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童養媳的真實生活:4歲就成「小媳婦」,一生悲慘孤苦無依

2023-11-07     吳忠強

原標題:古代童養媳的真實生活:4歲就成「小媳婦」,一生悲慘孤苦無依

如今有這麼一類題材在言情小說領域中異軍突起,那就是——養成系,主要是講女主從小在男主或者男主家的照顧下長大,最後兩個人長大結婚,幸福一生。

這類言情小說俘獲了很多懷春少女的心,甚至有那麼一些人,幻想著去談這樣的戀愛,「童養媳」這個和小說最符合的身份逐漸被關注。

可是在封建時代的大背景下,愛情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正常人對愛情都沒什麼概念,更何況是童養媳,從小命運就被釘死了,她們又哪來幸福這一說呢?

童養媳的基本概念

想要知道童養媳的生活,首先要明白童養媳這個稱呼的含義。最早起源於三國時期,在明清發展成主要「潮流」。

那時候因為窮人家養不起孩子,就找那些富貴人家有男丁而且年紀較小的沒娶親的,把自己的女兒送去,等這個男孩長大了,兩個人就成親,這個女孩就被稱作童養媳,而窮人家這樣的做法既能養大自己的孩子,又可以減輕家庭的壓力。

而在後來的發展中,窮人家因為無力承擔高昂的聘禮,就會為自己家的男丁,買一個女孩,養到合適的年紀,一般在14至15歲左右,與男丁成親。童養媳的年紀有可能比男丁大,也有可能是個更小的小孩,大部分被賣掉時只有4歲左右。

但無論什麼年紀,被送到夫家真的可以好好生活,最後獲得幸福嗎?這個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中國在等級制度森嚴的封建社會中,極度看重門當戶對。

送到富人家中做童養媳的女孩子,大部分都是因為自己家庭貧困,而富人家是看不起的,更不會平等的對待。童養媳只會被當作奴僕侍奉全家,有可能連奴僕都不如,畢竟奴僕是有工錢的,而童養媳是無償的,任勞任怨的。

在我們看來,在這種被壓迫,被指使的情況下,除非有斯德哥爾摩綜合化症,否則童養媳怎麼會愛上對自己呼來喝去,拳打腳踢的主家呢?可是,這也只是我們心中所想,是我們用現代的眼光去衡量那時她們的思想,她們的遭遇,我們沒經歷過,又怎麼會懂呢?

如果敢反抗主家一次,就會被辱罵,挨打,甚至關進柴房或者小黑屋,幾天幾夜不能吃飯,被這樣的對待,誰還能反抗的起來。還有更小的孩子,從小被灌輸要聽話,自己的義務就是服侍主家的這種思想,不能反抗,久而久之,人的思想麻木了,自然不會再反抗。

甚至在童養媳眼裡,主家對自己客氣一點,好一點,都是值得感恩戴德的事,在這樣的生活中,童養媳又怎麼會知道愛情為何物呢?

或許在出現第一個童養媳時,人們會覺得怪異,甚至會對這種現象產生非議,可是,時間久了,發生得多了,人們也就見怪不怪了。

童養媳的真實生活

童養媳剛開始是因為女方父母缺少彩禮而產生的,後來逐漸走偏。富人家發現,這個女孩在自己家只要管她吃喝就好了,不用付她工錢,甚至飯食也不用很好,餓不死就行。

這樣的廉價勞動力,不只可以做自己孩子將來的妻子,在沒成親之前,女孩還可以是家裡的奴僕,甚至可以是孩子的保姆、奶媽。而在窮人家生活的童養媳,更是比奴僕還要卑微,飢一頓飽一頓,被打被罵都是日常。

在清朝,童養媳現象達到了巔峰期,但童養媳的生活更是在水深火熱之中。富貴人家的童養媳要清早起床,做一家人的早飯,飯後負責洗衣服,收拾衛生,比奴僕還要忙碌。成婚後,還要負責自己丈夫的衣食住行,負責傳宗接代。

她們儼然成為了一個工具,忙碌的生活不給她們一點思考的時間,做事稍有怠慢,就會被主家責罵,甚至毒打。這還是結局不錯的,起碼能在那個時代,苟延殘喘地活著,結局不好的,甚至連活著都是奢望。

有些富貴人家家道中落,無力承擔童養媳,但又不能送回去,一些歹毒的人家就會把那個女孩子處死,死法不盡相同,但都殘忍不堪。而在窮人家的童養媳,不僅要負責一家人的吃喝拉撒,還要去幫忙春耕,秋收,就是一個廉價勞動力。

在嫁給男丁後,生育變成她的唯一價值。如果她們生不出男孩,唯一價值也失去了,打罵侮辱都是日常,女孩有可能會變成別人家的童養媳,重複自己的悲劇。而在她們生下男孩後,她們才能獲得為人的尊重。

窮人在不停的生育中變得更窮,而他們僅僅是為了要個男孩,生下的女孩重複著母親的悲劇,在不同的人家中,度過自己麻木的一生。

我們有時候會看到晚清童養媳的照片,小小的一個孩子,在田地里幹活,在灶台邊上做飯,臉上好像還有傷,衣服破破爛爛的,眼神里充滿著迷茫和懵懂,是一個小孩失去眼裡光的小孩。

直到21世紀,偏遠農村和少數民族地區依然有這種現象,很難以想像,在同一片天空下,有人在幸福地生活,有人還在封建的泥潭裡掙扎。

消息的閉塞,教育的落後,思想的固步自封,都是導致童養媳悲劇產生的原因,童養媳雖然不是人口買賣,但也是不能容忍的,剝奪一個人的思想和選擇權,本質上就是禽獸的所作所為。

小結:

我們沒體會過類似童養媳那樣的非人生活,我們僅從一些作者的描繪中,去幻想童養媳的生活。那些作者的描述,通常美麗而夢幻,用愛情把罪惡偽裝,勾起無知人們的嚮往,而真實的童養媳的一生,連逃離都做不到,被洗腦的她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悲慘。

而我們作為旁觀者,除了同情好像也沒什麼能做的,只希望悲劇不要重演,每個活著的人都應當有自己的思想,都應當掌握自己的人生,不能被所謂的主流所洗腦,無論多久,都不會失去獨立思考和反抗的能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9e3afa71d87a5156fdaad8f254089b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