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村浙江平陽 | 青街古村,畲風竹韻古意綿綿

2019-12-19     古村記


浙江平陽,青街古村。

青街村位於青街畲族鄉,村落風光秀麗,竹林遍地,村落種竹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平陽縣自古就流傳著「青街竹,順溪屋」的俗語。


青街村是畲漢混居的傳統鄉村聚落,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景觀以及古街、古建空間風貌沉澱的濃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村內有睦源橋、雙合殿、青石街、古屋、古町步等歷史文化遺物,列入省級歷史文化古村落保護名錄,旅遊資源豐富,自然環境優美,文化底蘊深厚。


青街的雙合殿,其雛形是鄉紳李世南創建於清嘉慶年間的當地水口天后宮,族人爾後於其旁再添一殿,始謂「雙合殿」。自道光以來已名聞遐邇,香火鼎盛,時與騰蛟大夫殿、水頭埠頭殿並稱北港三大殿。雙合殿面對月山,背倚筆架山,門臨睦源水,建築面積2793平方米。仿明清七彩斗拱,重檐歇山頂琉璃作,二層石柱木架,飛檐翹角,金龍蟠柱,精雕細琢,別具生機。左為楊府殿,右乃娘娘宮,庭前構築一式戲台兩座,以資百家爭妍,書家楹聯,立志高雅,鐘王顏柳紛呈。

青街村內,入村沒有幾步,即可見睦源橋。古廊橋,因跨睦源溪而得名,極具特色。清道光11年重建,橋身為石結構,橋為拱形,長12米,高4.6米,寬4.4米,處於三溪匯流之口。睦源橋造型美觀,風格獨特,被列入世界廊橋名錄,1986年被公布列為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因廊橋前有筆架山,後有月落山,左有金鐘山,右有睦源山,而有「四面環山,三水匯源,白石望月,玉帶盤腰」之說。廊橋的一側還有一棵古樟,大約種植於明正德年間,主杆中間部分空斜墜在溪上。在主杆上部分空洞處,長出一株梅樹,形成「樟抱梅」的奇觀,有文人對此奇觀作了形象的描述:「樟抱梅望梅止渴,橋架亭坐亭乘涼」。


廊橋為起點,便是青石街。古街建於元朝末期。總長200米左右,寬約3米,由青石板鋪成,街道呈弧線型,部分面溪見山,可觀「靈山秀水,蒼松翠竹」。街的兩邊建築均保留著明末清初的遺風,屋搪兩邊伸出,相距可及。傳說,南宋時,周家望族(中有一小周八,年輕時貪玩好賭、遊手好閒,很不爭氣。其兄嫂激發開導他,如能皇榜得中,將鋪設青石板為路相迎。後來周八一改惡習,奮發習文從武,上京赴考,中榜眼。其嫂不食言,先用錠青布五十丈代替鋪路(南雁鎮尚有五十丈村名),迎接周八榮歸故里,後用青石板鋪街,故名青街,這便是青街地名的由來。


李氏大屋始建於清雍正十一年 ,坐西北朝東南,占地面積228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440平方米,系通面闊40米、進深36米的二進九間合院式木構建築。2005年3月,大屋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體建築由前廳、正廳、廂房組成,門台位於主體建築東北面。整個建築以中軸線為主、橫軸線為輔,內設多處庭園,使之看似獨立卻又毗連溝通。李氏大屋選材上乘、用料粗壯,在保留了部分舊制的基礎上亦有所創新,具有地方特色,在正廳二樓明間有一座「艮厝」,為民族間和睦融合留下了榜樣。

李氏二份大屋。據《李氏族譜》記載,該大屋為李世南所建,始建於清代嘉慶年間,李氏二份大屋座落在青街村大月山竹林下,坐西朝東,由正廳、南北廂房、前廳組成,內外庭院廣闊,由蛭灰混凝土搗成,較為廣闊,據傳原地基18畝,宅後古牆採用本地溪石,特邀金華有名工匠壘砌而成。占地面積2310平方米,建築面積2330平方米。2011年1月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為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屋內保存有清代古匾「明經第」一方,堪稱稀有貴重文物。


青街李世紹宅。李世紹宅,本地人稱「下過溪李氏宅院」, 是青街李氏七世祖鎬銓公長子旌朝、侄佩朝兄弟共建於清道光11年。李世紹宅是二進五開間的合院式木構建築,占地面積2385平方米。2017年9月,李宅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李世紹宅具有明顯的傳統宗族色彩,具有明清時代江南山區古民居建築風格。李氏家族原籍福建呂洋,清順治初年遷居到青街、順溪一帶。李世紹是遷居後的第六代,曾中貢生。

古村記編輯自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rU8HG8BMH2_cNUgvYL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