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要有雙方連接才能稱之為「關係」,不然只能是關注,而沒聯繫。
今天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問題《分手後想對前任說什麼?》其實看到這個問題,我第一個想法是:「分都分手了,有什麼好說的。」但在看了幾個高贊回答後,給了我一些不同的想法。
我永遠不會原諒,我在你面前毫無尊嚴的樣子。
席慕容說:「在年輕的時候,如果你愛上了一個人。請你,請你一定要溫柔的對待他。不管你們相愛的時間有多長或多短。若你們始終溫柔地相待,那麼,所有的時刻都將是一種無瑕的美麗。若不得不分離,也要好好地說聲再見,也要在心裡存著感謝,感謝他給了你一份記憶。」
可說得容易做得難。當分離已成定局,我們要麼沉默不語、相看無言,巴不得趕緊離開這個地方;要麼歇斯底里、或默默流淚,手抓著不放,巴不得這是一場夢,想趕緊醒過來……可不管我們是怎麼樣的表現,都證明我們曾經為這段感情付出,曾經因這段感情傷感。
當關係註定要「斷」,我們自然要做些什麼,才能告訴自己「一切結束了」。只要能明確這點,是體面還是難看,也就無所謂,用不著後悔了。
「我們已經再見,並且決定不再見。體面與否,我舒服就行,與你何干!」
我長大了,惜還是晚了。
我和很多諮詢師聊過這樣一個問題:「來訪者希望從愛情中得到什麼?」
答案有很多,但我想最好的「禮物」應該是——「成長」。
許多人分手的理由都是「不合適」。不合適在哪?如果不合適當初兩個人為何又彼此吸引?如果不合適又是怎麼一起度過那些日子的?要怎麼才算合適?這是我的疑問,不知道你們怎麼想。
所謂「不合適」其實只是「彼此沒有成長為對方想要的樣子」的一種「概括」(你甚至可以理解為「藉口」)。
(生活大爆炸)艾米曾經對謝耳朵說:「你並不完美的現實,我是可以接受的。」
謝耳朵的不通人情,在艾米眼裡卻是一種特點。我們不否認」艾米(情人)眼裡出謝耳朵(西施)。可經過一段時間了解依然能「出西施」,就應該說他們彼此接受了對方的缺點,對方也具備可能性成長為自己理想中摯愛的樣子。
兩個人在一起,不僅是陪伴,還有相互促進成長的內容。這一點不僅在關係穩定的時候,即便分離了,也能讓我們得到成長。有多人的改變,就是從分手後開始的。
「我的成長可能是你曾經希望的,也可能是背道而馳的。但都很感謝你,讓我長大了。」
「謝謝」總是在一切結束時才會說得出口。我們無法要求自己在分離發生時,還保持如此的理智與釋懷。就像你不能讓長頸鹿彎曲自己的脖子,因為「硬頸」(廣東話中「倔強」的意思)。
我們又是那麼容易就理智和釋懷。大部分人都會在分手後和朋友輕描淡寫的說:「分手而已,小事小事。」至於事情是大是小,只有自己知道。
許多來訪者在談論的已經失去的戀情時都會忍不住哭出來。
一方面諮詢室里絕對安全的環境讓人願意卸下層層「防禦」;
另一方面,其實他自己知道,自己沒放下,也沒接受,更不用說釋懷或者理智了。
我們害怕示弱會讓我們進一步受到傷害,表面上的及時「止血」是最好的「急救」方式,至於只有自己才知道的內心,就慢慢來痊癒吧。這都是人之常情,如果想,並且覺得難受,那就找個安全的地方哭出來吧。
我們總要和這段關係做一個告別。
和那個人告別:「謝謝你來過」;和那段關係告別:「我要做更好的準備來迎接新的戀愛了」;和那段回憶告別:「我知道你曾經美好,但你與未來無關」。把這些都告別了,就該收拾好自己,繼續往前走了。
「謝謝,再見!」
這是我的一些想法。你們呢,會想說什麼呢?
-end-
這裡是聆雲心理
我們不僅分享貼近生活與工作的心理學知識
還提供專業的在線心理諮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