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進去 走心聽民歌

2023-11-28     深度文娛

原標題:​扎進去 走心聽民歌

提到民歌,你的腦子裡會出現什麼畫面?是巍峨大山下男女對歌的高昂悠長,是氤氳水鄉邊婉轉細膩的淺吟低唱,是田間地頭伴著勞作飄揚的活力和奔放,還是陪伴童年,聲聲入夢的溫柔和慈祥?

對於很多人而言,民歌是一個既遙遠又親近、既陌生又熟悉的話題。遙遠在於,在流行音樂遍地開花的當下,民歌似乎處於一個被冷落的邊緣之境,當談起民歌時,總帶著一種見到家鄉長者時既親切又侷促的情感;親近因為,即便背井離鄉多年,但在家鄉時的耳濡目染,那些代代相傳的民歌旋律早已深深烙進腦海,成為一種長期記憶,無論走得再遠,時隔再久,當「好一朵茉莉花」「在那遙遠的地方」「跑馬溜溜的山上」響起時,還是能條件反射跟著一起唱。

民歌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百姓創造一種歌,取材於日常、生長於土地的歌詞、唱法總與當地人民生活實踐息息相關,正如朱迅所說:民歌是土地留給老百姓最寶貴的情感。山西的「開花調」、陝北的「信天游」、青海的「花兒」,不同的地理環境孕育出多樣的民歌風格,民歌唱法成為可以鑑定個人祖籍的獨特方式。

民歌又充滿著歷史性,歌詞裝載著歷史,帶著時間的印記,講述著時代背景下人們的悲歡離合,例如《映山紅》《走西口》《黃楊扁擔》,在日新月異的變化中,民歌幫人們記錄下永恆的故事。

同時民歌又與生帶著創造性,與生活的接近意味著它可以被加工、改編、可以在新的環境下被賦予新的內涵,民歌新唱,與現代流行歌曲的碰撞交融讓民歌華麗完成傳承和創新。

不過不管是地方文化性、時間標記性還是旺盛的生命力,歸根結底都來源於它的人民性。尼格買提說,民歌就是人民的歌,屬於每一個熱愛生活的人。民歌取之於民,歌唱人民,傳遞的是人民心底最真實、最質樸、最誠摯的情感,目之所見皆為景,見景直抒表達情。正如朱廣權總結的:山歌是給自己聽的,因而不含取悅和表演的成分。它以傳情敘事為根本追求,不假雕琢,所以經典民歌可以世代傳唱,經久不衰。

時至今日,有些民歌在被遺忘,有些民歌在被重新發現,民歌「沒有隨風颳走,那是因為一輩輩人都從中聽見自己的心,乃至自己的命」,它使得人類的情感可以共鳴,悲歡可以相通。因而無論對民歌有何種想像,當「中華血脈覺醒」時,人或早或晚都會沉醉於民歌的魅力中。

我問民歌何處找,民歌問我幾時閒,不如和《你好民歌》一起,趕赴一場民歌盛宴,聆聽那些來自內心深處的自由、質樸、奔放、熱烈、婉約的訴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994784602a0b9a99bcdc6b82fb0cb3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