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聽 | 你的心是否經常浮躁不安?

2021-01-19     中國網教育頻道

原標題:閱聽 | 你的心是否經常浮躁不安?

來源 · 中國網小記者

作者 · 皇甫軍偉

朗讀者 · 中國網小記者嚴雯曦

孟子四十不動心,孔子四十不惑,王陽明四十觸之不動,這些都在表達內心對良知的堅守,對仁愛的深信,對至善的不疑。 心立於至善與良知的高處而不隨外物所擾,不為內在情緒所蒙。

孟子的不動心,是對中的敬畏,是對誠的堅守。中,喜怒哀樂之未發,是沒有個體情緒和個人已知參與的事情的本來。中是樸素翔實,不來不去,是事情的真相,也是事情的本來。

聖賢教育中有聖人不擾,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摻雜自己的情緒。 孩子是什麼就會長成什麼樣,就像長在山上的樹木,每一棵樹都有自己不同的姿態,沒有一棵是人為修剪的,他們在一起所表達的氣象往往令人讚嘆。

不動心就像山對樹林的托舉,山只是保證了自己的高度和風骨,山不動而草木生,如果山搖地動,再好的樹苗也難以安然無恙;不動心就像雨水對於大地,雨水只是從天而降,沒有目的沒有分別,剩下的事就是等待根的努力,這是天的不動心。

所以孟子的不動心,實際上是天地之間的大道。不動心是為了孩子的心能夠通暢順達,家長不動心是給孩子的心動提供了可能並且掃除了障礙。孩子內心的障礙和負擔往往來自家長的心動。

孔子的四十不惑,不為外物所迷惑,不執迷,不自設其障。家長的執著和迷惑更多的不是來自未知而是已知,已知產生偏見,偏見滋養執著,執著累積成障礙。

知不知為智,人到了四十還依然自大者衰,四十不惑實際上是對我們內在修養的要求,就是讓我們懂得自己知道的遠遠不夠, 對待未知心懷敬畏,內心謙卑而豁達大度。一個人真正的自我覺醒是從四十歲開始,真正的自我修養是從四十不惑開始。

王陽明的觸之不動,其中的內在功夫更加深沉。相對於孔子的知之不動,孟子的觀之不動,更難的是觸之不動。

從孔子的知道,孟子的看到,到王陽明的做到一脈相承,一道一階。王陽明的觸之不動將孔孟之道蘊於其中。這與王陽明的心在事上磨, 於細微處見大道的心學智慧暗合

三位儒家先賢的思想和智慧照亮了千代華夏,但是在他們靈魂之光的背後我經常隱約看見 三位聖賢的母親,手執心燈,慈愛地看著從她們生命里走出來的聖哲,我不知道直達我們內心的光是先賢聖哲的智慧還是他們母親的眼光。

《歸位:化解家長的教育焦慮》

作者:皇甫軍偉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2020年11月

-作者-

著名教育專家,現任中國關工委專家委員會特聘專家、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內涵改革研究中心研究員、全國養成教育總課題組副組長,同時也是全國知名教育空間——大德正堂的靈魂人物。出版有《回歸心靈深處的教育》《家庭教育的捷徑——以心養心》《家·長——如何引領孩子內心成長》等著作。

-朗讀者-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平安里學校

中國網小記者 | 嚴雯曦

座右銘:天道酬勤。

趙羽涵(實習生) | 編輯

中國網小記者 | 出品

本公眾號轉載的文章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文章版權及插圖屬於原作者。如果在版權上存在爭議,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處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76EG3cBuNNrjOWzdp9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