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旅融合26條」出台/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家以何安》成最大贏家

2019-12-14     綜藝報

北京市出台「文旅融合26條」,涉及七大方面(附全文)

來源:文化和旅遊部、北京商報、傳媒內參

12月11日,北京市政府新聞辦聯合市文旅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北京出台《關於推進北京市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意見》。該《意見》也被稱為「文旅融合26條」,以七個方面26條舉措推動將北京文化和旅遊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北京也成為全國首個在省級層面出台文旅融合總攬性新政的省市。

據了解,《意見》緊扣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總體框架和首都「四個文化」內涵特徵,著力打造文化和旅遊融合的「北京樣本」。《意見》總體架構上,突出七大體系,包括:

在資源支撐體系上,重點完善歷史文化名城資源保護利用體系、建設文化旅遊智慧城市、打造高端智庫和資源交易平台;

在空間布局上,提出打造「一城三帶一區一圈」發展格局,以促進民宿發展意見為抓手,推動鄉村旅遊提質升級;

在公共服務上,提出公共服務設施共建、公共活動共享和公益服務共促三大工程;

在產品業態上,提出緊扣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文化、創新文化四大主題打造文旅融合新產品新業態;

在市場治理上,則聚焦百姓關注的非法一日游、核心區旅遊降密、行業秩序監管等問題出台具體舉措;

在提升國際影響力方面,將採取拓展對外交流綜合平台、推廣對外交流國際品牌、拓寬對外交流層次渠道3項措施,擴大北京文化旅遊朋友圈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

第一條 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效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鼓勵和支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承活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所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是指承擔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責任,在特定領域內具有代表性,並在一定區域內具有較大影響,經文化和旅遊部認定的傳承人。

第三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與管理應當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第四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與管理應當立足於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體系,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續力,尊重傳承人的主體地位和權利,注重社區和群體的認同感。

第五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應當錘鍊忠誠、執著、樸實的品格,增強使命和擔當意識,提高傳承實踐能力,在開展傳承、傳播等活動時遵守憲法和法律法規,遵守社會公德,堅持正確的歷史觀、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得以歪曲、貶損等方式使用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六條文化和旅遊部一般每五年開展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認定工作。

第七條認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應當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嚴格履行申報、審核、評審、公示、審定、公布等程序。

第八條符合下列條件的中國公民可以申請或者被推薦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一)長期從事該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實踐,熟練掌握其傳承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知識和核心技藝;

(二)在特定領域內具有代表性,並在一定區域內具有較大影響;

(三)在該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中具有重要作用,積極開展傳承活動,培養後繼人才;

(四)愛國敬業,遵紀守法,德藝雙馨。

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收集、整理和研究的人員不得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第九條 公民提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申請的,應當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所在地文化和旅遊主管部門如實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請人姓名、民族、從業時間、被認定為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時間等基本情況;

(二)申請人的傳承譜系或師承脈絡、學習與實踐經歷;

(三)申請人所掌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和核心技藝、成就及相關的證明材料;

(四)申請人授徒傳藝、參與社會公益性活動等情況;

(五)申請人持有該項目的相關實物、資料的情況;

(六)申請人志願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活動,履行代表性傳承人相關義務的聲明;

(七)其他有助於說明申請人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材料。

中央各部門直屬單位可以通過其主管單位直接向文化和旅遊部推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推薦材料應當包括前款各項內容。

第十條文化和旅遊主管部門收到申請材料或者推薦材料後,應當組織專家進行審核並逐級上報。

省級文化和旅遊主管部門收到上述材料後,應當組織審核,提出推薦人選和審核意見,連同申報材料和審核意見一併報送文化和旅遊部。

第十一條文化和旅遊部應當對收到的申請材料或者推薦材料進行覆核。符合要求的,進入評審程序;不符合要求的,退回材料並說明理由。

第十二條 文化和旅遊部應當組織專家評審組和評審委員會,對推薦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人選進行初評和審議。根據需要,可以安排現場答辯環節。

評審委員會對初評人選進行審議,提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推薦人選。

第十三條文化和旅遊部對評審委員會提出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推薦人選向社會公示,公示期為20日。

第十四條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推薦人選有異議的,可以在公示期間以書面形式實名向文化和旅遊部提出。

第十五條文化和旅遊部根據評審委員會的審議意見和公示結果,審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並予以公布。

第十六條 文化和旅遊部應當建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檔案,並及時更新相關信息。

檔案內容主要包括傳承人基本信息、參加學習培訓、開展傳承活動、參與社會公益性活動情況等。

第十七條文化和旅遊主管部門根據需要採取下列措施,支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承、傳播等活動:

(一)提供必要的傳承場所;

(二)提供必要的經費資助其開展授徒、傳藝、交流等活動;

(三)指導、支持其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記錄、整理、建檔、研究、出版、展覽展示展演等活動;

(四)支持其參加學習、培訓;

(五)支持其參與社會公益性活動;

(六)支持其開展傳承、傳播等活動的其他措施。

對無經濟收入來源、生活確有困難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所在地文化和旅遊主管部門應當協調有關部門積極創造條件,並鼓勵社會組織和個人提供資助,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

