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潯古鎮位於湖州市南潯區,地處江浙滬兩省一市交界處。明清時期為江南蠶絲名鎮,是一個人文資源充足、中西建築合璧的江南古鎮,乃江南六大古鎮之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
南潯古鎮景區占地面積34.27平方公里,東界至宜園遺址東側起,西界至 永安 街起,南界自嘉業堂藏書樓及小蓮莊起,北界至百間樓。 景區擁有南潯張氏舊宅建築群等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龐氏舊宅、通津橋、洪濟橋、穎園等1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興福橋、通利橋、 新民 橋等3處市級文保點,生計米行、劉氏景德堂舊址、周慶雲舊宅等21處歷史建築。
又稱「劉園」,是晚清南潯「四象」之首劉鏞的私家花園,也是南潯五大名園(即張石銘舊宅、小蓮莊、劉氏梯號、嘉業堂藏書樓以及張靜江故居)之一。面積17399平方米。小蓮莊是始建於清光緒年間的古典園林建築。屬於南潯首富劉鏞(字貫經)的私家園林、家廟及義莊所在,位於南潯鎮南柵萬古橋西,北臨鷓鴣溪,西與嘉業堂藏書樓隔河相望。原為劉氏歸櫬暫殯寓園,從光緒十一年(1885年)開始,在池周補植花柳,重栽菡萏,布置台榭,啟建家廟,歷時四十載,於1924年完成。因慕元代書畫家趙孟頫湖州蓮花莊,而自名「小蓮莊」。劉家三代人花了40多年建成的小蓮莊,建築、園林兼勝,由家廟、義莊和園林組成。園林分外園、內園,內園的主體是一座用太湖石堆砌的假山群,外園以十畝荷池為中心。環繞著長廊曲橋、樓亭閣榭,可與蘇州園林媲美。
百間樓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百間樓河東起東吊橋,北至柵樁橋,一條彎彎的河道兩邊全是帶有廊檐的民居,這兒曾是明朝萬曆年間被罷黜的禮部尚書董份回鄉後給女眷家僕居住而建,當初建成時約有百間樓房,又架長板石橋連接兩岸故稱為「百間樓」。這裡青瓦白牆,依河立樓,柳樹成蔭,沒有千篇一律的商店門面,還是原色原味的住所。百間樓街房舍連排,側牆相接,最集中的一段是河東岸的蓮花橋到長橋。現在百間樓還居住著南潯當地的居民,房屋雖然破舊,但依舊很有特色。這裡是南潯必逛的景點,呈現出一派典型的江南水鄉特有的風光。
劉氏梯號是面西的中西式建築群,俗稱「紅房子」,是南潯「四象」之首劉鏞的三子劉安的居處。總體建築由南、中、北三部分組成,其中最有特點的是南北部分融入了羅馬風格建築。劉氏梯號除了高大恢弘、氣勢逼人,內部還陳列著無數呼之欲出的磚雕、木雕和石雕。小紅樓外面看起來是江南水鄉的典型建築風格,走進去才會發現原來是西式建築,很適合拍照.
劉氏梯號的建築風格與藝術是南潯絲商做大做強之後與外國通商後的結果,屬於典型的中西方文明的結合的藝術品。整個房舍的外部是採用紅色磚瓦建設而成,窗戶也是標準的歐洲建築設計風格,在南潯這座千年古鎮里看劉氏梯號顯得非常的」異類「更顯得與眾不同。從紅房子進入大廳可以看得到房舍內部的設計、布局與裝修完全是中國傳統風格。所以,這劉氏梯號是外顯西歐化內現中式化,完美的結合真的令人稱讚不已。
