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特:引擎還是包袱?

2022-08-03     燃財經

原標題:淘特:引擎還是包袱?

燃次元(ID:chaintruth)原創

燃次元出品

作者 | 馮曉亭

編輯 | 饒霞飛

對於阿里而言,淘特的地位似乎越來越重要。

這從7月26日阿里CEO張勇發布的股東信中可窺一斑,在信中公布的數據稱,過去一個財年,超過1. 24億消費者在淘寶天貓年度消費超過人民幣10000元,這些消費者的跨年活躍率高達98%。而本財年淘特超過3億的年度活躍消費者當中,20%從未在淘寶天貓上購物。

從這點來看,淘特的發展似乎符合阿里的預期。畢竟,淘特的誕生,最初的想法便是「助力中國6億下沉市場消費者過上與一二線城市一樣的美好生活」。

淘特前身為淘寶特價版,2021年5月20日,「淘寶特價版」正式宣布品牌升級,更名為「淘特」。淘特前期,便主推1元購、限時秒殺等玩法。新用戶在淘特上實現「0元購」,也並非什麼稀罕事。

圖/淘特2020年1元更香節活動海報節選

來源/淘特 燃次元截圖

「一分錢買了一捆毛線,包郵送到家。還有個1.8元的無門檻紅包,買了幾個發繩,券後也是幾分錢包郵到家。」用戶桔子笑道,雖然在淘特上買的東西質量一般,但不花錢的快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一分錢一分貨,我挺滿意的。就是新用戶優惠後,紅包少了,自然我下的單也少了。」

實際上,桔子的感受是諸多淘特用戶的真實體驗。在淘特的發展過程中,選擇補貼激勵模式是用戶增長的關鍵支撐,通過運用補貼激勵模式,淘特也在短時間內積累起了第一批種子用戶。

不過,雖然淘特和拼多多一樣,目標客群都集中於非一線城市的價格敏感型用戶,但是雙方的戰略卻有所不同。拼多多的成功依靠純粹的價格優勢,通過燒錢補貼換市場份額。淘特則是強化C2M模式,所謂C2M指用戶直連製造商,即消費者直達工廠,強調的是工廠與消費者的銜接。

只是,淘特要想靠「性價比」打動消費者,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說實話,並沒有覺得淘特上的商品性價比有多高。有些商品的價格,甚至都比不上淘寶。試過有問題諮詢商家客服,結果等了很久才有人回復,體驗不是特別好。」桔子補充道。

已經發展了兩年的淘特,距離「助力中國6億下沉市場」的目標還有點遠。目前,淘特還處於燒錢換增長階段。最近一個財年中,阿里還在進一步加強營銷投入,除了常規的雙11大促所需要的高度協作營銷和推廣外,便是致力於推廣淘特的活動。

阿里更是進一步表示,將拓展用戶基礎的目標,寄望於淘特身上。但淘特究竟是阿里的新引擎還是包袱,還要看淘特接下來的發展。

融不進圈子,留不住人

踩在1688和淘寶肩膀上的淘特,起步很迅猛,但資源優勢未能演變為後發先至。

眾所周知,淘特是淘寶為爭奪下沉市場而推出的產品,與拼多多的客群重合度極高,集中為對價格敏感度高、追求極致性價比的長尾用戶身上。

但阿里官方並不認為淘特是下一個拼多多。2020年,時任淘寶特價版負責人的汪海在接受鳳凰網科技專訪時強調,淘特與拼多多不一樣,「你乍一看好像我們(和拼多多)挺像的對吧?但未來會越來越不像」。

但細看淘特這幾年發展,很難說淘特不是在走拼多多走過的老路子。

拼多多說過,「1億人都在拼多多」,那麼淘特便要說,「淘特,兩億多人在用的購物APP!」在營銷上,拼多多主打百億補貼,淘特則大手筆揮灑200億元進行補貼。拼多多進行「9.9包郵」,淘特則能做到「最高9.9包郵」……

即便淘特沒有拼多多背靠微信的龐大流量池,能夠像拼多多一樣在微信生態圈中,實現快速裂變。但淘特深諳社交的作用,也如火炮製「社交玩法」,從拉新獎賞,再到遊戲等一系列操作中,其中都能隱約看到拼多多的影子。

淘特對於微信生態圈的覬覦,亦有些時日。早在2021年3月,阿里就向微信提交了開通淘特微信小程序的申請,但至今仍未見上線。而在同年10月,淘特宣布已經接入微信支付,淘特支持微信掃碼支付功能,並向部分用戶開放了測試,且預計當年雙11期間該功能將完全開放。

但事與願違。沒過多久,該微信掃碼支付功能就暫停了服務。目前,淘特依舊和淘系其他應用一般,只支持支付寶支付。至此,淘特過去看似即將與微信破冰的一系列舉措,最終都無影而終。