第十八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承擔下列義務:

(一)開展傳承活動,培養後繼人才;

(二)妥善保存相關實物、資料;

(三)配合文化和旅遊主管部門及其他有關部門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

(四)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益性宣傳等活動。

第十九條省級文化和旅遊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實際情況,列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義務,明確傳習計劃和具體目標任務,報文化和旅遊部備案。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應當每年向省級文化和旅遊主管部門提交傳承情況報告。

第二十條省級文化和旅遊主管部門根據傳習計劃應當於每年6月30日前對上一年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義務履行和傳習補助經費使用情況進行評估,在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形成評估報告,報文化和旅遊部備案。

評估結果作為享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資格、給予傳習補助的主要依據。

第二十一條文化和旅遊部按照有關規定,會同有關部門對做出突出貢獻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予以表彰和獎勵。

第二十二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省級文化和旅遊主管部門核實後,文化和旅遊部取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資格,並予以公布:

(一)喪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

(二)採取弄虛作假等不正當手段取得資格的;

(三)無正當理由不履行義務,累計兩次評估不合格的;

(四)違反法律法規或者違背社會公德,造成重大不良社會影響的;

(五)自願放棄或者其他應當取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資格的情形。

第二十三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去世的,省級文化和旅遊主管部門可以採取適當方式表示哀悼,組織開展傳承人傳承事跡等宣傳報道,並及時將相關情況報文化和旅遊部。

第二十四條省、自治區、直轄市文化和旅遊主管部門可以參照本辦法,制定本行政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與管理辦法。

中央各部門直屬單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管理參照本辦法相關規定執行。

第二十五條本辦法由文化和旅遊部負責解釋。

第二十六條本辦法自2020年3月1日起施行。原文化部2008年5月14日發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同時廢止。

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落幕 《家以何安》成最大贏家

文/陳丹

12月12日晚,2019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閉幕式暨金紅棉優秀作品分享會在廣東廣播電視台演播廳舉行,正式揭曉金紅棉優秀紀錄片名單以及組委會特別推薦優秀紀錄片。廣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副主任鄧鴻,廣東省廣播電視局局長劉小毅、副局長鍾慶才、二級巡視員譚奮博,廣東廣播電視台台長蔡伏青、總編輯鄭廣寧,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局長劉瑜梅、副局長吳青松,廣州市廣播電視台總編輯陳家成,以及廣東省商務廳、廣東省電影局,北京、天津、浙江、吉林、河南、陝西廣播電視局等領導和嘉賓出席閉幕式。

優秀紀錄片名單揭曉

《家以何安》成最大贏家

《我們走在大路上》《變化中的中國:生活因你而火熱》《我們的男孩》《代號221》《淮海戰役啟示錄》《戚繼光》等6部作品成為組委會特別推薦優秀紀錄片。共有3441部作品角逐本屆金紅棉,最終誕生14項優秀紀錄片項目以及組委會特別推薦優秀紀錄片。由李米傑執導的《家以何安》獲得了「優秀紀錄長片」和「優秀國際傳播中國紀錄片」兩項榮譽,成當晚最大的贏家。

《家以何安》海報

「優秀紀錄短片」則花落《冰上沉思》;《手術兩百年》被評為「優秀系列紀錄片」;《王朝》榮獲「優秀紀錄片導演」;摘得「優秀首作紀錄片」的是由蘇哈伊布·加斯梅爾巴里執導的《與樹對談》;今年新增的「優秀藝術表現紀錄片」由《避難動物園》獲得;《風中之城,喀布爾》得到評審團的青睞,榮獲「評審團特別推薦紀錄片」;《三礦》《告別日》《從<中國>到中國》分別摘下了「中國故事優秀紀錄長片」「 中國故事優秀紀錄短片」「中國故事優秀系列紀錄片」;由中國和泰國合拍的《凍結的希望》獲得「優秀中外聯合製作紀錄片」,《戰後遺蹟》被評為「優秀國際製作紀錄片」,騰訊新聞和Grain Media製作的《明天之前》被評為「優秀新媒體紀錄片」。

市場活動百花齊放

意向交易額達8.88億元

本屆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共有800餘家境內外專業機構參展,節展期間意向交易額達8.88億元。除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等國內主流媒體機構以及優酷、上海嗶哩嗶哩等網際網路平台現身節展之外,更有國際代表團攜資金、項目等優勢資源匯聚廣州,深度參與到展映、方案預售和成片交易等環節。其中,義大利、芬蘭等國家首設提案展示專場,希望通過紀錄片的聯合製作、發行,促進雙方更多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5399名全球紀錄片人士參會

國際化形象進一步提升

2019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主會場參會人數達到5399人,較去年有較大幅度增加,匯聚了國家地理頻道、英國廣播公司、日本放送協會等國際播出機構和美國翠貝卡電影節、韓國國際影視節目展、瑞士尼翁真實國際電影節等全球55家權威影視節展和行業機構的領軍人物、中外紀錄片國際買家、製作人,以及國內外眾多知名導演等,進一步彰顯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作為亞洲規模最大的國家級紀錄片專業節展的品牌度知名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It_BG8BMH2_cNUgdGF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