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前些年火爆的社區團購麼,是不是感覺淡出公眾視線很久了?
前兩天,美團優選還整了點新花樣,正式推出了「上午就送到」的配送服務,自提時間從下午 4 點自提加速到上午 11 點。
這好端端地,美團怎麼還炒冷飯呢?
於是,差評君就去研究了下社區團購的現狀。
一查才發現,社區團購圈兒的遊戲仍在繼續,戰局依舊亂成一鍋粥。
同樣,也有人歡喜有人憂。
其實咱們站在事後諸葛亮的視角上,可以很輕易地把社區團購的發展分成上下半場。
上半場是由興盛優選、十薈團和同程生活 「 老三團 」 主導的蠻荒生長期。
在這個階段,社區團購概念初生。
低價生鮮,加上 「 預售 + 次日達 + 自提」 模式逐漸成型,地方團遍地開花。
從 2020 年開始,阿里、滴滴、美團、拼多多們相繼下場,正式宣告千團大戰開戰。
當時的差評君以為這些團可得打上一陣,能薅挺久羊毛的。
結果這場大戰就和關原之戰一樣 「 持久 」 ,地方團們被資本大鱷們輕鬆碾過,撤城的撤城的,倒閉的倒閉。
以前的帶頭大哥老三團里,只剩興盛優選還在苟延殘喘著。
下半場就是,多多買菜( 以下簡稱多多 )和美團優選( 以下簡稱美團 )的二人轉。
截止到 2022 年上半年,這倆一共拿下了超過 80% 的市場。
可就在這兩家不斷做大做強的路上,也依舊有不少的故事。
我們聯繫到的老傅,是一個鄉鎮批發部老闆,他的另一個身份就是位練習時長 3 年半的兼職團長。
他就從他的視角,告訴了差評他說看到了社區團購大戰。
和外面報道的大風大浪、風雲變幻不同,在十八線小鄉鎮做團長的他,對社區團購行業上的起起伏伏似乎沒什麼感覺。
哪怕是最瘋狂的千團大戰,老傅也只是說了: 「 我們這沒動靜」 。
在他所在的小縣城,從頭到尾就只有過 3 家社區團購,除了依舊活躍著的多多和美團,剩下的那個就是滴滴旗下的橙心優選。
對老傅來說,兩個團三個團,也沒什麼太大區別。
因為他們對團長的要求出奇的一致:
有個固定方便的點位來存放貨物,外加一個用來保存冷凍生鮮的冰箱,就夠了。
團長們每天要做的說起來也簡單,等配送員送貨上門,收貨驗貨然後分類存放,等客戶自己提貨,最多就是如果客戶遇到貨物問題,幫忙匯總處理。
這些前置條件和工作內容,對於老傅來說,仿佛就是量身定製的,他平時也就是干這些活。
但具體到商品本身,其實美團和多多的差異已經在逐漸拉大了。
相對來說,多多的價格更低,但產品質量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有些商家甚至還貨不對板,但考慮到極致的低價,絕大多數的多多用戶也都能容忍這些問題。
多多上的商品
而美團則另闢蹊徑,轉而向同城零售轉型。
在去年下半年,美團自己就升級成明日達超市了,主打的就是和多多的一個差異化。
老傅倒是模糊地感覺美團的貨品種類,好像更多些。
除此之外,老傅覺得美團主打的是配送服務, 「 因為美團送過來的時候,常常都帶個保溫箱 」 。
你還別說,現在的多多像是下沉市場的 「 線上菜市場 」 ,美團則儼然成了下沉市場的 「 超市 」 。
另外,兩個平台對團長的待遇差別也很大。
其實團長們的收益構成很簡單。
一部分是團員們在平台自行下單到提貨點,他們能收到分成佣金;
另一部分是團員們點擊團長發出的連結下單,每次湊夠規定的人頭數,就能得到幾元到幾十元不等的獎勵。
所以,更依賴團長肉身推廣的美團,佣金一直都比多多高不少。
老傅告訴我們,最早的時候,也就是巨頭大戰期間,巨額補貼下,美團能有 10% 的佣金,多多也有 5%-6% 。
再加上拉新獎勵,當時老傅把親朋好友,到店裡買東西的顧客們,全拉了一遍,每個月能賺 4000 來塊。
但隨著戰局漸漸明朗,巨頭們的燒錢告一段落,佣金、獎勵都大幅下滑。
老傅說,美團如今只有 3% 的抽成,而多多更是只有 1%,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了。
拉人頭拼團的獎勵也大不如前,如今能拿到的錢每個月就只有個幾百。
斷崖下滑的收益,可每天要收發的訂單量變化並不大,所以這個 「 外快 」 對於老傅來說是聊勝於無。
老傅還在堅持的原因也不是賺佣金了,他更多的是為了 「 經常在平台上進貨」 ,像飲料方便麵之類的產品,平台上的零售價比自己常規渠道的進貨價還便宜。
所以他會從平台下單然後轉手出售,這部分的利潤甚至比當團長還要賺得多。
