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面對手機,卻板著臉呵斥兒女?」相信不少父母都或多或少有這樣的情況。在孩子眼中,父母似乎有這兩個面孔,一個是微笑著和手機里的朋友熱情聊天,一個是轉身面對孩子板著臉斥責孩子。你有過這樣的情況嗎?
近日網絡上就流傳有一首詩,這首詩不是大名鼎鼎的詩人所創造,而是出自一個小學生之手。儘管詩的字體看著稚嫩,但其中的內容卻是刺痛了現實,不少網友看到都紛紛點贊,直呼心疼孩子!
這首詩的名字叫做《手機里的東西》,講的是孩子看到自己的爸爸媽媽總是沉迷於手機,對自己卻是沒有對手機上心。在這首詩中,父母對孩子冷漠的態度表現得十分明顯,他們總喜歡對孩子說「好好,自己玩兒去」,自己則轉身沉迷在手機世界裡。
又或者當孩子在玩玩具時,他們會臉板著對孩子說「再玩就丟掉」,可他們卻轉身對手機充滿了興趣,並且時不時發出笑聲。作為孩子的家長,他們從來不會為孩子著想,只會冷語相待。
其實這首詩描寫的生活並非只是個例,而是大多數家庭的常態。多少孩子因此而跟著父母沉迷於網絡,對現實生活不再抱有期待,多少孩子因此而疏遠父母,親情變淡。家長過於沉迷手機,不僅僅會形成不良的習慣,更重要的是對孩子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勾起孩子玩手機的興趣
家長是孩子的榜樣,所以家長做什麼孩子也容易跟著做什麼。加上孩子從小模仿力就特彆強,所以當家長過於沉迷手機時,孩子也會對手機好奇,從而接觸上網絡。然而一旦接觸到網絡,孩子自控力不足就容易上癮,導致孩子不喜歡學習。
影響親情關係
大多數孩子在年幼時期很少能去理解家長的工作不易,在他們眼中,他們只看到父母下了班就玩手機放鬆,但自己面對的卻是一大堆的作業,慢慢的孩子心裡就會不平衡。他們理解不了為什麼父母總是舒舒服服,而自己卻是又累又辛苦。
孩子變得敏感、脆弱
當父母下了班總是心情悠哉著刷著手機時,孩子自然而然被拋棄扔在了一旁。對孩子而言,父母這樣的行為往往導致了他們性格的變化。因為孩子認為在父母眼中,自己卻是沒有手機重要。漸漸的孩子不再願意和父母交流,並且內心變得十分敏感、脆弱,因為他們從心底里認為父母不再會是他們的保護傘。
其實家長在呵責孩子的時候,不妨想想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作為家長自己又真的做到以身作則了嗎?如果沒有,憑什麼去教育孩子呢?
今日互動話題:你會在孩子面前長時間玩手機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