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技巧應該好到你可以忘了使用技巧的地步
維克多·伍頓談那些音樂大師時提到自己,他的英語遠比他的音樂好,當你是嬰兒的時候,你必須掌握一定技巧才能學會說話;當你長大後,你說話的時候根本不會去考慮先將空氣吸入肺部,然後利用喉腔去發聲。
技巧是音樂大師必須要有的,可是當他們開始演奏,整個人狀態和音樂思想會讓他們忘掉技巧,這就是爐火純青。
唱歌、演奏,都需要一定的技巧,但技巧一定要恰到好處。
金志文在《我是唱作人》中,將演唱、演奏技巧發揮得淋漓盡致,高音、吉他耍得有模有樣,但並沒有收到很好的效果。
「花哨的技巧會讓觀眾把注意力全放到『看』上,而忽略了聽,這就讓觀眾感受到「炫技」,只看到表面的技術成分,忘記了音樂人本身,根本不知道他想表達什麼。
技巧應該是為音樂服務的,太執著於技巧,從而忘記音樂本身,這是不對的。
老一輩歌唱家演唱時,我們看到的不是技巧,而是火候,甚至你會感覺到毫無技巧可言,但你跟著他們哼時,你就會發現這樣唱到底有多難。
《這樣唱好美》中李依曉唱完《天涯歌女》,蔡琴現場示範,只一句:「淚呀淚,淚沾襟」,就感受到強大的專業能力,這首歌更重要的是歌曲之外的東西:天涯覓知音,咱們倆一條心。這種悲哀之情一定要表現出來。
音樂傳達的情感、思想是最強大的,精神力量最容易引發觀眾共鳴。
當然不只是音樂,任何技能都是思想大於技巧的。
比如說寫作,想寫好東西有很多關鍵因素,像邏輯、結構、文筆。但是其中任何一個只要提高到精神層面,都可以讓你記掉所有技巧。
巴克萊的《幸福》只有500多字,文中提到了幸福三要素:
1.有希望
2.有事做
2.能愛人
然後每個要素里緊跟著講了三個故事:亞歷山大、老婦人、白郎寧的詩。邏輯、結構,簡單清晰,但不乏是一篇好文,因為它傳遞了巴克萊對幸福的認知和思考。
王東嶽老師說:只有思想清明,才能目光清明。
寫作也是一樣,你全文的觀點、核心思想只要清晰有價值,你不需要考慮技巧,你總有辦法來合理解釋你的觀點。
牛頓想到蘋果從樹上掉下來,他就認為任意兩個質點有通過連心線方向上的力相互吸引,後來經過反覆演繹推演,得出了萬有引力定律。思想才是誕生的原點,有了原點,你才能談用各種方法去驗證。
所以師北宸老師在知識星球的一篇文章《學技巧還是學精神?》給出了一個結論:無法即大法。
只要你想清楚了自己要寫什麼,然後就去寫,最後事情的結果一定會按照你的預期出現。不要去考慮那些10w+寫作技巧,因為你清楚的知道,市面上有很多這樣的課程,你學過之後,很大機率也寫不出像樣的東西。
你可以去練習技巧,因為它是表達思想的一種方式,拿小提琴來說你的左右手以及揉弦都有很多技巧,不同的技巧可以表達不同的思想,嫻熟的技巧可以讓你的思想更加具象。
但你要心裡明白,思想大於技巧,而最好的技巧應該是好到你可以忘了使用技巧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