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
天門,古稱竟陵,為湖北省省轄市,武漢城市圈、長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員,漢江流域主要的節點城市,位於湖北省中部、江漢平原北部,北抵大洪山,南依漢江,東臨武漢。清雍正四年(1726年),因境內天門山得名「天門」;1994年,國務院批准天門市為湖北省直管市。2018年,全市常住人口127.23萬人。
天門是世界茶文化的發源地、「茶聖」陸羽故里、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最具生態競爭力城市 、中國生態魅力市,位列全國縣域經濟百強,已連續十二年被評為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市、中國最具區域帶動力中小城市百強市和中國創新創業中小城市百強市。
2018年,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91.15億元,同比增長8.2%。2018年12月,《湖北省人口發展規劃(2018—2030年)》將天門列為全省10個大中型城市之一。
行政區類別:省直轄縣級行政單位。
歷史沿革
天門,因境內西北有天門山而得名。早在原始社會晚期,這塊土地上就有人類繁衍生息。位於天門北郊的石家河遺址,不僅是長江中游的特大型城址,也是當時整個區域的政治中心。考古資料表明,以石家河遺址為中心,僅湖北省境內就分布著天門石家河、天門龍嘴、石首走馬嶺、公安青河城等15處城址,大多距今約四、五千年。這一時期,中心聚落石家河進一步整合文化與資源,引領著長江中游向前發展,成為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區域,與黃河流域文化共同構建了燦爛的中華文明。
天門,古代屬風國,春秋時屬鄖國,戰國時為楚竟陵邑。秦朝設置竟陵縣(取「竟陵者,陵之竟也」之意,即山陵至此終止),屬南郡。
西漢時,竟陵縣隸屬江夏郡。新朝王莽將竟陵縣改名守平縣。東漢,復名竟陵縣。
三國時,竟陵縣為吳國荊州江夏郡所轄。
西晉元康九年(299年),竟陵縣屬竟陵郡,郡治設石城(今鍾祥市)。東晉末年,分竟陵縣設置霄城縣。
劉宋孝建元年(454年),竟陵縣屬郢州竟陵郡。南齊建元元年(479年),遷竟陵郡治至竟陵縣境。南梁大寶元年(550年),竟陵縣併入霄城縣,仍屬郢州竟陵郡,郡治設霄城。北周保定元年(561年),霄城縣改回竟陵縣。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除郡制,實行州、縣兩級制,竟陵縣屬復州所轄,州治設竟陵。仁壽三年(603年),復州治所遷至建興縣(沔陽)。大業初,復將州改郡,復州改為沔陽郡,竟陵縣屬沔陽郡。
唐武德五年(622年),沔陽郡改為復州,州治遷竟陵縣。貞觀七年(633年)州治又遷沔陽,屬山南道。天寶元年(742年),復州改為竟陵郡,屬山南東道所轄。乾元元年(758年),又為復州。寶應二年(763年),州治再遷竟陵。
五代時期,竟陵縣一直為州(郡)治所。後晉天福元年(936年),為避石敬瑭名諱(「敬」與「竟」同音),遂改竟陵縣為景陵縣。天福五年,直隸防禦州治所設景陵縣。後漢復名竟陵縣。
北宋建隆三年(962年),為避趙匡胤祖父趙敬之諱,再改竟陵縣為景陵縣,由湖北路復州所轄。熙寧六年(1073年)撤銷復州,景陵縣屬荊湖北路安州(州治設今湖北安陸市)。元祐元年(1086年)恢復復州建制,州治設景陵縣。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於景陵設置德安府、復州、漢陽軍鎮撫使。紹興三年(1133年),又於景陵設荊湖北路安撫使,景陵縣屬荊湖北路復州。端平三年(1236年),荊湖北路安撫使治所遷至沔陽。由於蒙古軍南下,州、縣治所亦隨遷至沔陽 ,後轉徙頻繁。
元代,景陵縣先後屬復州、復州路,沔陽府所轄。
明代初期,景陵縣為景陵衛。洪武三年(1370年),撤衛改縣,隸屬沔陽府。洪武九年改府為州,直屬湖廣布政使司,景陵縣屬沔陽州所轄。嘉靖十年(1531年),沔陽州改屬承天府(治所在今鍾祥市)所轄,景陵縣亦隨屬承天府沔陽州。天啟年間,景陵縣屬承天府直轄。
清代,景陵縣屬湖北省安陸府(府治設今鍾祥市)。雍正四年(1726年),為避康熙陵寢名(景陵)諱,改景陵縣為天門縣,此名因縣境西北有天門山而取。