融不進微信生態圈子的淘特,也越來越難留下自己的消費者。

「淘特?我用過啊。趁著新用戶0元購的活動,下了幾單,但此後就很少再用了。」作為資深羊毛黨成員,妮妮理應是淘特「價格敏感型用戶」的目標客群,但妮妮坦然,自己並非淘特的忠實用戶,「相較拼多多和抖音電商而言,我使用淘特的頻率很低。雖然淘特上的商品也以低價著稱,但我購買低價商品可能還是習慣從拼多多下單。畢竟價格很低,沒必要多平台之間進行比價。」

除拼多多之外,抖音電商最近也成了妮妮的心頭好,最近一個月時間,妮妮已經從抖音下了數個髮飾訂單,「關注到的一個專賣髮飾的商家,有時間就會通過直播進行下單。髮飾比1688平台上的同款都要便宜不少。雖然抖音的售後和解決糾紛能力相比淘系平台還有待加強,但勝在便宜,直播還能直觀看到商品質量。」

和妮妮相反,還有一些價格敏感型用戶慣用「比價」手段,為了挑選到更為「物美價廉」的商品,他們可以花上時間,在不同平台對商品進行搜索和比價。這也意味著,無論是拼多多也好,淘特也罷,甚至京喜、抖音和快手電商,都不會成為這類用戶的唯一選擇。

平台補貼活動的力度,往往也與用戶的活躍度相掛鉤。

圖/淘特全網活躍用戶數

來源/易觀千帆 燃次元截圖

易觀千帆數據顯示,淘特全網活躍用戶數在2022年3月達到了峰值,為1.75億。彼時正值淘特上線兩周年前夕,淘特在舉辦的產品溝通會上,宣布淘特上線淘特10元店、淘特100。據淘特介紹,淘特10元店定位為覆蓋各個生活場景的小商品,可以實現低價包郵;淘特100則定位為消費升級趨勢類商品,主打性價比品質商品「大牌平替」。

線下10元店的魅力,依舊在電商領域煥發,但沒能持續下去。2022年4-6月,淘特的全網活躍用戶數量分別以-6.12%、-8.77%、-14.2%的速度環比下滑。

困在「C2M」

在定位上,淘特號稱自己是「全球首個以C2M定製商品為核心供給的新平台」。

淘特認為自己的目標並不在於「絕對低價」。淘特運營總經理文珠此前公開表示,淘特不是純粹地做低價,而是去中間環節的好貨低價,要做一個讓消費者省錢、讓供給源頭賺錢的直供電商。

電商行業觀察人員胡浩認為,淘特不提「低價」而提「性價比」的做法,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拼多多的影響,「拼多多雖然靠著絕對低價實現異軍突出,但是所帶來的不良影響也是持久的。因為在追求絕對低價的同時,不免有些魚目混珠之輩,以壓縮成本的方式實現低價,這就有點劣幣驅逐良幣的意思。如今這麼多年過去,針對拼多多的山寨貨、劣質品等質疑依舊揮之不去。有了拼多多的前車之鑑,淘特自然會有意識去避坑。」

然而實際情況,「低價」依舊是吸金的制勝法寶。淘特的標語也從過去的「源頭好貨,產地直發」,變為如今的「源頭直供,好便宜」。

淘特數據顯示,截止2021年年末,來自工廠的M2C年交易訂單規模達到11億單,超過6800家工廠、1700種商品接入工廠直營店鋪。阿里最新財報數據顯示,淘特來自工廠的M2C訂單,同比增長達到了400%。

但即使是擁有供應鏈優勢的商家,也難掩焦慮。

去年底入駐淘特的商家阿青,原以為淘特是繼拼多多和抖音電商之後,新的流量窪地,一頭猛扎進,但大半年時間過去,阿青依舊感慨生意難做,「本來就靠供應鏈優勢,以低價取勝。抖音和拼多多發展起來後,流量費水漲船高,成本稍微沒控制住就賺不到錢。以為來到淘特會好點,但沒想到不少同行是多平台同時運營,還是那麼卷。」

阿青坦言,低價其實就是死循環,「低價高頻類產品本就沒有技術壁壘,商品同質化下,靠的就是價格取勝。可商品價格本來就很低,再低就真的是在做虧本生意。」

相較具有供應鏈優勢的商家,無貨源的商家在淘特上更加難以生存。

來源/視覺中國

「淘特入駐門檻不高,但平台扶持工廠更多,像我們這些自發入駐淘特無貨源的商家,基本沒流量。」今年4月繳納1000元保證金便入駐淘特的商家雲朵,已經選擇放棄運營淘特,「後台記錄的每日訪客數量基本都是個位數,索性不做了。」

胡浩認為,淘特的直供模式其實就是將銷售路徑縮短,「為了爭奪下沉市場的市場份額,平台做的就是,基於龐大數據支持,得出爆款潛質後,反向批量定製商品。這種非柔性生產線的設立,顯然不是真正的C2M。」