不過平台方似乎也在有意堵上這個漏洞,像美團就會針對帳號限售,多多則是直接後台取消訂單。
至於不少新聞里說的專職團長什麼的,老傅告訴我們,在他們那根本就不存在。
以前一起弄的兼職團長都有不少嫌麻煩, 「 已經不搞了 」 ,就連他自己也越來越懶得做了。
差評君在的一個團購群,團長已經成了一個無情的發連結機器了
而這種現象已經不是某個地區、某個省份的個例。
今年上半年,有大量的新聞都在說團長們,正在從社區團購大撤退。
越來越少的收益正在極大地消耗團長們的參與熱情,而一旦團長數量無法保證,那用戶的使用頻率也會被迫下跌。
即使是在如今的用戶基礎上,美團和多多也不賺錢。
從雙方財報看起來,以美團優選為首的美團新業務去年賠了將近 300 億,多多買菜內部賽馬了這麼久,也只是在部分省區保本賺錢了。
所以,無論是平台還是團長還是用戶,仿佛都玩膩了這場團購遊戲了。
可是,在多多和美團之外,不少地方團玩得可嗨了。
目前有名氣點的,例如湖南的知花知果( 以下簡稱知知 )、福建的叼到家,從幾個人到一座城再到一個區域,玩得是有聲有色。
這些地方團和前面說的兩巨頭有著明顯的差別。
以知花知果為例,他們誕生自湖南,主打就是水果鮮花這些附加值較高的產品。
內部人員小劉告訴差評君, 「 我們從不否認賣得比多多們貴」 , 「 質量擺在那」 , 「 多多能拿到的貨,甚至是知知買剩下的。 」
知知的爆款價格遠高於多多和美團
而且,知知對 「 職業團長 」 要求可不低。
報名時就有考核,通過報名之後也只是進入了試用期,准 ·團長得交保證金參加官方培訓。
這些都搞定了,還得按官方規劃的路線去經營站點。
就算你做到了這些要求,團購單量、總價上不來,知知還是有 「 生殺大權 」 。
不過小劉告訴我們,得益於前期篩選嚴苛,所以 「 達標率還行,能有 80% 」 。
當然,高要求也意味著高回報。小劉說目前平台佣金能到 12 個點,再加上各種獎勵,團長們平均都能有個六七千的月收入,去年最多的團長甚至做到了年入七十多萬。
憑藉著這套組合拳,知知已經走出誕生地湖南,開始進軍周邊湖北和江西。
除了知知,還有一大批例如叼到家、量子美食等地方團,都在穩定發展。
這些地方團不僅在社區團購上穩紮穩打,從平台到團長都熱情拉滿,他們中的佼佼者,隱隱還有反攻新零售的趨勢。
像量子美食之前一次就團出過近 2 萬張洗浴券;知花知果的油煙機清潔服務銷售超過 4000 次;叼到家更是單獨上線了 「 叼生活 」 頻道,專門銷售本地生活產品。
只不過限於本身高端化定位,選品過於區域化、本土化,這種打法註定很難在全國範圍里大面積推廣。
但這些地方團的有滋有味也足夠說明,團購的這門生意遠沒有到被挖盡的地步。
至於,美團最近又出新招,很大可能還有點防著大廠們蠢蠢欲動的心思。
因為,前段時間,大廠們都開始有了動作。
7 月底,京東就發布了個公告,說是把京喜拼拼改名成了京東拼拼。
據報道,京東拼拼更名後第二天,合肥已經開出第一個京東拼拼新團購點;隨後不到兩周,合肥迅速又開出 20 個團購點。截至目前,團購點已遠不止此數。
另一邊的淘寶,也悄摸摸地安排上了。
6 月的時候,阿里從菜划算退股,將淘菜菜與淘鮮達合併,更名為淘寶買菜,讓人浮想聯翩。
總的來說,從這些對比看起來,社區團購這個戰場,只用一種套路打遍全國似乎很難行得通。
多多和美團,曾經用低價和高傭吸引來用戶和團長,已經在內耗中不斷流失。
所以在不少人看來,多多和美團走的這條路,可能並不是社區團購的唯一解。
而地方團購的崛起也似乎印證了這一點,但他們的這套玩法想在更廣袤的三四線城市、村鎮里玩轉似乎又不切實際。
所以,市場上還在等待一個能解決這部分問題的公司或者模式,如果成功了,再造一個拼多多出來也不是不可能。
正是這些不確定性和預期,勾引得大廠們不斷反覆試探,但至少有一點我們可以確定,社區團購的這個戰場,還會有好戲。
撰文:八戒 編輯:江江 & 面線 封面:萱萱
圖片、資料來源:
興業證券:從平台、團長、消費者角度,探究社區團購的興起
電廠:2023社區團購生存指南:足夠大,要麼足夠小
窄播:社區團購大洗牌,地方團知花知果如何守住陣地
超市周刊:「不燒錢」的社區團購:客單120元的叼到家如何俘獲中高端
第三隻眼看零售:從賣商品到賣服務,區域社區團購布局本地生活
聯商網:再戰社區團購,「京東拼拼」要來了
電商報:阿里做生鮮,以退為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