民國初期,天門縣屬湖北省襄陽道所轄。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道,天門縣為省直轄。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為湖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區所轄,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設天門縣城。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改屬第三行政督察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設隨縣(今隨州市),直至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9月24日天門縣城解放為止。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月開始,中國共產黨領導天門人民進行抗日戰爭,先後在本縣東部、西部、南部與鄰縣邊境地區結合部建立天漢縣、天京潛縣,1948年屬江漢地區行政公署鄂中專區。
1949年5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同月25日撤銷天京潛縣、天漢縣,恢復天門縣建制。同年7月,改屬湖北省荊州專區。
1950年6月,天門縣漢江以南的毛咀區劃入沔陽縣。同時,沔陽縣漢江以北的仙北等地劃入天門縣。1955年7月,潛江縣漢江以北的張港,京山縣的多寶、拖市劃入天門縣。1996年11月蔣湖農場回歸天門。2001年8月總後沉湖基地(天門部分)移交天門,形成現境。
1987年8月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天門縣,設立天門市(縣級),原天門縣所轄行政區域仍為天門市行政區域,仍屬湖北省荊州地區管轄。
1994年10月24日,經國務院批准,湖北省人民政府下發鄂政發〔1994〕143號文件,決定將天門市、潛江市和仙桃市實行省轄直管。至此,天門市成為全國最早設立的三個直管市(天、仙、潛)之一(隨州於1994年11月5日設立為直管市,於2000年8月升地級市)。
2001年進行機構改革,將李場鎮與皂市鎮合併為皂市鎮、陸羽辦事處與竟陵辦事處合併為竟陵辦事處、新堰鄉與候口辦事處合併為候口辦事處,新設沉湖生態林業科技示範區。2002年設天門工業園。
2002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將天門市納入武漢城市圈。
2016年11月,湖北省民政廳在《關於天門市石河鎮更名為石家河鎮的批覆》中指出,經過省政府批准,同意天門市石河鎮更名為石家河鎮,其所轄行政區域及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
截至2016年底,天門市是湖北省轄直管市,擁有地級市管理權限。全市轄竟陵、楊林、侯口(天門高新園)3個街道辦事處;岳口、皂市、石家河等21個鎮;凈潭1個鄉;國營蔣湖農場,白茅湖棉花原種場,沉湖農業綜合示範區。全市共有795個村級組織(777個行政村,18個農隊、分場、大隊),9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
地理環境
天門市位於湖北省中南部,江漢平原北部。版圖總面積2622平方公里。介於東經112°33′45″至113°26′15″,北緯30°22′30″至30°52′30″之間。東與孝感市的漢川、應城接壤,北與荊門市的京山、鍾祥毗鄰,南面和西面隔漢江與仙桃、潛江、荊門相望。市境北緣與大洪山余脈的低丘相連,西、南面有漢水環繞。境內東西最大橫距約85公里,南北最大縱距約58公里。
天門市大地的基底構造是自燕山運動以來形成的內陸盆地的一部分。全市跨盆地8個構造單元,即潛江凹陷、龍賽湖凸起、小板凹陷、沉湖低凸起、天門凸起帶、漢水地塹、永漋河隆起,樂鄉關地壘。
天門市地層上的晚近期構造層,承襲了燕山期地殼運動以來的特點,北部不斷隆起,南部不斷沉降,境內自北向南的單斜構造明顯,傾斜度一般為1~3度。繼承性活動是天門市地質構造的顯著特點,從白堊繫到第四系沉降中心並無明顯遷移,古河流(漢江、天門河)的活動蹤跡變化不大。
漢江環繞市境南邊而過,天門河、漢北河和皂市河貫穿腹部,東流入漢江。人工開挖的天南、天北、中嶺和東風等渠道貫穿全市。境內還有星羅棋布的湖泊。按自然地形地貌可分為低丘(俗稱山)、崗狀平原(俗稱丘陵)和河湖平原三種地類。
地方文化
地域文化
天門文化底蘊厚重,特色鮮明,在楚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繁育出異彩紛呈、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天門民俗文化,使得天門榮膺"中國蒸菜之鄉"、"中國曲藝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等稱號。
湖北天門石家河遺址是長江中游面積最大、等級最高、延續時間最長的史前聚落遺址。從距今6500年開始有人類在此生活居住,至距今4300年左右達到最鼎盛時期。整個遺址群占地面積達8平方公里,是國內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史前聚落群。石家河文化的玉器代表了江漢平原史前玉雕的最高水平。