嘉業堂藏書樓,是劉鏞的孫子劉承干於1920年建成的,因清帝溥儀所贈「欽若嘉業」九龍金匾而得名。中國三大私家藏書樓之一,與小蓮莊隔溪相望,有小橋通連,環境相當好。該樓規模宏大,藏書豐富,且採用中西合璧園林式布局,口字型迴廊式廳堂建築,所有木窗都鏤空雕刻著篆字「嘉業堂藏書樓」字樣,樓外是大片花園、池塘、假山。使藏書樓掩映在園中,樓外有園,園中有池。順著荷葉形的蓮池前往,可見太湖石堆壘的假山,形如十二生肖。池的左右有"浣碧"、"障紅"兩亭,與池中孤島上的"明瑟"亭構成鼎立之勢。西南有一塊三米多高的"嘯石",系南潯三大奇石之一。讓書樓與園林合為一體,以收藏古籍聞名,是中國近代著名的私家藏書樓之一。這裡是一座迴廊式的兩層建築物,由七間兩進和左右廂房組成,共有書庫52間,藏書約11萬冊。嘉業藏書樓是南潯古鎮最有歷史價值的地方,藏書樓保存比較完好,不能錯過。
張石銘舊宅,又名懿德堂,是南潯「四象」之一張頌賢之孫張均衡所建的大宅院。建於光緒25年至31年(即1899-1905年)。整個大宅由典型的江南傳統建築格局和法國文藝復興時期的西歐建築群組成。相互聯通,巧妙結合,反映了主人在十九世紀未與西方在經濟、文化、藝術中的聯繫與溝通。 張石銘舊宅前臨古潯溪,坐西朝東,有五落四進和中、西各式樓房150間。素有「江南第一民宅」之美譽。
張石銘是清朝年間湖州一帶具有影響力的湖州絲商之一,是民國元老之一張靜江的堂兄。作為南潯絲商「四象」之一張頌賢的長孫,張石銘在經商方面可謂是大有作為,不僅僅繼承、吸收了祖父張頌賢的經商之道與為人之道。而且在開拓外海貿易等領域方面走在了江浙一帶絲商的前列。同時也是清朝中葉至末年期間在絲綢海外貿易商第一人也是最為成功、最有影響力的商人。在此背景之下就加大了與海外商人的聯繫與溝通,在招待外賓上張石銘可謂是不遺餘力的去完善。所以,張石銘在自己居住的地方專門選擇了一處獨立的別墅作為自己的寢室、書房與招待外賓的地方。當時在建設這座房舍的時候都是按照中國傳統的風水方法與傳統的建築藝術下成功而完美的融合了西方國家建築藝術。一座典型而成功的中西合璧的建築物在南潯這片富庶之地悄然而起了。
雙澆面
它是南潯一道特色小吃,澆頭有滷汁、牛肉、白雞、素絲、雪菜等十餘種,尤以雙澆面(又叫酥肉爆魚面,肥而不膩的酥肉外加鮮而不腥的爆魚)為上品。鎮上雙橋麵館、狀元樓、五福樓等麵店都有出售。特別推薦雙橋麵館,雖然說不是什麼百年老店,但是該麵館從1984年開業至今30多年來一直都沒有搬過店面,他們家的雙澆面味道是最地道,
雙澆面(又叫酥肉爆魚面),既有爆魚之鮮,又有酥肉之香,爆魚鮮香四溢,酥肉入口即化,再加上麵條細軟又不失筋道,著實面中上品。不少外地遊客,重遊南潯,總會再嘗嘗這碗雙澆面的味道。
臭豆腐乾
民間諺云:「臭南潯,辣烏鎮」,因烏鎮人愛吃辣,南潯人卻愛吃「臭味」。 一般吃法有兩種:一種是臭豆腐乾用油煎,拌上甜蔥醬、蔥末等佐料即可食用:另一種是臭豆腐乾放入蔥、醬、薑末等佐料,隔水清燉,即成清燉臭豆腐乾、臭豆腐乾雖有臭氣,但吃起來香,其味甚佳。用南潯人的話來說,這是「純正的南潯風味」。南潯街上很多賣臭豆腐乾的小吃攤。
南潯香大頭菜
南潯香大頭菜一般在二、三月份加工而成,加工的好壞取決於選料和腌制過程。製作方法要經過整理、曬乾、切片、鹽腌、裝甏等環節。主要風味特點是色澤黃嫩、口味鮮美、鹹淡適宜、回味香甜,略帶清香,菜頭脆嫩,纖維細膩,每個菜頭展成扇面形。佐膳皆宜,是加工蔬菜之上品。盒裝的大頭菜10元一盒。返程的時候作為伴手禮為親朋好友捎上一盒,也是不錯的哦!
熏豆茶
熏豆茶是南太湖地區的傳統土特產品,農家待客素有自製和飲用此茶的習俗。主要以熏豆、芝麻、橙皮、卜子、胡蘿蔔乾等「茶里果」配製,還可根據各自的喜好和條件,加入少許茶葉、扁尖筍乾、桂花等多種作料。
風枵
南潯人稱鑊糍(即糯米鍋巴)為風枵。風枵加白糖沖開水叫風枵湯。春節期間用風枵湯待客,在農村一帶盛行,吃起來甜滋滋略帶Q感。
個人認為此風枵,作為餐後甜品也是別有一番風味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