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亂象:每10名從業者中有9名是「黑醫生」

2019-11-01   法律與生活

《法律與生活》綜合消息,10月30日,當由《人民政協報》組織、第十三屆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藥學會理事長孫咸澤帶隊的「醫美行業專題調研組」來到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時,九院的專家們有的戴著口罩從門診下來,有的穿著罩衣從手術室出來,還有的拿著熬夜整理的厚厚一沓書面材料,他們要「反映問題」。

去年8月,一家民營醫美機構發布的2018年醫美行業白皮書顯示,2018年中國醫美市場規模或達2245億元。白皮書同時顯示中國醫美市場共有超過10萬家非法執業的工作室、美容院等。中國數據研究中心、中國整形美容協會發布的《中國醫美「地下黑針」白皮書》更是揭露了驚人的「黑醫生」信息,數據顯示,在「黑醫美」市場中,每10名醫美從業者中,就有9名「黑醫生」。

花3000元進修一個月就能當「醫美諮詢師」

「3000元進修一個月,就能給你發一張醫美諮詢師的執業資格證。這些諮詢師,有賣化妝品的,有賣衣服的,有開飯館的,他們給你建議你應該怎麼整形。」上海九院整形外科主任孫寶珊做了18年醫療質量監控工作,一直在醫療美容質量監控的第一線,他指出,所謂的「醫美諮詢師」行當正在帶壞年輕的「正規軍」醫生,破壞整個行業的生態。

醫美諮詢師即「美容醫學諮詢師」,按照中華醫學會醫學美容與美容學分會的官方解釋,是美容整形機構中從事諮詢工作的、在整形醫生和求美者之間架起溝通橋樑從業者。美容醫學諮詢師認證參考國家其他職業資格認證辦法,資格認證工作主要包括培訓與考核兩個部分。

但在網上搜索「美容醫學諮詢師」這個關鍵詞,可以看到,「正規軍」幾乎找不到。業內人士指出,諮詢師就是「客服+銷售」;所謂專業的發證機構招生廣告,一個月集訓就能給你發張證。

「醫療美容行業現在變成技術質量極差的一個行業,理髮店、美容院、足療店,只要膽子夠大,都能幹醫美。」孫寶珊說,醫美行業門檻低、市場大,很多「老闆」蜂擁而至,「做壞一個,頂多民事責任,賺100萬賠20萬,划得來。」

孫寶珊見過有的民營醫美機構用維生素C、生理鹽水、維生素B12兌在一起做成「美容針」,再以23萬元一針的價格賣給消費者;也見過開個雙眼皮報價10萬元,竟有人為之埋單的「怪事」。「見得多了,這在醫美行業早就不稀奇了。」孫寶珊說。

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副院長、中華醫學會整形外科學分會主任委員欒傑也注意到了這種「怪事」,「很多民營醫療機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它們把大把錢花在店堂上、門面上,裝修豪華,但手術室里用的線和針都是最便宜的。引流管如果能用輸液器替代,絕對不用引流管」。

心內科、骨科的醫生在短期培訓後成了整形醫生

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整形外科醫生表示,他的一個同科室朋友前不久在高薪誘惑下「跳槽」到了一家民營整形機構。這是一家還算正規的民營機構,它聘請的整形醫生都是具有整形科從業資質的專業人士。但在那裡,醫生們過的日子「五味雜陳」。

「一開始,諮詢師姐姐給他推薦了病人。他很認真地像在公立醫院一樣,做了術前分析、研判,然後把病人婉拒了,因為不符合手術指征。」這名醫生說,這樣幾次下來,這個「正規軍」出身的醫生就被諮詢師「封殺」了,「所有諮詢師,都不給他推薦病人,『餓』他3個月,一台手術也做不了。」最後,這名年輕的醫生妥協了。他再也不敢輕易「婉拒」諮詢師推薦過來的病人。

原衛生部曾在2002年發布過《醫療美容服務管理辦法》(第19號令),明確規定負責實施醫療美容項目的「主診醫師」須為「執業醫師」,其中提到執業醫師須「經過醫療美容專業培訓或進修併合格,或已從事醫療美容臨床工作1年以上」。但是,在巨大的利益誘惑面前,包括心內科、骨科等科室的醫生都在短期培訓後成了整形醫生。

上海九院整復外科副主任、組織處處長王丹茹注意到,現在來醫院進行規培、專培的年輕醫生與過去不同了,「醫生應該是救死扶傷的行業,現在很多醫生被巨大的醫美市場占據頭腦,專門來學美容手術,而不是學面部修復」。

醫療機構把患者稱為顧客

欒傑說,「追逐暴利」如今已經成為民營醫美機構的硬傷,現在很多醫療機構把患者稱為「顧客」,「這是全世界絕無僅有的,很多國家都稱作『患者』」。在醫美行業,「醫療本質」現在被淡化了,「很多機構想辦法用服務、美學替代,包括一些專家認為美學是一個系統,要逐漸脫離整形這個醫療專業」。

欒傑調研發現,現在很多民營機構「花錢買證」,國家規定機構里一定要有持有醫師執業資格證的醫生坐堂,因此這些機構就每月花上數千元聘請一名持證的退休醫生,「醫生根本不用來上班,他只要有證就行,應付檢查」。

此外,當前整形醫生「正規軍」奇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八大處整形醫院)研究中心主任肖苒曾多次呼籲建立「專科醫師制度」。

欒傑建議,醫美行業一定要確定「公立醫院主導地位和機制」,從醫生培訓,到制度建設、診療規範,都應該落在公立醫院的「肩頭」。同時,政府還應給予公立醫院充分的運營機制空間,「光讓它培訓、制定規範,培養的人卻去了民營機構,留不住人不行。」

上海九院整復外科副主任李聖利建議,正在修訂的「19號令」應該鼓勵有資質的醫生獨立或者聯合開設民營醫美機構,「一個啥也不懂的老闆,只要有錢就能開,這是不對的。一個經過科班培訓的醫生,他有起碼的職業榮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