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現象將揭開暗物質的神秘面紗,那麼,是那三大呢?

2023-10-17   天文在線

原標題:三大現象將揭開暗物質的神秘面紗,那麼,是那三大呢?

關於暗物質本質的一個假說提到,一些暗物質可能具有自相互作用,這意味著獨特的粒子會與另一粒子產生輕微的相互作用。

圖為一位藝術家設想暗物質散落在全宇宙的情景(來源:蓋蒂圖片社)

星系團SMACS J0723.3-7327是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正在進行各種引力透鏡測量的其中一組星系團。(來源:NASA)

自轉曲線

20世紀70年代,美國天文學家維拉·魯賓(Vera Rubin)憑藉觀測到星系內部恆星運動軌跡的現象,提出暗物質存在的第一個重大證據。簡而言之,很多星系旋轉得很快。如果把一個星系中我們可以看見的所有物質加起來,那完全沒有足夠的引力可以抓住在快速軌道上轉動的恆星。因而,必定存在我們看不見的物質,即暗物質。

同樣,由於自相互作用的暗物質聚集方式和無自相互作用的物質有所不同,這可能會改變自轉曲線(恆星在不同星系軌道上的速度曲線圖)。

星系翹曲

在數十億年的生命周期里,物質不斷地降落在臨近的星繫上。換句話說,每一個星系都是遨遊在物質的海洋中。物質包含常規物質和暗物質。當暗物質與自身相互作用時,星系中暗物質會稍微吸引一些常規物質(因為常規物質可以遊走於臨近的各種物質之間)。

而這會讓星系擁有兩個偏置核心:一個由常規物質組成,另一個由暗物質組成。偏置核心會引發星系潮汐擾動,甚至引發盤星系翹曲。未來對各星系進行更加精細的觀測,可能會揭露其中的翹曲情況,但只有自相互作用的暗物質能解釋翹曲的現象。

合併

當大型星系團合併時,天文學家通過研究星系殘骸,了解星系內部包含何物。例如,著名的子彈星系團顯示了兩個星系團合併所發生的情況:恆星和暗物質(由引力透鏡測量)完好無損地穿過彼此,然而所有星系團中的鬆散氣體在碰撞中心猛烈撞擊。

暗物質位於恆星系統邊緣的說法告訴我們,暗物質不總是自相互作用,否則,暗物質會和氣體一起被捲入碰撞中心。子彈星系團和其他像子彈星系團的星系團令天文學家們發現,人類能夠限制暗物質自相互作用的強度。如果觀測得當,更多觀測研究會得出更準確的限制條件,甚至是更加積極的證據,證明自相互作用的暗物質的確存在。

相關知識

在宇宙學中,暗物質(英語:Dark Matter)是指不與電磁力產生作用的物質,也就是不會吸收、反射或發出光。人們目前只能透過重力產生的效應得知,而且已經發現宇宙中有大量暗物質的存在。

現代天文學經由引力透鏡、宇宙中大尺度結構的形成、微波背景輻射等方法和理論來探測暗物質。而根據ΛCDM模型,由普朗克衛星探測的數據得到:整個宇宙的構成中,常規物質(即重子物質)占4.9%,而暗物質則占26.8%,還有68.3%是暗能量(質能等價)。[3][4][5]暗物質的存在可以解決大爆炸理論中的不自洽性(inconsistency),對結構形成也非常關鍵。暗物質很有可能是一種(或幾種)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以外的新粒子所構成。對暗物質(和暗能量)的研究是現代宇宙學和粒子物理的重要課題。

2015年11月,NASA噴射推進實驗室的科學家蓋瑞·普里茲奧(Gary Prézeau)以ΛCDM模型模擬銀河系內暗物質流過地球與木星等行星的情形,發現這會使該暗物質流的密度明顯上升(地球: { 10^{7}} 10^{7}倍、木星: { 10^{8}} 10^{8}倍),並呈現毛髮狀的向外輻射分布結構。

BY:Paul Sutter

FY:朱思穎Haily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在作品發布後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