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奇效良方,不僅是消化系統的「守護神」,還能降血糖、降血脂

2023-05-24     醫者榮耀

原標題:一個奇效良方,不僅是消化系統的「守護神」,還能降血糖、降血脂

醫聖張仲景所傳諸方,雖然在當初創方之時,主治病症比較單一,但是隨著後世醫家的研究和驗證,發現仲景很多方劑在後世的臨床使用中,大有突破,很多方劑在現代臨床中大放異彩。比如大柴胡湯,原本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就是一個普通的方劑,但是誰承想,它在現代,對於肝炎、膽囊炎、胰腺炎、膽道蛔蟲、結石症、痢疾等消化系統疾病,療效非常顯著,尤其是在多種急腹症治療方面,令人矚目[1]。這不得不說,仲景經方,真的是「穿越千年」,依然「熠熠生輝」!

大柴胡湯這麼厲害,究竟是由哪些中藥組成的呢?它主要由「柴胡半斤,黃芩三兩,芍藥三兩,半夏半升(洗),枳實四枚(炙),大黃二兩,大棗十二枚(擘),生薑五兩(切)」等8味中藥組成,具體煎煮方法,是用以2400毫升水,煮取藥液1200毫升,去掉藥渣,再煮,煮取藥液600毫升,溫服,每次200毫升,每天三次。現代通用劑量為:柴胡15克,黃芩9克,芍藥9克,半夏9克,枳實9克,大黃6克,大棗4枚,生薑15克,水煎服。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半夏需要先煎,大黃需要後下。

那麼,大柴胡湯的配伍,究竟有什麼奧秘呢?全方以柴胡、大黃為君藥,其中柴胡專入少陽,可以起到疏邪透表的作用,大黃能入陽明,可以起到泄熱通腑的作用;以黃芩、枳實為臣藥,其中黃芩可以清少陽鬱熱的作用,枳實可以行氣破結;芍藥、半夏、生薑為佐藥,其中芍藥起到緩急止痛的作用,半夏可以起到和胃降逆的作用,生薑降逆止嘔的作用;以大棗為使藥,主要起到和中益氣、調和營衛、調和諸藥的作用。諸藥合用,主要起到和解少陽、內瀉熱結的作用。

大柴胡湯里雖然只有八味中藥,但是其中的配伍關係卻千絲萬縷。柴胡配黃芩,可以更好的和解少陽;枳實配大黃,可以內泄熱結,行氣消痞;芍藥配大黃,可以治療腹中實痛;芍藥配枳實,可以調和氣血,除心下滿痛;半夏配生薑,增強止嘔的能力,同時還能減毒增效;大棗配芍藥,酸甘化陰,既可以防止熱邪入里傷陰,又可以防止枳實、大黃的瀉下傷陰之弊;大棗配生薑,可以調和營衛。不難看出,大柴胡湯的配伍,真是妙極妙極!

大柴胡湯是由小柴胡湯去掉人參、甘草,加上大黃、枳實、芍藥組成的,也可以說是小柴胡湯與小承氣湯的合方。小柴胡湯是和解少陽的主方,而小承氣湯是瀉下陽明的輕劑,二者合方,可以少陽陽明同治,表里雙解。大柴胡湯的主要功能是和解少陽、內泄熱結,主要適用於少陽、陽明合病,臨床上多以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嘔不止,鬱郁微煩,心下滿痛或心下痞硬,大便不解或協熱下利等為主要症狀,舌脈上,常以舌苔黃,脈弦數有力為特徵。

從藥物組成來看,大柴胡湯是小柴胡湯去掉了人參、甘草與小承氣湯去掉了厚朴的組合,所以,大柴胡湯則是以和解少陽為主內泄熱結為輔,更適合少陽初入陽明的病症。為什麼要從小柴胡湯中去掉人參和甘草呢?主要是因為少陽的病邪以漸進的方式傳里,陽明實熱已結,而且正氣不虛,所以可以去掉補氣的人參和甘草;之所以去掉小承氣湯的厚朴,主要是因為痞滿的程度並不重,枳實足矣。當然,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枳實與芍藥組合,是宗枳實芍藥散之義,具有除滿止痛的作用。所以,大柴胡湯其實可以看作是小柴胡湯、小承氣湯、枳實芍藥散三個經方的合方

不過,對於大柴胡湯,歷來也有很多爭議。第一個爭議是大柴胡湯這個方劑中到底應不應該有大黃這味中藥。在《傷寒論》里,大柴胡湯沒有大黃這味中藥,但在《金匱要略》里大柴胡湯有大黃。對於大柴胡湯到底加不加大黃,主要有三點觀點,一是無大黃論,認為大柴胡湯不需要加大黃,主要以清代醫家柯韻伯為代表;二是兩可擇一論,認為大柴胡湯可以有大黃,也沒有沒有大黃,主要以近代名醫張錫純為代表;三是有大黃論,認為大柴胡湯必須有大黃,這是歷代大部分醫家的共識。那麼,這個大柴胡湯到底應不應該有大黃呢?答案是應該有。理由是什麼呢?因為在《傷寒論》的106條有這樣一句話「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如果大柴胡湯中沒有大黃,那麼這個「下之則愈」就無處安放了!

