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咪讀呀原創
小小費最近嚴重玻璃心,開始讓我感覺到問題有點小嚴重。
比如,昨天在幼兒園被老師批評精力不集中,第二天一早,他就賴在床上,明確表示不去幼兒園了。
再比如,最近在學習鋼琴,手型老是做不到位。一指出他的缺點「你看你的手指沒有立住」,他旋即從琴凳上跳下來,表示「不練」了。
推而廣之,4歲多的他面對表揚的語言無比欣喜,面對批評立即承受不起。這樣的玻璃心如何是好?姥姥最愁:說不得、罵不得,難不成以後上學了老師一批評,他就不去學校念書了嗎?
孩子玻璃心仿佛已經是社會問題。根據上海精神衛生中心研究數據:上世紀80年代前,到中心就診的孩子以多動症居多,情緒問題不多。而90年代後,孩子的情緒問題反而成為主流,就診者在最近幾年接近1/3,表現為情緒低落、焦慮,更甚者產生自殺念頭。
為什麼時代變化,家庭條件變好,物質條件豐盈,父母對早教程度日益重視,孩子還會出現這樣的情緒問題呢?
有心理文章分析認為,孩子現在往往像是夾心餅乾。一方面,面對著父母、家長的高期待、高鼓勵,一方面又是達不到期望值被家長打擊、打壓。
於是乎,孩子們的心靈開始脆弱——他們最愛聽各種表揚,而一旦面對批評,立馬消沉、自暴自棄。小小費從幼兒園回來,有一次爺爺跟我反饋孩子在幼兒園的缺點,剛一開口,孩子立即躲到臥室去——他連面對的勇氣都沒有。
想一想,當孩子來到一個小家庭,爸爸媽媽、加上4位老人,被全家6個人眾心捧月地呵護著、他是怎樣的「宇宙中心」感呢?
什麼是挫折?就是俗話說的「碰釘子」,也是專指有目的的活動受到阻礙時而產生的消極情緒反應。《心理學大詞典》對「挫折」是這樣解釋的:挫折是在個體從事有目的的活動過程中,遇到障礙或干擾,致使個人動機不能實現、需要不能滿足的情緒狀態。挫折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世上的事情往往是這樣:成果未成,先嘗苦果;壯志未酬,先遭失敗。
杜威曾說過,生活即教育。真實的生活,是個體獨立。不僅是身體的獨立,更是思想的獨立。而我觀察發現,很多孩子,並沒有真正地在身體上獨立。
比如,早晨吃完早飯,孩子就該上幼兒園了。進行到穿鞋出門這一步,4歲半了,我家老人還在幫忙。「媽媽,你可以讓他自己穿啊。」我總是這樣說。姥姥如何答覆呢——「哦,時間緊張,我看來不及了,今天先幫他吧,明天讓他自己穿。」事實上,明日復明日,很多本該孩子自己做的事情,最後都被老人越俎代庖。
過度幫忙,是孩子自信心、獨立的大敵。
如果今天不幫助他,哪怕就是穿鞋這件小事。孩子穿得慢、出門晚,入園遲到被批評了。那他就能體驗到「我這件事沒做好,我下次要快點穿鞋」,後果會教會他成長。讓孩子能夠承擔後果,前提就是——放手,讓孩子不斷去試錯,大量、主動、頻繁地試錯。
有人說得好:沒有比出錯更加有效的成長路徑了。
很多父母越看自己孩子越喜歡,經常動不動鼓勵「孩子你做得太棒了!」就連我平時很注意不過分誇獎孩子,有時候也忍不住表揚「你今天做得不錯」「今天彈鋼琴比昨天好多了」。誇獎的話一朵,導致孩子一有點小成績就反覆問「媽媽我今天表現得好嗎?」仿佛,他是為了鼓勵才會這樣做的。
其實,對孩子事無巨細都大加讚賞,有時候反倒適得其反。一位教育學者說,那些習慣了得到父母稱讚的孩子,做事往往不是為了讓自己滿意,而是為了博得他人的讚賞。
讚賞多了有什麼壞處?就是孩子的心只容得下溢美之詞,稍有一點負面,孩子就感覺渾身不舒服。
那該怎麼做呢?最好的一個方法,用「你能行」代替「你真棒」。
當父母心靈深處堅信孩子「行」,就能恰當引導孩子面對解決困難的方法。「你能行」是一種斬釘截鐵的肯定,肯定是孩子有努力就能做到,比「你太棒了」更有魄力和影響力。
你要讓孩子真正感覺到:
1)我熱愛挑戰。
2)面對困難,我可以堅持下去。如果一開始不成功,我仍然會繼續嘗試。
3)我不需要尋求表揚。那些並沒有那麼重要。
4)父母對我做的事情很關心,他們尊重我。
5)爸爸媽媽很包容我,他們很愛我。
比如,小小費現在彈鋼琴,糾正錯誤手型,一旦有進步。他會問:媽媽我做得好嗎?
不要說:
不錯,好樣的!
你真的挺擅長鋼琴的。(會讓他覺得我有天賦,為什麼還彈不好呢?)
你真聰明!
這手型很完美喲!(有點虛假)
而要說:
你自己總結了錯誤,把手型擺正確了。
你現在可以自己找到中央C鍵了。
你知道每個音彈准節拍了。
你做到了。
你能行。
這些語言,讓孩子懂得,他獲得不是表揚,而是父母真誠的認可。
鼓勵孩子,要堅持去鼓勵他為了成功而經歷的收穫。最重要的是要強調這個事情是有挑戰的,並不好做。
比如,孩子自己穿衣服,可能拉鏈有點難拉。你可以說「拉拉鏈剛開始不太好做,不過我看到你在努力了。」這種表述讓孩子懂得,他們在經歷挑戰,同時會享受克服挑戰的成就感,有助於幫助孩子增強毅力。
應對抗挫折的根本之道——就是由內而外地讓孩子體驗到成功的感覺。不靠父母,不靠外界,而是本源的自我激勵。最終,這樣的孩子才會擁有強大的抗挫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