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題講三遍也不會」?這4種講題方法,輕鬆搞定熊孩子!

2020-05-19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原標題:「一道題講三遍也不會」?這4種講題方法,輕鬆搞定熊孩子!

文 |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近日,演員郭曉冬的妻子程莉莎發了條微博:

今天下午乾了一件驚天動地的事,陪兒子做數學作業。我調動了演戲都無法調動的澎湃激情以及氣沉丹田胸腔共鳴的渾厚聲音,咆哮了整整兩個小時。兒子最後會沒會,我不知道,但我真的會了,舉一反三我都會了!
從小我的數學也不怎麼好,我是典型笨鳥自己不願飛卻要求窩裡的小鳥努力飛的那種媽。拖延症、不自律、沒特長、難堅持,卻總是在要求兒子超越和堅持。「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這句話只是印在教科書里。
兒子,我傾盡所有的愛你,但卻要求你按照我希望的樣子成長。我老是斥責你,卻總覺得那是愛你的理由。

編輯

帖子一發出,就引起好多媽媽共鳴: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媽」
「輔導孩子寫作業,是個艱難的任務」
「程小姐心疼你三秒」

陪寫作業成了「災難性難題」,「不寫作業,母慈子孝,又摟又抱;一寫作業,雞飛狗跳,又打又鬧」是好多家庭的現實寫照,網課期間,更有過之無不及:

家長患上「恐輔症」

  • 強壓怒火,默念「親生的」

一位媽媽這樣寫到:早上起來上網課,臉不洗、牙不刷、頭未梳,一天吃了4次飯、3次水果、4次小吃,去了9次廁所,看了17次手機……為娘要崩潰了,我在心中默念「親生的,親生的」,否則,我要享年39.....

  • 氣到血壓飆升

有個媽媽留言:陪娃寫作業的老母親太不容易了,一上午,老娘的血壓就要飈到180!萬事俱備了,娃卻非說要種種子,連吃了5個橘子,吐了一大堆籽!老娘我都等了整整1個小時了,他還津津有味地吃呢……,昨天新聞說,媽媽陪娃寫生字,都氣哭了,照我娃這節奏,估計我也快了.....

  • 絕望到放棄人生

河南新鄉的一位年輕媽媽,因為輔導作業,與兒子發生衝突,一氣之下竟跳河輕生。幸好被消防人員及時救起,這位媽媽哭訴:別救我了,我太累了......

別生氣,想想這兩件事

無論多生氣,陪寫作業這件事上,最需改變和調整的還是父母,畢竟,父母是成年人,調節、管理情緒能力強於孩子,而且,寫作業是孩子的事,父母是「陪」的,並不是主體,既然如此,父母就要思考這樣兩個問題:

1、你要的是什麼?

你要的是一頓怒吼後,孩子哭哭咧咧做對,接下來還是不會,見到題不去想、不肯想,不喜歡學習、討厭學習?還是在你的細心觀察、耐心引導、積極鼓勵下,孩子學會了解題的技巧和方法,再遇到類似的題,做的對、做的好?

相信每個父母都會選擇後者,無論怎樣,不只讓孩子做對這道題,還會舉一反三、做對類似的題目,進而提高學習興趣,掌握解題方法,一通百通,一步步把孩子推到願意學習上去。

2、怎麼看?

一般來說,孩子做不出作業,說明兩個問題:

  • 上課沒聽懂、沒聽會
  • 課聽懂了,但不會用

無論哪種,都是沒掌握知識,孩子覺得沒底氣、理虧、心虛。想讓孩子完成作業,需要的是家長的找出問題到底在哪,分析具體原因解決問題,而不是生氣、批評、指責,打罵。

好的態度是溝通的前提,如果父母講題做不到心平氣和,孩子的心就會用來對付家長,對抗家長的粗暴和憤怒,無法集中精力思考。

就像程莉莎說的,她咆哮了兩小時,情緒失控,此時,兒子也是情緒對抗、大腦空白的,「如果家長溫柔地給孩子講解,孩子能保持頭腦的清醒,如果是發脾氣的講解,會讓孩子無法思考。」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破解「講三遍也不會」

