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濱:張莊大渡槽 一個時代的記憶

2020-05-06   河南聯播

映象網訊(記者 吳彥飛 通訊員 韓浩 符浩 郝昱瑋)循著歷史軌跡,挖掘沿途的美。5月3日,記者來到淮濱縣張莊鄉九里村,見到了集紅磚、水泥、鋼筋於一體的拱橋式張莊大渡槽。

「新打的大旗兩面光,東栽楊柳西栽桑;東風一刮桑吃柳,西風一刮柳吃桑。」在現場,九里村村幹部黃旭彬見到記者,回憶起兒時傳唱的童謠。

「這個童謠說的就是當時人的精氣神,幹勁十足。那時我八歲,一到放學,就到這裡幫忙。那個場面可壯觀了,眾人合力推著裝滿石頭的人力車,壯漢們喊著號子,打著夯。」黃旭彬說。

「俺們那時候除了年紀大不能幹活的,全社14個生產隊的男女老少都來啦,他們拉著駕車趕著牛前來助陣。」參與當時基建的九里村81歲老黨員杜友才告訴記者:「村裡只有兩部拖拉機,用的石頭是從息縣拉的,走水運,放到這豬拱城底下,搬運時就靠一個木製架車,七八個人鉚足了勁往上拉。為了爭取時間,我們一天最低要干十個小時,農忙時回家種地,農閒了再來干,春季干兩個月,冬季干三到四個月。陸陸續續用時四年,於1976年底建成。」

「上面走水,下面走車」,這在現在仍有很多人都不敢想,但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卻能完成,當地人稱之為「人造天河」。「咱村及附近幾個村的男孩子,特別好討老婆。因為這渡槽的頭一槽水首先保證了九里村及附近村的土地灌溉,旱澇保收,這對當時的每一個人來說,都充滿著羨慕的目光。」杜友才說。

據淮濱縣文物普查資料記載:張莊大渡槽又名豬拱城灌渠渡槽,結構為上中下三層磚砌混凝土結構,通長55.3米,寬3.24米,渡槽(渠)兩側均附有0.6米人行通道。底層拱券跨路高度約6米。二層有磚砌單拱共28個。三層實心拱面嵌的是標語口號。灌渠全長6.5公里,可灌農田1.4萬畝。

「建成後,咱鄉里的10個行政村和王店鄉的8個行政村都跟著受益。」杜友才說。

「2011年,我們鄉里會同水利部門,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了完善,且硬化主渠道路四公里。2014年7月,天大旱,大渡槽仍然在灌溉,灌溉面積達到一萬多畝。」該縣張莊鄉黨委書記丁麗告訴記者。

44年了,張莊大渡槽已經成為山野田間中的一道風景和歷史記憶,但仍能透出一股剛勁,成為了一個時代的精神象徵。

「無論年代怎麼變遷,那種鼓足幹勁、力爭上遊的時代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發揚的。我們鄉里在開展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工作中都大力提倡『大渡槽』精神。」丁麗最後說「我們誠邀遊客在閒暇時能來這裡感受那個氣壯山河的年代氣息。」

(映象網信陽新聞熱線:0376-6880376,投稿郵箱:yxxy2013@126.com。 映象網「大象陪辦」電話180 0371 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