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降世》,一部平庸的電影何以大受歡迎

2019-08-19     老汪說教育

《哪吒之魔童降世》(下文簡稱《哪吒》)上映24天,票房過40億,將衝擊中國影史票房前三。這火辣辣的天氣也無法跟《哪吒》之火相比。今天我也隨大流地走進影院。

我不得不說出內心最真實的感受,也許這很煞風景,但是寫作必須忠實於內心。如果我的言論讓您不快,請諒解。

這實在是一部平庸的電影,這部電影之所以大受歡迎是因為它善於迎合。

哪吒劇照

一、平庸的電影

個人認為,判斷一部電影是否優秀,主要看它的審美價值和思想價值。

1.這是一部低層次的「審美」電影。

所謂「審美」,簡單地說就是「處于欣賞的狀態」,審美價值的大小取決於「欣賞」的深度、厚度。用著名古典詩詞專家葉嘉瑩先生的觀點來說,就是「感發」的力量和深度。

那麼,我必須要說《哪吒》是低層次的審美電影。

顯然,這是一部讓觀眾從頭笑到尾的喜劇電影。這說明電影的確使觀眾處于欣賞的審美狀態。但是成功的喜劇,或者說是有深度的喜劇都是「先讓人發笑,再讓人思考」,思考讓「笑聲」這一審美體驗變得更有深度、厚度和廣度。

如果不是我疏忽或遲鈍的話,這部喜劇電影的所有「笑點」都缺乏「先讓人發笑,再讓人思考」的特點。也就是說整部喜劇缺乏讓人思考的元素,從而不能使觀眾獲得有深度、廣度、厚度的審美體驗,用葉嘉瑩先生的話來說,這部喜劇電影給觀眾帶來的「感發」沒有力量和深度。

沒有比較,就沒有真相。我們可以對比一下喜劇大師卓別林的喜劇表演和《哪吒》。在卓別林的經典電影《摩登時代》中卓別林扮演了一位在工業流水線上擰螺絲擰成神經的喜劇形象。他見到貌似螺絲的任何東西,都拿著鉗子去擰,甚至追著女士要擰她們身上的紐扣。觀眾捧腹大笑之後,往往會想,工業流水線上需要怎樣高強度的反覆勞動才能把人逼成這樣可笑的「神經」。如此一思考,審美就不會停留在廉價的笑聲上,而會自然而然地引導觀眾進一步思考電影所表現的人生。

《摩登時代》劇照

非常遺憾,也許是我的疏忽,這2個小時左右的影片的確笑點無數,但沒有一個笑點能讓我笑後思考一下社會人生。所以,個人以為,這部電影從審美的角度來說,它只能帶來廉價的笑聲,帶來低層次的審美。

2、這是一部思想乏味的電影。

好的電影,首先故事本身就蘊含了深刻的思想。次一些的電影,雖然故事本身並無深刻的思想,但是,會有一些經典的電影台詞產生。而《哪吒》在思想上卻連次一點的電影水準都沒有做到。

從電影的整體敘述來看,《哪吒》主要講述了魔童華麗轉身為英雄的故事。在華麗轉身的過程中,一面是大眾的誤會,一面是父母無條件的愛。個人以為,影片主旨大約是在表現無條件、無私的愛會創作教育的奇蹟,會讓魔童成長為英雄。無條件、無私的愛會創造教育的奇蹟,這本是教育的常識。大概人類歷史有教育起的那一天,在很多人看來,這就是常識。當然,也會有不少人會質疑這一點。因此,從故事本身來看,電影並沒有表現深刻的思想。

故事本身沒有深刻的思想,但能產生一些經典的台詞,也算是思想上次一些的電影。可惜,《哪吒》幾乎沒有什麼能流傳下去的經典台詞。

整部電影大約有些思想性的台詞大概就是這幾句吧!

1.哪吒:「去他個鳥命!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決定!」

2.若命運不公,便和它奮鬥到底。

3.生活你全是淚,越是折騰越倒霉,垂死掙扎你累不累,不如癱在床上睡。

4.哪吒:「三年是短了點,不過我也玩得挺開心的,今天是我生辰宴,都不准哭哦!我自己的命自己扛,不連累別人。」

5.太乙真人:「人是否能夠改變命運,我不曉得。我只曉得,不認命是哪吒的命。」

6.申公豹:「人心中的成見就像一座大山,任你怎麼努力也休想搬動。」

7.李靖:「爹一直對你很嚴,知道你心裡有氣,別在意別人的看法,你是誰,只有你自己說了才算。」哪吒:「別人的看法都是狗屁,你是誰只有你自己說了才算,這是爹教我的道理。」

