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街苦盡甘來

2019-05-19     陳說往事

解放路尾西側朝陽溪畔的一片街區,俗稱三坊街,是昔日龍勝街、尚仁街(里)、南倫街三條小街的民居集聚地。它南挨人民路,北至朝陽溪,東接解放路,西至南寧一中。解放前這裡是南寧市區邊緣,荒涼偏僻,街道狹窄,房屋低矮,居家稀疏,默默無聞,反而提及鄧屋祠堂、豆豉塘、番鬼園知道的人還多。從龍勝街東街口出來,就是過去有名的雞行頭,縣郊農民進城交易農產品的地方,也就是如今的流行叫法:城鄉結合部。

對於三坊街,在上世紀50年代,我兒時的印象就是一大片低矮破舊的房子,但難忘的是那一條彎彎曲曲的芝麻巷,它是三坊街通往上國街(現人民西路)、水街的捷道,窄窄的小巷兩旁都是青磚瓦房,石板鋪路, 深幽曲徑,古韻十足,夏天經過有涼絲絲的感覺。我小時候在上國街上第二幼兒園,常常喜歡鑽進小巷,享受拂面而來的穿堂風。現在小巷變成了永新城的一個通道。

過去三坊街居住的大多是白天到市區打工或沿街擺賣的平民百姓,掙兩個錢餬口度日。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層,住最破爛的房子,穿最廉價的衣服,吃最便宜的食物。文革武鬥之後,這裡大片房屋毀於一旦,居民流離失所。上世紀60年代後期,政府在此建了30多棟2到3層的磚木簡易樓房以及少量平房,安置一批市民居住。那些紅磚樓,特點是木樓梯、木樓板,無批灰、無天花板,單套間、門對門,公用浴室與廚房,要方便得出門找公廁,生活極為不便。由於空間狹窄,居民逐漸把中間走道也堆滿東西,有時還在走道燒煤爐煮食,隱患很大,1994年的一次火災燒死了人;布局也不合理,有些房屋挨得很近,什麼朝向都有,因此一些房屋的採光十分差,白天也要開燈。有一次我去探望一個熟人,由於不適應光線突變,進門兩眼一抹黑,幾分鐘才看清楚屋內境況。唉,四周根本沒有陽光照進來,地面潮濕,霉味撲鼻,居住條件糟糕透了。但就是這樣簡陋粗糙、環境惡劣的住房,當時還要查三代,家庭出身不好的除了極少數特殊情況的人,基本沒有入住的資格。

後來,那些安排在民政救濟平房的住戶,每家才14平米不夠住,有的甚至蝸住了幾代九口人,實在困難,便在屋內搭閣樓,又在屋前屋後搭蓋簡易房子。此風越刮越旺,不但紅磚樓的住戶也亂搭亂蓋,那些沒有住房的人家,更是在房子邊角地或空地蓋起房子。70年代又漸漸擴展到靠近朝陽溪的岸邊,用木板、竹篾、油毛氈,蓋起一個個沒有磚頭和水泥的簡陋窩棚住了下來,一住就是十幾二十年。那時,整個三坊街密密麻麻的房子住滿1573戶6048人。難以想像的是,在這片狹小的空間,竟然還擠進了鏡畫廠、醬油廠、水暖廠3家企業和一家學校。幾十年來,這裡一直沒有配套公共建設,沒有公共綠地和基本的生活設施,道路狹窄,四害衍生,居住環境十分惡劣。據老街坊說:在酷熱難忍的暑天,晚上總有許多人拿起草蓆和床板及小凳到街邊納涼,那時所有的巷道幾乎都擠滿了人,許多人穿著薄薄的睡衣褲,男女老少毫無隱私可談。

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居住在三坊街的很多居民,過去是所謂的「貧下中農或貧民、工人」家庭出身,受自身條件限制,本人及其子女文化程度較低,又沒有任何背景,很少有體面穩定的工作,幾乎沒有國家幹部,連國營企業的職工都很少,社會地位較低,得不到應有的尊重,什麼米粉妹、燈通七、賣魚婆、涼茶佬、鈴啷佬、酸菜三、瓜刨八、白鐵張、輪胎昌、麻糖佬、酸嘢婆、燒鴨梁等等外號就看出他們的生計。尤其住在溪邊窩棚的人更沒有正式的工作單位,以拉馬車、木車、切煙絲、做木匠和泥水工為生,他們的子女甚至沒有讀書的機會。當時三坊街的居民夢寐以求的就是有一份「正式」的工作,體體面面的做人。所以,三坊街遊手好閒的青少年不少,偷雞摸狗、粗言爛語、打群架、賭博、吸白粉、做皮肉生意的都有,社會風氣很差,敗壞了三坊街的名聲,市民都避之不及,以至於1983年嚴打時,街上不少問題青少年被判了刑。我有個居住這裡的親戚,兩個兒子就因為耳濡目染走上犯罪道路。當時社會上甚至流傳「有女不嫁三坊街」的口頭禪。那時,三坊街成了城市破落的角落,有人形容它是南寧市的一塊「傷疤」。

改革開放之後,三坊街人卻是全市最早擁抱開放政策,善抓機遇,最早從事經商的群體之一。當時沿街擺賣是丟人現眼的事情,但生活所迫,他們當中的許多人,大膽地拿著商品在大街小巷兜售,漸漸發家致富。現在和平商場、交易場和一些批發市場,成功的生意人中有不少就是三坊街的佼佼者。他們之中有很多搬離了三坊街,到新環境安了家,生活水平與往昔相比天壤之別。

2001年底開始,市政府大刀闊斧對這塊市中心的「傷疤」進行改造,三坊街由此成為南寧市第一個大規模的舊改片區。3年後,從前的南倫街、尚仁里已幾乎難覓蹤影,除了龍勝街十幾棟重蓋的居住樓之外,三坊街三分之二都被「翠堤灣」取而代之。這裡變成了市中心一個擁有出眾環境及生活品質的大型居住社區,12萬平方米的小區就有3萬平方米的園林綠化面積,優雅舒適。

當年三坊街的居民,除了一部分回遷住進「翠堤灣」,還有一部分搬遷到了北湖安居小區以及翠湖新城,開始新的生活。這塊土地再也沒有骯髒的街角,沒有了往日滿目瘡痍的落魄景象。龍勝街還成為全市有名的美食街,「邕味老友」、「蘇蘇老友」、「阿婆粉餃」、「輝記牛雜」等等店攤,用傳統的手藝和方式做出了人們追逐的「返尋味」。昔日南寧人眼中的「城市傷疤」,已經隨風飄遠了。但是,過去住在這裡的人並不會忘記,「我們的根還是這裡的根,只是不會讓我們的後代再去經歷那種生活了。很多時候,夢裡都會回到那棟三層紅磚樓,黑黑的木地板,還有樓道里的蜂窩煤味道,童年啊」,「不管在外人看來這裡過去是多麼不堪,但在我心裡永遠是難忘的青少年時期」。(寫於2017年1月19日,修改於2019年5月15日)

註:1、版權本人所有。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凡轉載、複製本文需經本人同意,並註明出處及作者名稱。謝謝合作。

2、在網絡平台,本人的暱稱分別為「陳說往事」與「老豆有話」。

3、本人致力於公開出版物沒有記載或沒有詳細介紹的南寧往事與歷史的寫作與整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OdsD2wBmyVoG_1ZS8f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