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近親結婚,西方在公元前就做到了?

2019-11-14     科學網

公元前506年9月,羅馬天主教會創始人聚集在法國南部,起草了幾十項新法律。其中一些,禁止神職人員探訪不相關的女性,還有一些,禁止基督徒與三代以內表親結婚。

一項新研究的作者表示,最後一項看似微不足道的禁令可能孕育了人們所知的西方文明。

圖片來源:PRISMA ARCHIVO/ALAMY STOCK PHOTO

研究人員表示,教會早期禁止亂倫和表親結婚,削弱了之前歐洲人緊密的親屬關係結構,培養了他們不隨波逐流並願意和陌生人一起工作的獨立性。

他們認為,隨著教會影響力的擴大,這些品質發展成了如今西方工業化國家普遍存在的一系列心理特徵。

「他們正在研究是什麼創造了現代西方世界。」美國羅格斯大學哲學家、認知科學家Stephen Stich表示。

中世紀之前,歐洲與世界上其他農業社會類似,親屬關係網是把一切聯繫在一起的黏合劑。

「種植作物和保護土地需要合作,而與表親結婚很容易達成這種合作。」該研究共同作者之一、哈佛大學人類學家Joseph Henrich解釋說。在一些社會群體中,表親婚姻甚至得到了積極促進,因為這樣可以將財富集中在有權勢的家庭中。

但是,Henrich說,大約在公元6世紀,早期教會開始制定嚴格的婚姻規則,並與近親通婚「糾纏」。

農業 概念圖

雖然當時的一些宗教思想家將近親通婚與瘟疫的傳播聯繫在一起,但歷史學家並不確定其中的原因。

當神父正式推進婚姻和家庭規則時,非嚴格的近親通婚禁令已經在歐洲流傳開來。新規定禁止人們與他們的第一代和第二代表親結婚,並禁止了夫兄弟婚(寡婦必須與死去丈夫的兄弟結婚)。

「之前在婚禮上,主婚人會問『有人反對嗎?』而此後,他會問『有人知道這些人是不是表親嗎?』」Henrich說。

研究作者說,幾個世紀以來,這種婚姻制度從根本上改變了歐洲社會的親屬關係結構及心理特徵。例如,傳統的親屬網絡強調服從長輩的道德價值,但是,當教會強迫人們與親屬網絡之外的人結婚時,傳統價值觀就會崩塌,新的價值觀便會冒出來——個人主義、不從眾、減少對自己所在群體的偏見。

研究人員近日在《科學》上報告說,他們的數據顯示,隨著親屬關係強度下降,人們某些特定的特徵會變得更強,包括個人主義、不從眾以及願意信任和幫助陌生人。

這些特徵與生活在西方工業化、富裕國家受過教育的人的主要心理特徵相一致。

Henrich說,教會禁止近親結婚削弱了歐洲傳統的親屬關係網,並在不經意間用一種非常接近現代西方文明的文化習俗和規範取代了它們。

此外,研究發現的特徵可能也為西方國家民主治理鋪平了道路。「你需要一個公民社會來維持民主,我相信,我們看到的是這樣一個公民社會的先驅。」論文共同作者之一、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經濟學家Jonathan Schulz表示,「這時候人們開始跨越家庭界限,一起工作、合作。」

未參與這項研究的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家Ara Norenzayan說,這項研究很有說服力。Norenzayan曾與Henrich合作研究WEIRD國家。他說,「當你開始削弱家庭紐帶時,你必須找到其他方式來保持自己的社會結構。」(辛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KB8aG4BMH2_cNUgd8o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