這一大規模的遺址群於1995年起先後進行過10餘次系統考古挖掘。2015年11月開始的發掘共發現9座後石家河文化時期的瓮棺葬,其中5座有玉器隨葬,總計發現各類玉器250餘件,其工藝水平代表了史前中國乃至東亞地區玉器加工工藝的最高峰。石家河古城是當時的區域政治、經濟、軍事中心和區域首領駐地,而石家河聚落群,既是石家河文化時期江漢平原的統治中心,同時也是孕育中華文明的搖籃。
2017年4月12日,備受矚目的「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天門石家河遺址作為新石器時代考古項目的代表成功入選,摘下了考古界的「奧斯卡」。
2017年,石家河遺址入選「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和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榮獲「世界考古論壇重大田野考古發現」獎,石家河遺址保護利用上升為省級戰略。
天門是茶聖陸羽故里,世界茶文化的發源地 、中國茶文化之鄉,茶文化歷史悠久,陸羽是天門最大的品牌資源。天門市大力普及茶文化知識,推廣品茶飲茶的風尚,把品茶飲茶、宣揚茶文化作為一種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融入到大家的生活理念。
在弘揚茶文化的基礎上,天門同步大力發展茶產業鏈,成立了茶文化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編制了《天門市茶及茶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努力打造成一個集觀賞茶基地、茶植物園、體驗茶藝、茶生產、交流茶文化交流、茶產品交易、加工茶系列產品生產及加工於一體的「茶城」,已成為省內首個「湖北省茶文化旅遊示範區」。2015年11月,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在此舉辦「2015中國(天門)茶聖節」,天門市正將「陸羽茶文化」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天門是中國內地最大的僑鄉、湖北省第一僑鄉、全國著名的內陸僑都、湖北省重點僑鄉。8萬多華僑,遍布海外44個國家和地區 ,湧現出了如李三春、魯超、張德煥等眾多知名人士,為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與和平友好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天門華僑出國始於18世紀末,先後經歷了北上(歐洲)時期、南下(東南亞)時期和新移民時期等幾個階段。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身處內陸腹地的天門人憑著不甘寂寞、敢於拼搏的創業精神闖蕩世界,安家立業。在僑鄉文化的薰陶下,"敢為人先、敢闖天下"的僑鄉精神,成為天門人對外開放、改革創新、創業致富的精神砥柱。"天門人闖天下",被譽為可與山東人闖關東、山西人走西口、廣東人下南洋相提並論,成為展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奮發進取的精神典範。
2015年2月24日,支付寶官方發布的數據顯示,春節前後,全國共有一億多市民參與了支付寶紅包遊戲。而在全國發送紅包的城市中,按照支付寶紅包平均金額計算,全國排名前三的城市分別為:湖北天門、浙江溫州、浙江杭州。天門人紅包平均金額139元為全國最高,並且遙遙領先領先第二名溫州的97元。
民間藝術
天門擁有的民間藝術在江漢平原是最為豐富的。荊州花鼓戲、江漢皮影戲、天門糖塑等民間藝術在天門民間以致江漢平原都有著廣泛的影響,其中天門漁鼓、天門歌腔、天門說唱、三棒鼓、蓮花落等以其音樂旋律優美,曲調豐富,演唱不拘一格,富於變化更是聞名全國。
天門市於2010年12月3日被中國曲藝家協會授予了中國首個「中國曲藝之鄉」的稱號。2011年11月,天門市被命名為2011-2013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風景名勝
竟陵十景:道院迎仙;書堂出相;鳳竹晴煙;龍池春漲;三澨漁歌;五華樵唱;夢野秋蟾;天門夕照;笑城暮雨;梵剎晨鐘
岳口十景:滄浪漁唱;古剎晨鐘;餞堤雁陣;江角聽川;三灣雨帆;五澹雲樵;倚園風荷;鑑湖春柳;雙關鎖瀾;橋亭臥
東湖八景:東堤水月;浮煙遠樹;八屋晴雪;一都春風;見龍跪照;乾明午鍾;古庵稻熟;花巷蓼疏
晴灘八景:夕陽返照;松石綠波;二龍雙月;華嚴晚鐘;東崗雲煙;澄湖夜珠;周口古槐;滴露鳴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