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雲的十大迷思

2020-01-17     邊緣計算社區

本文為全球著名信息技術研究和諮詢公司Gartner副總裁 David Smith 對雲的看法與思考。全文2869字,預計閱讀10分鐘。

雲計算依然被多種迷思所困擾。這些迷思可能會減緩企業的發展速度、阻礙創新並引發恐慌。儘管在過去的五年中,雲計算的普及度已顯著提升,但一些自雲計算誕生以來就已存在的迷思一直延續至今。此外,也出現了一些新的迷思。

Gartner傑出研究副總裁兼名譽院士級分析師David Smith表示:「雲計算是一項以服務的形式來交付的能力。服務提供商與消費者之間存在明顯的界限。」

「這讓大多數人覺得只要『在雲端』就會『出現神奇的事情』。這樣的環境理所當然地會充斥著各種迷思與誤區。」

Smith強調了首席信息官應注意的一些最危險、最具誤導性的雲計算迷思。



迷思一:雲總是能夠省錢

人們對雲的一個普遍迷思是認為雲總是能夠省錢。有時候的確是這樣,但其實雲遷移的原因還有很多,其中最常見的原因是為了獲得敏捷性。

所有業務決策,包括關於雲的決策最終都會涉及到錢。即便最終目標是敏捷性,仍需要考慮成本。除非首席信息官誠實地分析了自己的情況(但這項工作的難度很大),否則不要覺得自己能夠省錢。

對於首席信息官而言,請根據具體情況使用總擁有成本和其他模型。可根據用途對雲進行分割,不要只關注成本問題。務必確保業務沒有無法兌現、不切實際的成本期望。


迷思二:只要是雲就是好的

您在進行「雲洗白」(cloud-washing)嗎?「雲洗白」或者將不是雲的事物稱之為雲可能純屬偶然,也可能是理所當然的混淆。但IT組織和廠商將許多事物稱之為雲卻是為了獲得資金、促進銷售和滿足定義不明確的雲需求和戰略。這會產生一個迷思:只有雲IT產品或服務才是好的。

與其依賴「雲洗白」,不如就用事物原來的名稱稱呼事物。自動化、虛擬化等許多其他能力本身的名稱就已足夠響亮。


迷思三:雲是萬能的

雲非常適合一些應用,例如變化多端或無法預測的工作負載或者在自助式配置非常重要的地方。但云並非適用於所有應用和工作負載,比如除非可以顯著節省成本,否則遷移舊有應用一般沒有多大的意義。

雲無法給所有工作負載帶來相同的效益。在適當的時候,不要害怕提出非雲解決方案。


迷思四:把「執行長所說的話」當成雲戰略

這個迷思中的「執行長」可以替換為「首席信息官」、「董事會」或其他難以捉摸的人。許多公司至今仍沒有雲戰略。雲戰略需要以合理的業務目標和符合實際的期望為基礎。

雲戰略應不僅僅是一項命令,它要能夠確認業務目標並反映雲帶給業務目標的潛在效益。雲應該作為一種實現目標的途徑,因此首先必須明確具體目標。


迷思五:我們需要一個雲戰略或一家廠商

即使現在人們對多雲的興趣日益增加,許多企業仍希望簡化。雲計算並不是一個單一的事物,而雲戰略必須以這一事實為基礎。廣泛的雲服務涵蓋了多個級別、模型、範圍和應用。

雲戰略必須能夠適應日益增加的雲服務。企業機構必須認識到自己不太可能從一家廠商那裡獲得一切。要想讓一項雲戰略有意義,就必須使用允許和期望多個答案的決策框架。


迷思六:雲始終比本地能力更安全

過去,人們認為雲計算的安全性不如本地能力。但其實公有雲幾乎沒有安全漏洞,並且大多數漏洞源自於雲服務的錯誤配置。如今,大多數雲提供商都在安全方面進行了大量投入。他們意識到如果不這樣做,自己的業務將面臨風險。

但這並不意味著雲就是絕對安全的。雲安全是提供商與消費者的共同責任。首席信息官不應該理所當然地認為雲提供商是不安全的或安全的。由於提供商的安全級別會發生變化,請評估您的實際能力和潛在提供商的能力,並確保兩者都達到合理的標準。


迷思七:多雲能夠防止廠商鎖定

大多數企業機構通常在開始時會使用一家雲提供商,但之後會因為擔心過於依賴一家提供商而開始使用其他提供商。這就是多雲。多雲也可以基於功能。例如企業機構可以將Amazon Web Services作為主要的雲基礎架構提供商,同時使用Google進行分析和處理大數據。

IT領導者不應該覺得只需要在雲戰略中加入多雲就能解決廠商鎖定問題。如果廠商鎖定被確認為一項潛在問題,則需要在制定實際解決方案上投入更多精力。


迷思八:只要遷移到雲就大功告成了

雲遷移有許多路徑,比如通常通過基礎架構即服務實現的簡單移植(或「提取和更換」)和通過軟體即服務提供商實現的完整應用切換等。雲既是一種運營模式,又是一種技術。通過雲獲得成功的企業機構會調整自身的運營流程,從而充分利用雲的各項原理。

為了充分利用雲的能力,您必須了解模型並制定符合實際的期望。請不要以為只要遷移到雲就大功告成了。

在將工作負載遷移到雲後,這項工作的許多方面才剛剛開始。

為了充分利用雲,您需要進行進一步的重構或改寫。另一個成功的關鍵因素是長期成本和績效管理。請務必在雲實施計劃中加入遷移後的行動。


迷思九:企業正在撤離公有雲

傳統廠商一廂情願地認為工作負載正在撤離雲。如果這一迷思變成現實,那麼它們就能從中獲益。但現實情況是,大多數企業並未撤回雲工作負載。而在撤回雲工作負載的企業中,大部分並非來自雲基礎架構即服務領域,而是來自軟體即服務、託管和外包領域。

這並不是說每次雲遷移都是成功的。但企業機構在遇到問題時更有可能去解決問題,而不是放棄自己的雲戰略並將應用撤回到原來的位置。


迷思十:我們制定了雲實施/採用/遷移戰略

戰略制定分為三個級別。第一級是長期業務戰略,該戰略來自執行長或董事會,其目標是讓每個人都了解企業機構的使命。

第二級是戰略計劃。這是一項中期計劃,並且可能有許多這樣的計劃。雲戰略就是其中之一。最後一級是運營計劃。就雲而言,這一級是雲採用計劃、雲實施計劃或雲遷移計劃。這些計劃通常會被錯誤地稱為雲戰略。

雲戰略應該是實施計劃的基礎。宣布「我們將全力以赴」並不是一項戰略。同樣,關閉數據中心的計劃也不是一項雲戰略。雲戰略必須全面、明確並獨立於實施計劃。

由於首席信息官和其他IT領導者正在制定2020年的雲使用計劃,深入了解關於雲的迷思與實際情況將有助於您對雲計算形成符合實際的期望。企業機構要想成功發揮雲的眾多優勢,就必須消除這些迷思。



轉發擴散分享一起促進雲邊協同領域知識傳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EaIsm8BbDmBVZuPhcL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