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著讓孩子上早教班?智力開發不是這樣做的,「感官教育」才關鍵

2019-10-18     奶果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是家長們經常討論的話題。那麼媽媽們所認為的"贏在起跑線"卻是給孩子報早教班,這是當前寶媽們的做法。

有的媽媽們會認為放孩子去早教機構既能開發他們的智力和促進寶寶們的成長,自己還能和孩子互動也減輕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育兒壓力。而有的媽媽會認為早教機構就是讓孩子玩什麼也教不了,還不如讓家裡人帶著。

然而,大部分把孩子放去早教機構的媽媽們,他們的根本目的在於開發孩子的智力。但是早教真的等於開發孩子的智力嗎?答案當然是:不!

上早教只是為家長和孩子提供了一個互動交往的平台,但最重要的還是父母在家裡如何做。所以說,最好的早期教育就是開發孩子的右腦,而開發右腦的最好辦法就是給孩子進行"感官教育"。

家長為什麼要對早期的幼兒進行"感官教育"?

家長想要促進孩子的智力發展最好的就是對孩子施行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那麼什麼是"感官教育"呢?

感官教育(sense training)是指通過對感覺器官的訓練,發展和提高兒童感知能力的教育。培養幼兒的視覺、聽覺、觸摸覺、嗅覺能力,由義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最早提出

她認為,智力的發展首先要依靠感覺,只有利用感覺的搜集和辨別,才能產生初步的智力活動,而3 歲~6 歲是兒童發展感覺功能的重要時期。在這個時期,可直接用感覺刺激法促使兒童的感覺合理髮展。

對孩子實施"感官教育"的主要原因不僅僅是促進智力的開發,而是全方面的發展:

  • 感官教育能促進幼兒感覺機能的發展

感覺是人腦直接作用於感官的刺激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應

比如孩子們聽到聲音,看到某種物品,聞到某些氣味等等,最近通過感官的作用與人腦所引起的心理現象就是感覺,沒有感覺人們就不知道世界上物體的各種形式和特徵,沒有感覺提供的各種狀態就無法實現自我調節,也就不能調節自己的思維和行動。

而感官教育能很好的培養幼兒各方面的感知覺,從而讓幼兒體驗世界物體的形態和特徵,促進幼兒心理成熟。

  • 感覺的發達是智能活動的基礎

感覺發展在於高等智能活動發展之先。人類的思維、記憶、語言等的發展都需要通過感知來獲取原始資料。3 歲至 7 歲間的孩子,正處於感覺具體成形的時期,因此,我們要在這時候提供孩子促進感覺發展的種種幫助,從而才能為幼兒的智力發展做鋪墊。

  • 提高幼兒的注意力

感官教育注重培養幼兒的敏銳性,有了敏銳的感官和雙手,幼兒就可以感知更多的事物,而幼兒在接觸事物當中是可以被事物所吸引的也就是將注意力集中在感知的事物身上,從而培養幼兒的有意注意也能培養幼兒注重的好習慣。

  • 促進幼兒奠定健全的人格

幼兒感覺的發展保證機體與環境的信息平衡,能夠為幼兒形成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礎。

實驗證明,如果幼兒的感覺發育不全或者缺失會造成幼兒獲取外界信息不足從而產生不安和恐懼,不僅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的發展也會影響孩子人格的形成。

沒有接觸過感官教育的孩子很難發現周圍現實生活中的小細節,也不願意了解周圍的事物,不會對周圍事物感興趣從而容易表現出自私,不考慮別人的感受。

作為家長,應該如何做好"感官教育"?

  • 正確認識感官教育

首先父母要正確認識"感官教育",了解感官教育的真正含義。家長應該認識到對孩子施行"感官教育"應該從出生就開始了!也就是說,給孩子進行感官教育的年齡是越小越好,最好在6歲前。

孩子天生具有超強的感知能力。如: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會知道自己餓了並且通過啼哭向成人來表達訊息,孩子會觀察大人的表情並受大人的情緒所影響,如果大人生氣了,孩子會哭,如果大人笑孩子也會笑。

孩子天生就擁有這種超強的感知能力,因此,家長要把握好孩子的這種感知能力,儘早培養,這是對孩子展開"感官教育"的第一步。

  • 引導並發展幼兒的觸覺,聽覺,味覺,嗅覺和視覺

首先,在生活中父母要學會創造更多的機會讓孩子感知,激活孩子的五種感官:視、聽、嗅、味、觸覺。

比如,家長和孩子在一起外出的時候可以和孩子說說風景,有什么小動物,如果遇到熟悉的人可以讓朋友和自己的孩子打招呼進行交流,即使孩子還在嬰兒時期,聽不懂大人們的交談,但是這樣可以促進孩子們的聽覺和視覺的發展。

家長不管是在家裡還是在外出旅遊,都可以利用大自然的一切材料給孩子提供觸碰、看和嗅的機會。比如家裡的衣服不同材質的布料,在孩子日常穿衣服的時候就可以給孩子摸一摸,又比如孩子去公園玩耍的時候可以讓他聞一聞公園裡的花香。

家長要利用生活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讓孩子多聽,多看,多問,多碰,多嘗,哪怕只是一件不起眼的小物件都能幫助孩子促進其感知覺的發展。

  • 提供幼兒多種開發智力的玩具或者材料

家長如果平時工作比較忙碌,沒有時間親自帶孩子去感受身邊的事物,那麼可以給孩子購買一些促進其感知覺發展的玩具或者材料。

蒙台梭利為了促進幼兒的智力發展,為兒童創立了一系列的感官教具,當然家長也可以將一些廢紙皮,報紙或者塑料瓶來進行廢物利用,親子製作一些感官教育,就像著名的教育家斯賓塞在他的《快樂教育》中所提到的"家庭教具"一樣,如果家長不了解應該如何製作教具可以去網絡上搜索一些簡單的家庭感官教具的教程。

其次,家長也可以給孩子觀看一些健腦操,下載一些適合在幼兒睡前聆聽的兒歌,像這樣給兒童提供簡單的材料也可以促近其智力的開發。

蒙台梭利提到:孩子完全是靠感官來學習的,而父母給予孩子良好的刺激越多,就越能激發孩子的內在潛能。

感觀教育是蒙氏教育法當中的一種教育方法,但卻是最基礎和最重要的。感官教育是促近幼兒智力開發的關鍵教育,對於幼兒來說,是"刺激,而不是對事物的思維吸引著他的注意",因此感官教育是最符合幼兒心理發展的需要的教育方法。

家長應該注重幼兒感官教育而不是盲目的給孩子報早教班,想要開發孩子的智力,就必須從感官教育開始,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材料給予孩子豐富的刺激,發展幼兒的感知覺,從而開發孩子的大腦發育。

我是奶果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65L3m0BMH2_cNUgoPa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