第二個爭議是大柴胡湯到底歸屬哪一類方劑。這個爭議的源頭是從清代名醫汪昂開始的,在《醫方集解》和《湯頭歌訣》里,大柴胡湯是屬於「表里之劑」,但是清代名醫柯韻伯在《傷寒來蘇集》中認為大柴胡湯「為下劑,非和劑」。而後來的《方劑學》教材,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是大柴胡湯屬於表里之劑,另一種是大柴胡湯是和解之劑。那麼,大柴胡湯如果要做方劑歸類,到底哪一類呢?從《傷寒》《金匱》的原文來看,都提到了「下之」,《傷寒論》說「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金匱要略》說,「宜下之,宜大柴胡湯」,這就充分說明大柴胡湯證,必然是有里實證的,所以,對於方劑歸類,如果不能為大柴胡湯獨開一類,那麼,還是歸為表里之劑為好。對此,李飛教授等認為,大柴胡湯定義為「和解之中又有瀉下之義」,似乎更為合適[2]。

第三個爭議是大柴胡湯的治證究竟是什麼。元代醫家王好古、明代醫家吳昆等認為,大柴胡湯的治證是表證未除、里證又急證;但是清代名醫吳謙、近代名醫李疇人等認為,大柴胡湯的治證是少陽證又有里證。尤其是吳謙提出的「解半表之功捷」「攻半里之效徐」,頗為精妙。不過從大柴胡湯的方藥組成來看,它的大部頭是在少陽證,小部頭在陽明證,誠如劉敏教授等認為,大柴胡湯證當是少陽病而「熱結在里」為主要病機的病證[3]。

雖然大柴胡湯存在諸多爭議,但依然不影響它成為臨床中的一個奇效良方。現代藥理對它也有深入探索,藥理研究表明,大柴胡湯具有保肝、利膽、抗炎、降血脂[4-5],抑制膽石形成,抑制胃腸道平滑肌痙攣,抗潰瘍,解熱,瀉下,抗動脈粥樣硬化,抑制血小板聚集[4],降血糖[5]等藥理作用。在現代臨床中,大柴胡湯及其加減方,可用於治療膽石症、膽囊炎、胰腺炎,病毒性肝炎,高脂血症、脂肪肝,發熱,膽汁反流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4];黃疸型肝炎,肺炎,糖尿病及合併症[5];急性胰腺炎,膽囊切除後綜合徵,麻痹性腸梗阻,尿路結石,小兒發熱,癌性發熱[6]等疾病。

對於大柴胡湯的證治規律,值得臨床重視。有研究發現,大柴胡湯的臨床應用十分廣泛,但大柴胡湯證的疾病譜,以消化系統疾病最多,消化系疾病中以急慢性膽囊炎、膽石症、急性胰腺炎、胃炎、肝炎、腸梗阻為多見,闌尾炎、便秘等均有使用;而對於大柴胡湯的加減化裁及用藥規律,主要分為必備藥物、常備藥物和可備藥物,其中柴胡和大黃為必備藥物,柴胡的常用劑量為10-15g大黃的常用劑量為9-15g;黃芩、芍藥、枳實為常備藥物,黃芩的常用劑量為9-15g,芍藥即可用赤芍,也可用白芍,芍藥的常用劑量為10-15g,如果用枳實,那麼枳實的常用劑量為9-15g,如果用枳殼,那麼枳殼的常用劑量為10-20g;半夏、生薑、大棗為可備藥物,半夏的常用劑量為9-12g生薑的常用劑量為6-12g或3片大棗的常用劑量為10-12g或4-6枚[7]。

不難看出,一個大柴胡湯,不愧是小柴胡湯、小承氣湯、枳實芍藥散的合方,雖然最初是用來治療少陽陽明合病和心下滿痛的,但是在後世醫家的不斷臨床實踐,以及現代藥理的不斷深入研究,大柴胡湯的應用範圍已經相當廣泛了,內外婦兒等科疾病,都有它的用武之地。尤其是對於消化系統疾病、急腹症等疾病的治療,更是「霞光萬道」,堪稱消化系統的「守護神」。除此之外,大柴胡湯在降血糖、降血脂方面,也有更多發展空間,通過拆方研究,大柴胡湯在未來對抗腫瘤方面也會有更為廣闊的舞台。

參考文獻

[1]熊曼琪.中醫藥學高級叢書·傷寒論(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2]李飛.中醫藥學高級叢書·方劑學(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3]劉敏,閆軍堂,王慶國.談大柴胡湯方證要義及臨床應用[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18(9):150-153.

[4]沈映君.中醫藥學高級叢書·中藥藥理學(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5]宋小雪,黃金鳳,田明,等.大柴胡湯的藥理及臨床應用[J].中醫藥學報,2019,47(4):112-116.

[6]陳紀藩.中醫藥學高級叢書·金匱要略(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7]陶方澤,周小敏,瞿融.大柴胡湯方證證治規律研究[J].中醫藥導報,2009,15(6):13-18.

【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神希園(全球中醫人士的精神家園,中醫生命科學的博物圖鑑),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7bfa4c55ca9c63e7e9e1d8744c16a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