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父母離婚的孩子,為什麼王菲女兒李嫣能過得開朗又自信呢?

2019-11-19     心媽來了

畢淑敏在《家問》中有這樣一句話。

問孩子,家是我們?

他們回答:

家是媽媽柔軟的手和爸爸寬闊的肩膀;家是100分時的獎勵和不及格時的斥罵。

家是可以耍賴撒謊當皇帝,也得俯首聽命當奴隸的地方;家是既讓你高飛,又用一根線牽扯的風箏。

01 孩子想要的,不止是一個完整的家

前幾天,賈乃亮和李小璐聯合發表聲明,宣布離婚,結束7年的婚姻。

自從2017年底「夜宿門」事件以來,他們離婚的消息就一直沒斷過,但是當這一天真的到來時,還是難免唏噓不已。

看慣了明星們比電視劇還要精彩(狗血)的愛情及婚姻故事,所以,比起他們離婚本身,網友們更心疼他們的女兒甜馨,一個剛滿7歲的小女孩。

對於甜馨來說,曾經的一家人不管是在戲裡戲外,都是一副幸福的模樣,可如今,最愛自己的爸爸媽媽離婚了,不知道小小年紀的她,做好心理準備沒有,能否承受家庭的破碎。

有人會說,離婚,對孩子的傷害最大。

不如,為了孩子忍一忍吧。

可是,為了孩子不離婚,就真的是對孩子好嗎?

我們總以為孩子需要一個完整的家,甚至覺得只要孩子快樂、幸福,自己快不快樂、幸不幸福都無所謂。但是,父母不快樂,勉強在一起,孩子真的會覺得快樂嗎?

其實,比起一個看似完整的家,一個充滿吵鬧甚至是冷暴力的家,孩子更需要的是一個溫暖有愛的家。

因為,沒有愛的婚姻,對孩子的傷害更大。畢竟,愛,才是滋養孩子健康成長的源泉。

雖然賈李二人的婚姻走到了盡頭,但是,在他們的聲明里,這樣說到:「今後,無論雙方的婚姻狀況如何,都會共同擔負起作為父母的責任,撫育並陪伴孩子成長。」

02 傷害孩子的,從不是離婚本身,而是離婚後的態度

有人說,離婚,最見人品,也最見人性。我們見到太多父母在離婚時上演的各種撕扯大戲。

當年,天后王菲和李亞鵬離婚的時候,可以說是沒有任何狗血劇情,也沒有撕扯大戲,兩個成年人優雅地說了再見。

在離婚後,媒體多次拍到王菲和李亞鵬合體陪女兒李嫣過生日之類的畫面。雖然,李嫣跟李亞鵬一起生活,但是經常拍到李嫣跟媽媽王菲在一起的照片。

李嫣並沒有因為父母離婚,憎恨爸爸或者媽媽,或者對自己的性格造成不好影響。相反地,她活潑、開朗、自信,跟爸爸和媽媽的關係都很好。

對於父母離婚而言,大人之間好聚好散,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好離婚」,意思就是理性離婚

即便是父母離婚了,也不要當敵人,而是做可以和平共處的朋友,TA可能不是一個好的丈夫或者妻子,但TA可以是一個好爸爸或者好媽媽。

前段時間熱播劇《小歡喜》中,單親媽媽宋倩在離婚後,一直沒有釋懷,把對前夫的怨恨和離婚的傷痛全部轉嫁給了女兒英子。在女兒面前說前夫的壞話,阻攔女兒見爸爸,經常以「我都是為你好」或者大哭來綁架孩子的情緒。看著媽媽不快樂,女兒心裡充滿了愧疚,最後患上了抑鬱症。

《愛的五種語言》中說:在每一個孩子心裡,都有一個「情緒箱子」等著被愛填滿

所以說,無論成年人的感情世界如何,也無論最終做出什麼樣的選擇,都要記得給足孩子溫暖和愛。孩子內心充滿了愛,才有可能成為一個快樂幸福的人啊,即便是父母離婚了,在孩子心裡,仍然會覺得那個家還在。

