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教養在路上:懶媽媽旅行育兒系列——堅守友情的約定

2020-01-23     愫說育兒

導語:美國社會科學家尼古拉斯和詹姆斯弗勒,通過研究「朋友對我們行為的影響」,指出「我們平均有80%的覺醒時間是和朋友一起度過的。」

關於友情,父母應該給孩子怎樣的啟蒙才是好的?

美國心理學家賽爾曼曾將兒童的友誼發展分為5個階段:

第一階段(3~7歲),這時兒童還未形成友誼的概念。同伴就是朋友,一起玩就是友誼。

第二階段(4~9歲),單向幫助階段。兒童要求朋友聽從自己的願望和要求。順從自己的同伴就是自己朋友,否則就不是朋友。

第三階段(6~12歲),雙向幫助階段。兒童對友誼的互動性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有明顯的功利性,還不是患難與共的合作。

第四階段(9~15歲),親密的共享階段。友誼隨時間推移而發展,兒童逐漸懂得忠誠、理解、共同興趣是友誼的基礎。他們互相傾訴秘密、互相幫助、解決問題。但這時的友誼有強烈的排他性。

第五階段(12歲開始),是友誼發展的最高階段。擇友嚴密,建立的友誼能保持很長時間。

宸哥有一個幼兒園時期的好朋友——曦。

幼兒園畢業那年,由於曦爸工作的緣故,舉家搬遷到上海,兩個小朋友依依不捨,抱頭痛哭好幾回。

兩位媽媽看著心酸,曦媽說:「好內疚,硬生生把他倆分開了。」

臨行前,兩位媽媽答應孩子,此後每年,一定創造條件,至少讓他倆相聚一回。

他們也商量著,將來要努力考入同一所大學……

今年,是他們別後的第四年。

我們來趕赴「每年一聚」的約定。

坐標:杭州。

跟誰玩,比去哪玩,玩什麼更重要

為了與好朋友見面,宸哥提前做了準備:

1.他用自己的零花錢買了禮物;

2.宸哥說:「浙江大學是全國排名第5的大學,我想和曦一起去看看;如果天氣好,我們還可以去西湖逛逛,看看人民幣里的風景、詩人名句中的風景……」

於是,我們把酒店定在了毗鄰西湖與浙江玉泉校區的學院路。

3.我們去酒店餐廳吃早餐,他選了面對著落地玻璃窗的位子,外面正好是酒店大堂的入口,以便能第一時間看到好朋友到來;

4.眼看著雨越下越大,我說:「現在怎麼辦?」

「有什麼關係呢?我倆就是在酒店也能玩一天,跟誰玩,比去哪玩,玩什麼更重要。」

見面時,兩個小朋友激動地擁抱、交換禮物過後,曦說:「雨這麼大,就在酒店玩吧?我把你送的禮物現拆了,咱們一起下幾局?」

宸哥兒得意地沖我眨眼,好像在說:看吧,我都說了不必焦慮。

【感悟】

10歲孩子對友情的定義——跟誰玩,比去哪玩,玩什麼更重要!

10歲孩子的獨立能力——只要你足夠信任並放手,他能解決旅行途中的大多數問題。

幼年的友情真摯可貴,卻也脆弱易碎,父母要當好橋樑,讓孩子學會珍惜

實際上,站在成年人的角度,我和曦媽曾經也質疑過,這段幼年時期的友情,或許會隨著時間的流逝,環境的變遷而漸行漸遠。

但是,我們都堅定一點:只要孩子還有意願彼此聯繫,互相親近。我們一定盡全力架設好中間的橋樑。

第一年,我陪著孩子去上海,當他們在機場興奮地穿過人群,沖向對方時,我知道,我們做對了;

第二年,曦媽陪著孩子回福州看我們,他們互相交換禮物,交流讀書心得……分別時,流下了不舍的眼淚。

每一年短聚後又分離,我和曦媽都更堅信孩子的友情會像烈酒,越陳越香。

《名賢集》:居必擇鄰,交必良友

古人云:與善人交,如入蘭芝之房,久而自芳,與惡人往,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此誠然。

和誰在一起很重要,幼兒性格尚未定型,擇友尤其重要。

孩子年幼時,父母需要為其提供正確的引導,過濾一些對孩子有不良影響的玩伴。

良友,值得珍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YgO5W8B3uTiws8KpbB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