍頭白馬市場份額仍有繼續擴大的空間。因此,白馬股的大周期的抱團仍未結束。但是,未來半年,風格會不會發生切換,二季報和三季報是非常關鍵的,如果白馬股業績仍然保持,仍然可能持續抱團,但是無論是白馬股業績增速下行,還是信息科技或者金融突然業績上行,都可能會讓投資者暫時放棄抱團白馬股。

聲明:以上出現的個股僅為案例分析所用,不作為買賣參考,不薦股。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股市絕非賭博靠運氣,深知只有專業才能在市場中生存,關注筆者的微信公眾號:歐陽財經(YK66CC),免費領取戰法和交易系統一套,精準把握主力資金動向 ,訂閱最新的股票情報,解決你選股以及買賣點等問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eDZAWwBmyVoG_1ZoF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