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年前,十三朝古都的一次「兵諫」,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命運

2024-08-06     吳忠強

1936年12月12日,一件改變中華民族命運的大事,在陝西西安爆發,這就是著名的「西安事變」,也被稱為「雙十二事變」。在西安事變中,著名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等人扣押當時南京國民政府領導人蔣介石,實行「兵諫」,要求其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此次事變最終促成了國共的第二次合作,也促成了國共聯合抗日的新局面。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了震驚世界的「九一八事變」,並且僅用數月就占領了中國東北,獲得大片肥沃的土地以及重要的工礦資源,這極大地刺激了日本的野心。當時,中國內部正處于軍閥混戰之中,國家力量遭到極大削弱,無力與日本對抗。所以日本侵略者變本加厲,不斷增加在華駐軍,企圖一舉征服整個中國。

(九一八事變中的日軍)

就在日本步步緊逼,眼看中華民族就要亡國滅種的緊要關頭,蔣介石依然頑固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策略,堅持一定要首先圍剿中國共產黨的武裝力量,而把抵抗日本侵略寄托在根本沒有什麼實際權力的「國際聯盟」之上。這不但導致中國的國內外局勢越來越緊張,也引發了國內人民包括眾多愛國將領的不滿,這些愛國將領,就包括張學良、楊虎城。

(張學良和楊虎城)

實際上當時蔣介石堅持先「安內」再「攘外」的政策,不但是試圖徹底消滅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武裝力量,更是企圖等各地方軍閥和紅軍打成兩敗俱傷,再坐收漁翁之利。在九一八事變後,40萬東北軍不但被迫撤回山海關以內,而且還被蔣介石調往西北戰場,專門用於和紅軍作戰,結果在和紅軍的作戰中,東北軍3個精銳師被紅軍殲滅,損失慘重,而且東北軍廣大官兵也普遍厭戰,一心盼著「打回老家去」,這些情況觸動了張學良、楊虎城等人,他們決心向蔣介石「進諫」。

(楊虎城將軍)

原本大多數人都認為「西安事變」的主導者是張學良,但是在2013年楊虎城將軍誕辰120周年時,楊虎城的孫子楊瀚出版了《楊虎城與西安事變》一書,首次提出楊虎城才是西安事變的主導者。而且

楊瀚

的觀點很早就得到了西安事變親歷者——張學良將軍的認可。早在上世紀90年代,張學良在美國回答張之丙姐妹的訪談時,就曾經說:「西安事變……那可以說他(楊虎城)是主角,不過名義是我,我(就)是主角了。當然由我負責任。」根據楊翰的介紹,是楊虎城說服了張學良對蔣介石「兵諫」,以逼其結束內戰一致抗日。

值得一提的是,在西安事變發生後,雖然國民黨親日派一直以「救援」為名調動部隊,試圖以武力和張、楊對抗,並乘機置蔣介石於死地。但是當時國民政府中的地方實權人物大多支持了對於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一致抗日」的主張。根據歷史記載,雲南龍雲、山西閻錫山、廣西李宗仁、四川劉湘等大軍閥都無一例外地支持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建議,這一局面確實震動了蔣介石,也為後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奠定了基礎。

不過遺憾的是,作為西安事變的主導者之一,楊虎城將軍最後的歸宿十分悲慘。當蔣介石回到南京後,立即解除了楊虎城的一切職務,他被迫出國「考察」;回國後又被囚禁多年,最終,楊虎城將軍在1949年9月17日遭到特務殺害。當時由他統帥的西北軍被編成17路軍,總兵力超過6萬人,但是在楊虎城被解除職務後,大多逃散。

回想一下,作為西安事變的兩個主導者,蔣介石雖然長期軟禁張學良,但是卻沒有殺害他,並且最後還將其釋放;但是對於楊虎城,蔣介石在新中國建立之前,將其殺害,可見楊虎城將軍確實如張學良所說,是西安事變真正的主導者,也因此遭到了蔣介石的嫉恨,最終招來殺身之禍。

雖然西安事變已經過去整整85年,但正是85年前西安華清池的一夜,改變了中國的歷史,實現了中華民族現代史上第一次全國團結統一、一致對外,展開了和日本侵略者鬥爭到底的戰爭,而中國人民的國家、民族意識正是在抗日戰爭中全面覺醒,我們這個古老而偉大的民族也藉由抗日戰爭,脫胎換骨,以全新的姿態,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054e79ade42eaecb167c971672f4b3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