可是,我們細細審視這些句子:幾乎都是常識,幾乎沒有絲毫的深刻性可言。我們可以對比一下老電影《南征北戰》中的「又喝到家鄉的水了!」《閃閃的紅星》中的「我胡漢三又回來了!」這些台詞表面看很淺顯,但細細琢磨,卻道盡人生的滋味。我們還可以對比一下同時代的電影。如姜文的《一步之遙》中馬走日被槍斃後說道:「我就這樣被人槍斃了。我怎麼覺得死了跟活著沒什麼兩樣。」「死了和活著沒什麼兩樣」這裡所表現的人生苦難是何等的深沉。

電影《南征北戰》劇照

相比之下,《哪吒》的這些略有思想性的台詞多為空洞的豪言壯語,並沒有表現出人生、世界的哪怕一點點深刻。

二、這部電影之所以大受歡迎是因為它善於迎合

個人認為,這部電影主要迎合了中國式父母的心理和教育方式。

這部電影謳歌了無條件、無私的愛,認為這可以創造教育的奇蹟。我相信,多數觀眾應該可以認同這一點。

凡是為人父母,不論是中國人,還是西方人,對子女或多或少都有無私、無條件的愛。但在這一點上,我們中國父母表現得更無私、更無條件。劇中李靖願意代兒子哪吒去死便是中國式父母無私、無條件愛的極致表現。

《哪吒》表現得是無條件、無私的愛創造了教育奇蹟。但是,我們靜下心來想想,觀察觀察周遭,就不難得出結論:無條件、無私的愛可以創造教育的奇蹟,也可以毀掉孩子的一生。我們多數給子女無條件、無私的愛的中國父母恐怕沒有劇中李靖夫婦幸運。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父母無條件、無私的愛毀掉孩子的一生。但是這些父母大多盲目樂觀,他們大多認為他們無條件的愛能讓孩子快樂成長,成才成人。儘管,事實已經在教訓他們,但他們大多不願承認事實。《哪吒》的故事正好迎合了這些父母的心理和教育方式。

劇中李靖夫婦劇照

著名家庭教育專家楊永明教授曾指出:家庭教育的一切藝術就在於「恰如其分」地愛。

西方人說教育就是愛的藝術。中國式父母一味地無條件地、無私的愛是一種盲目的愛,盲目的教育,離「恰如其分」和「藝術地愛」相差很遠。這或許是,多數無條件的、無私的父母之愛並不能創造教育奇蹟,甚至毀掉孩子一生的重要原因。但是,我們中國的父母又有多少人明白這道理呢?

劇中李靖夫婦和哪吒師傅太乙真人對哪吒的愛就是典型的無條件的、絕對無私的,他們的愛沒有半點「恰如其分」和「藝術」,他們的教育也沒有半點技術含量。在時下的中國,這樣的父母、這樣的教育實在是太多了。於是,電影《哪吒》對中國式父母的心理和教育方式的迎合打動了無數人。

個人還認為,本劇還迎合了時下許多「熊孩子」家長的心理。

如今熊孩子越來越多

​近年來,無法無天的「熊孩子」越來越多。但是,據我觀察,多數熊孩子的父母其教育方式仍然是盲目的無條件的、無私的愛。對於熊孩子,我們更要「恰如其分」地愛,更要藝術地愛,更要教育的技術含量。可是,悲哀的是,教育熊孩子能有技術含量的家長實在是太少了。多數熊孩子家長還普遍性地心存幻想:孩子大了,自然會好;小時候胡鬧,大了可能會很有出息。因為,不少名人小時候都很調皮嘛!

這些家長忘記了一個簡單的事實,熊孩子長大後逆襲為名人的畢竟是少數,是極小機率事件。「一歲看大,三歲看老」的古訓告訴我們,熊孩子長大後成為「慫人」的機率更高。

鄰居的表弟小時候就是個無法無天的熊孩子,他母親沒有給他有技術含量的教育,只給了他無條件的、無私的愛。如今他成了標準的「慫人」。其母已經患了抑鬱症,他還整日罵她,似乎一日不罵其母,一日就難過去一樣。熊孩子變慫人的故事,我看到的太多了。相反,無條件的、無私的愛讓熊孩子成為英雄的故事,倒是很少看見。

《哪吒》中的哪吒從魔童變成英雄,就是熊孩子逆襲的典型故事,這故事迎合了很多熊孩子家長的心理:只要我無條件無私的愛,我家的熊孩子將來也會有出息。

平庸的電影卻大受歡迎,這說明了什麼?我難以再寫下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X3xrmwBvvf6VcSZDne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