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成佛,哪吒的故事竟源自佛教?這三點給你答案

2019-07-28   百家名寺錄

關於國漫崛起這個話題,在過去的幾年時間裡不斷被提起。《大聖歸來》、《大魚海棠》、《風語咒》、《白蛇緣起》等這些國產動漫面世後,向所有支持他們的粉絲們交上了一份份滿意的答卷。這是國產動漫向世界一流前進的標誌,也是國漫崛起的一座座里程碑。而在今年的7月26日之後,里程碑上還應該刻上《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名字。

作為劇本創新,《哪吒之魔童降世》為哪吒重新編撰了一條故事背景,將他的出生在《封神演義》的基礎上進行了另類創造——生而為魔。但是關於哪吒的身世,有人說他是佛教出身,也有人說他是道教中人。那麼在歷史記載里的哪吒,究竟是以何種身份出現在大眾視野里的呢?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探尋探尋哪吒的身世起源吧!

一.哪吒——起源得名

哪吒,本是印度佛教中的一個神,為毗沙門天王的第三子。「哪吒」是梵文音譯,初譯作「那吒」,元代時方更名為「哪吒」。初唐長安大興善寺不空和尚翻譯的《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真言》,首次出現哪吒的名字:「其塔奉釋迦牟尼佛,教汝若領天兵守界擁護國土呵護吾法,即擁遣第三子哪吒捧行莫離其側。」

在不空翻譯的另一部佛經《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中,也有少數描述涉及哪吒,如「昔防援國界,奉佛教敕,令第三子那吒捧塔隨天王」、「爾時哪吒太子,手捧戟,以惡眼見四方」 等。從這些零零碎碎的佛學經典記載中,我們能得到一些關於哪吒的簡略信息,而這正是哪吒神話傳說的發展源頭。

二.佛經典籍到神魔小說

晚唐至明清末期間五個朝代世紀,哪吒的形象逐漸被道教化,就從《三教搜神大全》開始,誕生出現有的道教神形象,其後主要定格於明代長篇小說《封神演義》中。在《封神演義》中關於哪吒的故事主要有大鬧東海殺龍抽筋、誤射石磯引父責怪、剔骨還父剜肉還母等,而這些情節都能在曾經的典籍中找到類似的典故。

大鬧東海殺龍抽筋在《秦並六國平話》卷中、《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卷中以及《古今圖書集成》等中都有過類似記載。誤射石磯引父責怪則對應哪吒誤射石磯娘娘之徒碧雲童子事,與《佛本行集經》中悉達太子彎弓射箭也有類似之處。

剔骨還父剜肉還母的情節更是在《五燈會元》中記載到:「哪吒太子析肉還母,析骨還父,然後現本身,運大神力,為父母說法。」這些脫胎於佛教典籍的故事被民間小說改編成更加本土化的演義,只能說受到了當時潮流趨勢的影響。

三.佛道融合的體現

宋、元、明這幾個朝代所歷經的百年時間,是中國儒、佛、道三家彼此對立卻又互相融合的「特殊時期」,最終結果就是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而類似於哪吒、關帝這些在多教派中都有體現的形象,也是各教派教義民間化的結果。

人們總是喜歡那些擁有美好品質的事物,也更希望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所以究竟哪吒出身何處,人們喜愛他的原因永遠是他與命運做鬥爭的不屈精神,即便他的形象是一個頭頂鍋蓋劉海、化著煙燻妝、走路兩手插褲兜、痞氣十足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