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不是古代情人節?一起解鎖古人的七夕

2023-08-22     陝西傳媒網

原標題:七夕不是古代情人節?一起解鎖古人的七夕

每逢七夕,人們就會想起牛郎織女的美好愛情故事。在古代,七夕卻有著更豐富的內涵,有更多的詩意。讓我們穿越時空,看看古人如何過七夕。

清·姚文瀚《七夕圖》

七夕的來源

七夕節由星宿崇拜衍化而來,為傳統意義上的七姐誕,因拜祭「七姐」活動在七月初七晩上舉行,故名「七夕」。而拜七姐的目的是許願祈福、祈求巧藝,更傾向於是一個專屬於女子的節日,而並非情人節。

七姐,指七仙女,是中國古代神話里七位女神的總稱,或單獨指七姊妹中最小的七妹(織女星)。七夕是在對「織女」這一意向的認同下發展而來的,織女星象徵紡織,與民生息息相關,尤其與女子相關,因此七夕又稱乞巧節、女兒節。

七夕節的形成與經過

戰國:「七夕《事始》雲楚懷王初置七夕,婦女是日以彩縷等七孔針,陳瓜果於庭,以乞巧,有喜子網瓜上為得巧之驗。」

——《荊州府志·歲時》

漢代: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俱以習之。」

—漢·《西京雜記》

魏晉南北朝:「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玉石為針,陳几筵酒脯瓜果於庭中乞巧。有蟢子網瓜上,則以為符應」。

——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

唐·《七夕乞巧圖》

唐代: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據《開元天寶遺事》

宋代:此時七夕節被定為國家法定節假日,節日娛樂性及商業氣息突出,七夕節的節日氣氛達到頂峰。「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

——宋·羅燁、金盈《醉翁談錄》

七夕與牛郎織女的淵源

東漢·牽牛與織女星座圖畫像石拓片

同樣指涉愛情,又因牛郎織女星最初出現的時間就是七月等種種機緣,東漢和之後的魏晉南北朝時期,七月七日已經成為民間廣為人知的神仙相會和乞巧的日子,牛郎織女與七夕節也就從此融為一體,併流傳至今。

三千年前:「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皖彼牽牛,不以服箱。」

——《詩經·小雅·大東》

這一時期,牛郎與織女只是天上的兩顆星。

西漢:「集乎豫章之宇,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

——班固《西都賦》

這一時期,劉邦建立都城長安時,仿天上星辰的位置來建設宮殿園囿,也擬人化地製作了牽牛、織女石像。

傅抱石 《七夕》

東漢:「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

這一時期,牽牛織女的故事中已出現相隔雲漢不得相見的場景,故事初具規模。

魏晉南北朝:「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牽牛郎,嫁後遂廢織紝。天帝怒,責令歸河東,但使一年一度會。」

——南朝梁·殷芸所寫志怪故事

這一時期,牛郎織女有了更詳細的身份背景。

唐宋:「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

——唐·韓鄂《歲華紀麗·七夕》引《風俗通》

「烏鵲填河成橋而渡織女。」

——宋·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二六引《淮南子》

這一時期,故事中鵲橋這一重要元素出現。

古人過七夕有哪些活動

穿針乞巧

明·仿仇英《漢宮乞巧圖》(局部)

傳說織女的手非常靈巧,能織出雲錦一般鮮麗的天衣。為了讓自己也能擁有織女一樣的巧手,古代的女兒們會在七夕晚上,手拿絲線,對著月光穿針,誰先穿過,誰就「得巧」了。

曬衣曬書

七夕一般在立秋前後,陽光依舊強烈,古人有「七月七,曬棉衣」的習俗。據說曬棉衣的風俗起源於漢代,因為太液池的西邊有漢武帝的曬衣閣,每到七月七的時候常見到宮女們在曬衣服。除了曬衣,七夕還有曬書的習俗。

喜蛛應巧

宋代流行一種很有意思的乞巧方式:捉一隻小蜘蛛,關在小盒子裡,七夕次日再打開盒子,看蜘蛛結出的網,如果蛛網圓正,則表示「得巧」,意味著姑娘們獲得了紡織的巧智。

投針驗巧

清·陳枚《月曼清游圖》

明清時期盛行的習俗是投針驗巧,姑娘們會拿一束縫衣針輕輕平放在水面上,要是出現在水中的針影形成各種形狀,就是乞巧成功,要是筆直一條的,就是乞巧失敗了。據說圖案的形狀越好看,放針者的手就會越靈巧。

種生求子

種生求子是七夕節期間的中國傳統習俗,在七夕前利用若干種植物,如小麥、綠豆、小豆、豌豆等,放在器皿浸水,生芽數寸後,於七夕即日用紅藍彩線束紮起來,作為一種得子得福的象徵,寄託著中國勞動人民樸素的審美情趣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祈求姻緣

牛郎和織女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星空之下,人們搭起供桌,案前焚香禮拜後,擺上新熟的瓜果、精巧的手工,朝著皎潔的銀河和牛郎織女星,默念自己的心事,祈求自己可以得到一段好姻緣。

彩蛋

古人的情人節還有哪天?

元宵節

明·佚名《上元燈彩圖卷》局部

元宵節起源於民間開燈祈福習俗。在宋代之前,中國古代的城市有著非常嚴格的宵禁制度,唯獨元宵節除外。唐代時,女性也可以在元宵節這一天出來自由活動。有年輕貌美的女性出來溜達,也會有年輕的小伙子一起行動,於是便有了「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千古名句。

上巳節

《虢國夫人游春圖》(宋徽宗臨摹)

上巳節的主要活動之一就是男女相會,即男女表達愛慕之情的「情人節」。先秦以後,三月三情人節在各代延續傳承開來。至唐朝,杜甫那句「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更將其搖曳綺麗之風情烘至高處。自宋以後,理學盛行,禮教漸趨森嚴,三月三情人節風俗在中國文化中漸漸衰微,北方地區幾乎銷聲匿跡,但在南方的西南部分地區依舊流傳。

1

往期回顧

暴雨、大暴雨!陝西馬上開始!

96110來電,千萬不要掛!

來源:群眾新聞

責編 | 王 皓

編輯 | 丁雅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cf8dad32d47598d19245b43878de21b.html










今日冬至

2023-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