03 我們為什麼怕孩子受到傷害,因為孩子容易有這幾點心理

  • 離異家庭的孩子,容易缺乏安全感

孩子從出生以來,他們的全部的信任感和安全感,都來自於父母,來自於家庭。當父母離婚,原本穩定的家庭三角關係不在了,孩子面對突然的變化,一時難以適應。對於內心脆弱的小孩子來說,他們的安全感就會受到破壞,心裡就會產生恐懼,害怕父母分開,也害怕自己被拋棄。

  • 離異家庭的孩子,容易產生焦慮情緒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個環境,也是最重要的場所。孩子容易因為家庭結構的變化而產生焦慮情緒。一般表現為情緒不穩定、 容易煩躁、愛哭鬧、注意力下降、不喜歡和他人交往、容易與同伴發生矛盾和衝突,學習注意力不集 中,不喜歡上幼兒園或上學等。

  • 離異家庭的孩子,容易產生愧疚感和自卑心理

父母離婚,容易導致孩子性格方面出現較大的變化。一方面,當孩子看到父母爭執、打架、鬧離婚的時候,會感到困惑和無助,甚至會認為是自己不好造成的,因此產生愧疚感。另一方面,父母離婚的孩子,內心更加敏感,他們會覺得自己和其他小朋友不一樣,別人有完整的家庭而自己沒有,因此,容易產生自卑心理。

04 父母離婚,無關對錯,請用心做好這幾件事兒

心理學家李雪說過:孩子與社會的關係,就是自己和父母關係的投射。

因此,想要孩子在長大之後,能夠用溫暖和愛去對待他人,對待婚姻,甚至是對待他們的下一代。那麼,作為父母,就要讓孩子感受到被愛,感受到父母關注的目光。

  • 在孩子的撫養、教育問題上,應該達成一致

兩個大人離婚,難免存在一些衝突和矛盾,但是,無論如何,都不要把怨恨轉移到孩子身上。要清楚認識到這一點:婚姻關係雖然因為離婚而解體,但親子關係卻不會因為離婚而變化。

因此,無論孩子是由父親撫養,還是由母親撫養,為了減輕離婚事件對孩子的負面影響,父母雙方更需要在教育和撫養孩子問題上達成和解,形成一致意見。不能剝脫爸爸或者媽媽看孩子的權利,更不能在孩子面前,故意醜化、抹黑爸爸或者媽媽,在孩子心裡留下不好印象。

  • 父母應努力重建孩子的安全感

一個孩子能否快樂地、健康地成長,安全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要讓孩子明白,爸爸媽媽雖然分開了,但只是不住在一起,他並沒有失去自己的爸爸媽媽,也沒有失去爸爸媽媽的愛。

因此,不論父母孰是孰非,儘量做到不在孩子面前咒罵、譴責另一方,也不要將這些怨恨轉嫁到孩子身上 。沒有跟孩子住在一起的一方,也要經常去看望孩子,給孩子打電話,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彌補家庭破裂給孩子帶來的缺憾。

有爸爸媽媽的愛和陪伴,才是孩子真正想要的。

  • 父母要與孩子坦誠溝通,消除孩子的愧疚感和自卑感

很多人可能有這樣的誤區,認為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覺得離婚是大人的事情,不會坦誠地與孩子進行溝通。但實際上,正因為大人們這樣遮遮掩掩,或者不重視孩子的情緒,反而對孩子有不利影響。

倒不如,與孩子真誠地溝通,不要欺騙和隱瞞。這樣做,不僅能夠減輕孩子的負擔,讓孩子知道他不需要為父母的離婚負責,更不應感到愧疚,而且還可以讓孩子學會尊重自己的感受,懂得人生就是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一個孩子最幸福的模樣,就是既能擁有媽媽柔軟的手,又能擁有爸爸寬闊的肩膀。

如果,兩個成年人之間沒有了愛情,選擇了離婚,那麼,請好好地說再見,請對孩子的愛不要變,讓孩子在溫暖和愛的浸潤下長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NJuhG4BMH2_cNUgO2m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