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為孫子外孫都一樣,年過7旬才明白:18年後差距太大了

2024-09-14   全能辣媽plus

粉絲自述:劉菊(化名)

我叫劉菊,今年已經72歲了。

我和老伴有一個親孫子,小名明明,也有一個小一歲的外孫小浩。

在我們眼中,這兩個孩子都是一樣的,都是我們的寶貝。

從他們出生到長大,我們對待他們從未有過任何偏心,都視如己出。

然而,隨著歲月流逝,兩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表現出了不同的態度,這讓我感觸頗深。

童年時光:無差別的愛

明明和小浩雖然不是同一年出生的,但相差不過一歲,幾乎一起長大。

明明是我兒子的孩子,小浩則是我女兒的孩子,小浩是哥哥,明明是弟弟。

我和老伴在他們7歲以前一直帶著他們,對他們的愛是無差別的。

無論是喂奶、換尿布,還是哄睡覺、講故事,我們總是盡力做到一視同仁。

童年時光是最無憂無慮的。

兩個孩子常常一起玩耍,互相分享玩具和零食。

我和老伴每逢周末都會帶他們去公園,看他們在草地上奔跑、笑鬧,心中滿是幸福。

而每當鄰居們看到我和老伴帶著孫子和外孫一起玩兒的時候,總是會笑著說:

「長大之後,還是孫子親,外孫終究是外人,人家有奶奶疼呢。」

但我們始終從未想過他們會有任何不同,不會因為多了一個「外」字,就對小浩的愛有所保留。

青春期的變化

隨著明明和小浩進入青春期,與我們相處的時間也越來越少,而他們開始表現出了不同的性格和興趣。

雖然我們盡力給他們同樣的關愛,但家庭環境的不同,還是在他們身上留下了印記。

小浩漸漸長大後,來我們這裡的次數越來越少。

而小浩的爸爸經常帶他去看奶奶。

他也忙於學業和朋友,沒有閒暇時間來看我們。

我理解他有自己的生活,但心中難免有些失落。

有時候打電話過去,小浩總是說很忙,話語間有些敷衍和不耐煩,沒有話聊,匆匆掛斷,讓我感覺到了疏遠。

相反,明明與我們的關係卻越來越親近。

他經常來探望我們,陪我們聊聊天,幫我們做些家務。

每當他帶著他的新發現、新故事回到家裡,我們的屋子就充滿了歡聲笑語。

一次生病,兩人的不同態度

前不久,我生了一場大病。

那時候,我和老伴真的感到力不從心,心中也充滿了擔憂和無助。

正是在這次生病的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明明和小浩對我們的態度差異。

明明得知我生病後,第一時間趕了過來。

他幫我安排了醫院的檢查,陪我去看醫生,照顧我的飲食起居。

即便他平時工作忙碌,也儘量抽出時間來陪伴我們。

有時候,看著他忙前忙後,我心中滿是感激和欣慰。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小浩得知我生病的消息後,只是打了個電話表示慰問,並沒有親自來看望我,而是說工作很忙。

電話里他顯得很客氣,但也很疏遠。

儘管我知道他有自己的忙碌和生活,但心中還是不免有些失落。

通過這次生病的經歷,我開始思考兩個孩子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不同。

我的兒子成家之後,住得離我家很近,孫子長大之後回到自己家,也會隔三岔五來看我和老伴。

但是,小浩長大之後,他的爸爸媽媽總是說:「奶奶才是我們家人,以後奶奶需要我們照顧,奶奶的房子才是我們的,你要多孝順奶奶。」

父母總是把這樣的想法灌輸給孩子,漸漸的,我與孩子童年的那些感情和記憶便也漸漸淡化了。

可能是小浩的父母和他自身的成長環境都不同於明明,家庭觀念以及傳統的想法,導致他與我們的關係漸漸的疏遠了。

而我也逐漸學會理解和接納這一點。

無論他們長大後如何對待我們,無論身邊的流言蜚語如何,我和老伴對明明和小浩的愛始終不變。

雖然結果不盡相同,但我們知道這並不是誰的錯。

我感謝明明在我們需要幫助時給予的無私關懷,也珍惜小浩在他有限時間內的每一次問候。

我希望他們都能過得幸福,健康快樂。

給晚輩的建議

無論孩子是親生的還是外孫,都要盡力給予同樣的愛和關注。

孩子的成長環境和經歷不同,可能會導致他們對待我們的方式不同,但這並不代表他們不愛我們。

理解、包容和無條件的愛,才是家庭關係中最重要的。

我也希望晚輩們能理解長輩這代人的心意,能夠在忙碌的生活中多抽出時間來看望長輩,傳遞家庭的溫暖,讓老人的心理有些慰藉。

(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