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峨峨,生者百歲;天風浪浪,飲之太和」這是一則祝賀軍人高壽的對聯,感慨了軍人們對於國家的貢獻。在戰爭中,有無數軍人為了保衛自己的國家,犧牲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為了紀念在抗戰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國家決定在首都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重達94噸的碑心石是採用的青島的石料,在那個運輸業並不發達的年代,它是怎麼運到北京的呢?
1945年8月15日抗戰結束,這場戰役的結束,同時也標誌著中國最偉大的保衛祖國的戰爭完美落幕。無數抗戰英雄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造就了現如今的和平生活。為了紀念這些偉大的英雄兒女,1949年9 月30 日,決定為犧牲的戰士們,修建一塊人民英雄紀念碑。
在國家領袖的帶領下,紀念碑的形式和內容被優秀的設計師們不斷討論,在全國最優秀的建築師和專家們的努力下,從設計的240個圖案中,選下了最終的圖樣。
1952年,紀念碑興建委員會正式成立,在梁思成副主席的指導下,最初碑石的選料是十分細緻的,石頭的樣式必須送到清華大學進行測試,整個紀念碑是由一萬七千塊花崗石和漢白玉石砌成的,整塊碑石最為重要的還是碑心石,這要到哪裡去找呢?
在紀念碑興建委員會的三個月的考察和多次比對後,建設者們最終選定青島浮山花崗岩的石料。這塊石料最初的重量高達300百噸,是中國建築史上極少出現的花崗岩,紀念碑必須要用有一定的重量和高度的碑石心,用來篆刻主席的題字,只有這樣的碑心石才能顯示出其獨特的內容。
在當時百廢待興的條件下運輸這塊巨型花崗岩也歷經了「九九八十一難」。在當時的建設者看來,首要的問題是,在不知道石體結構的情況下,如何完整的開採出被選中的那塊重達300噸的巨型花崗石。在當時遜色的科技條件下,不傷害石體還想要完整的開採出花崗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不是幾排鋼楔子就能完成的。
施工隊找來一位幫手名叫李開山,這是一位有豐富開採經驗的老石工,在他的幫助下,施工隊歷經數月,最終用放悶炮的方法,在山上炸出了這塊巨型花崗石。
重達300噸之上的碑心石,經過兩次加工後,減至102噸。當時運輸業並不是很發達,所以運送如此沉重的碑心石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一共7116名工人參加了這次重要的運輸,運用滾木和推土機牽引移動。從山場到市區的路僅有15公里的路程,但路途上既有高高低低的山嶺和大小不一的橋樑,還有炊煙裊裊的小村莊還有車水馬龍的都市街道。由於環境和地形的多樣變化,再加上沒有先進的運輸工具,工人們只能採用老方法,一步一步地將巨石運到指定地點,最終耗時30天之久。
接下來工人們打算運用鐵道滾動的方式將巨石裝上火車車皮,從而運送北京,但是火車限重是100噸,迫不得已對巨石進行第三次的加工,最後其重量是94噸。
歷經這麼久的打磨和運輸,碑心石終於「坐」上了去北京的火車,以最快的速度奔向北京,由於運輸物品的巨大和重要性,沿途也一直有專人照顧車輛的安全,在大家的護送和努力之下,碑心石最終在1953年10月13日安全到達了北京,歷時7個半月。
通過前幾次運輸得到的經驗,採用之前使用的老方法用鋼管交替鋪墊,採取了滾動運輸,用了三天的時間,於10月16日最終把它運到了紀念碑的工地。自此,紀念碑開始了下一段修建之旅。
碑心石的運輸花費了長達半年之久,由此可見94噸的重量在當時能夠完成長途運輸並非易事。這是一次可以載入歷史的傳奇運輸過程,在當時社會並不發達的條件下,還能完成如此壯觀之舉,著實不易。
1952年8月1日正式開始了人民英雄紀念碑的修建工作,直到1958年4月22日,才最終落成。在1958年的5月1日隆重揭幕,石碑上刻著由主席起草、總理書寫的碑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這八個大字。碑文和碑題一共用了130多兩的黃金,紀念碑從奠基到落成大約花費三億餘元,從耗時和金錢花費上便足以得知它的重要性。
人民紀念碑在天安門高高地矗立著,在它的上面還刻有八個題材和十塊浮雕,每個題材都有它自己獨特的含義,意味著中國歷史從此開始走向新的開端,告別了過去種種歷經的磨難。浮雕上刻著170個人,意在概括出中國這100多年來,所歷經的風霜雨露,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走向新的更美好明天的願望。
在這些困難和挫折之下,中華兒女並沒有焦慮不安和不知所措,而是靜下心來,運用自己的智慧和全國人民的統一一心,擊退了侵略者,鑄就了如今的和平,意在警醒世人,現在的美好生活是無數中華兒女、英雄烈士的鮮血和生命換來的,要永遠記住那些為我們拋頭顱、灑熱血,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和國家建設事業上犧牲的烈士,他們是我們永遠的榜樣和驕傲。
歷經9年,最終呈現給我們的是這樣一塊完整美麗卻又富含深意的英雄紀念碑,在此期間裡,工作人員不辭辛苦、絞盡腦汁,默默的為這塊碑石獻上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他們是中國最可愛的人!在天安門廣場上矗立的英雄石碑,象徵著無數中華兒女的心緊緊地靠在一起。
吳良鏞院士對這塊碑石給出了高度的評價:「人民英雄紀念碑是新中國成立之初難得的精品。細細品味,氣壯山河的時代巨浪,都凝聚在史詩般的建築里,氣象萬千,今日思之仍激動不已」。在這個和平的時代里,那些替我們負重前行,以及為我們和平而犧牲的人,是我們的驕傲更是我們的榜樣,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為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而繼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