一道題講三遍也不會,常常因為以下四種原因:

第一種:孩子沒讀懂題

因為讀懂題,無法在已知、未知條件找到聯繫,一問三不知,家長就生氣。

√ 正確做法

逐字逐句讀題,看求什麼,再問孩子:

「解這個問題,我們已經知道什麼條件?」

注意:

態度平和、不急不躁

平和、清晰、慢慢地說,給孩子時間思考,哪怕孩子沒找對,也不要訓孩子,肯定孩子哪怕一點點正確的地方,孩子只有受到鼓勵,有了自信,理性之門才會開啟,才有可能往下思考。武斷要求和斥責,孩子是沒有辦法積極配合我們的。

第二種:讀完題,馬上讓孩子做

有的父母在讀完題後說:

「行了,現在題讀完了,你說吧,該怎麼做?」

這樣說,有逼迫、要求、壓制的感覺,孩子本來輕鬆的心,一下就會緊張,忙於應對父母,無法靜心思考,即使思考了,稍有深度的題,也想不進去。

√ 正確做法

如果題講清楚了,需要動筆寫了,不要說:「現在動筆寫吧」,要說:

「咱倆講題的過程很愉快,來,擊個掌」

強化孩子愉悅的情緒,為接下來把題做出來,做好心理鋪墊。

注意:

學習本身需要克服困難,孩子需要鼓足心勁兒,只有有心勁,學習才會順暢,父母用什麼樣的定位、態度、引導語激發學習主動性,十分關鍵。

第三種:涉及的知識點或公式,沒有掌握

比如需要用正方形面積公式,父母問,「你說,正方形面積公式是什麼?」

孩子不說話,父母就很生氣,覺得孩子沒好好聽課,連公式都不會。如果,孩子真的不會,即使家長喊一頓,還是不會,不如接受不會的事實,趁機讓孩子掌握。

√ 正確做法

看到孩子不說話,家長不要發火,慢慢地,邊說邊在紙上寫,邊說:

「正方形公式是——邊長乘上邊長......」

幫孩子回憶、複習,寫給孩子看,「媽媽寫的對吧,做完這題,我們一起推導一下這個公式吧」!

注意:

孩子剛學完的東西沒記住,一定愧疚、緊張,怕父母指責,但是,父母沒批評,孩子會內疚,父母沒生氣、沒訓他,對於做完作業推導公式的提議,孩子會不好意思拒絕,會同意,利用孩子的內疚心理,慢慢推導,最終掌握。

第四種:孩子有畏難情緒

三年級以下的孩子容易出現不思考,嫌累、不愛動筆的情況,父母的任務是培養孩子的能力,而不是指責,「我累了一天了,我還沒說累呢」,「就這麼點作業,你都寫了多長時間了?」

√ 正確做法

雙手摟住孩子,稍微用一點力,收一下,給孩子力量:

「寶貝,媽媽理解你了,媽媽知道你累了,你看你上面的題做的多好,稍微堅持一下,媽媽陪著你一起度過累的難關」

「寶貝,你看你之前寫的多好,媽媽知道你累了,你再堅持一下,媽媽陪著你把前面的寫完,再休息」

注意:

如果鼓勵後,孩子能堅持就堅持寫完,不能堅持,就休息一下,休息之後,再寫完就好。

輔導作業,是為了讓孩子更好成長,不是在父母要求下,牴觸學習,別把自己當成專業解題人員,真正的講題人員是老師。要讓孩子學會怎樣學習,而不是一道題的對與錯。

程莉莎是積極的,發現自己做法不妥,就努力改正,還發到網上,引以為戒,希望天下父母都這樣,多些自省,少些自以為是。

——— · END ·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edwLHIBnkjnB-0zfNP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