「對於主打低價高頻的平台來說,C2M模式並不是一個好選擇。」胡浩認為,在C2M模式中,電商平台無疑占據著強勢地位,雖然平台向廠家提供數據,能夠為廠家提供多方位的支持,但在廠家與平台的深度捆綁之時,平台要鞏固自身地位,價格控制不可避免會進一步榨取廠家的利潤。

而且,C2M模式也存在著產品質量無法得到有效保證的問題。「這就要考驗平台的能力。」胡浩說到。

阿青也表示,相對於拼多多平台,淘特對於商家相對更為寬容,「可能淘特剛開始做不久,很多規則都沒完善。就平台運營而言,拼多多就規定商家必須要在3分鐘內回復買家消息,商家和買家有爭議時,平台也是大機率傾斜買家,但淘特在這方面約束不多。」

這反饋到消費者端,便是問題難以得到解決。在黑貓投訴平台上,針對淘特的投訴有4524條,投訴不乏有虛假宣傳、商品質量存在問題、商品與描述不符等內容,但4000多條投訴中已回復的只有21條。

從這點來看,很顯然,淘特還有待改善。

淘特難言出色

淘特的發展,傾注了阿里的不少心血。淘特也是被阿里所寄予厚望的。

如張勇所說,「我們用多個APP形成多個消費者服務矩陣」,淘特就是其中之一,是與天貓、淘寶、閒魚等並駕齊驅的產品。淘特也是阿里電商業務多端戰略中的一部分,目標對準的是價格敏感型用戶。

然而,在價格敏感型用戶眼中,淘特並非是「唯一」。對於商家來說,淘特雖然是一塊「流量窪地」,但難言出色。

對於阿里近年來的表現,完全可以用「低迷」來形容。用戶增速放緩,以淘寶天貓為主的平台零售業務利潤率持續下滑的同時,零售板塊的創新業務虧損依舊,並且虧損仍在擴大。該背景之下,淘特成了阿里的新增長引擎。

的確,淘特新業務取得不錯的增速。阿里在2022財政年度報告中對淘特進行了高度點評,「淘特在2022財年實現高速增長,年度活躍消費者在截止2022年3月31日止12個月超過3億,為阿里巴巴生態體系帶來增量流量,超過20%的淘特年度活躍消費者是之前從未在淘寶或天貓購物的用戶。」

但淘特同樣也吸收了阿里大量的資源與資金,獨立兩年已久的淘特,仍在大幅削弱阿里巴巴的盈利能力。

最新財報顯示,「2022財年經營利潤將為人民幣817億元,相較2021財年的人民幣1234億元減少人民幣416億元,主要由於我們對淘特和淘菜菜的投入增加、為用戶增長而增加的費用,以及我們支持商家的舉措。」

即便從阿里的整體戰略布局來說,淘特是獨立於淘寶的存在。2021年5月,淘寶特價版正式升級更名為「淘特」,便對外宣告這一產品正式脫離淘寶「單飛」,組織架構、業務和辦公地等全方位獨立。

可同為綜合電商平台,淘特與淘寶、天貓之間也存在著競爭。

「淘特是很獨立的,不像京東和京喜兩個平台的購物車都是互通的。」胡浩認為,阿里對於淘特的定位是「進攻」,但實際發展中,淘系平台之間也不可避免形成了競爭,「以阿里公布的數據來說,淘特的用戶有20%不是淘寶和天貓的用戶,換言之有80%的用戶是重合的。與此同時,平台之間的商品品類也會有重疊。」

在胡浩的引導下,燃次元分別在淘寶和淘特兩個平台搜索「小米旗艦店」,雖然兩個平台之間的店鋪名稱不一樣,前者為「小米旗艦店」,後者為「小米集團官方折扣店」,但通過查詢兩家店鋪的營業執照卻發現同為一家企業,而且店鋪內商品的價格也大同小異。胡浩指出,像小米一樣,在淘特和淘寶多平台同時經營的品牌還有不少。

圖/兩家店鋪的工商資質查詢結果 來源/燃次元截圖

胡浩進一步指出,淘特和淘寶的盈利模式也是不一樣的,不排除淘特C2M模式與淘寶原有傳統模式之間會有衝突,「淘寶電商的盈利模式是流量競價收費模式,通俗來說就是付費展示優先,但C2M模式下,平台扶持的是爆款單品,即銷量展示優先。」

更重要的是,在阿里利潤率下滑、創新業務虧損的情況下,換來的效果也沒有那麼明顯。要知道,凡是商業的競爭,最終指向的,都是收入與利潤的較量。

淘特能否為阿里守住下沉市場,還有待檢驗。

*題圖及部分內文配圖來源於視覺中國。

*文中桔子、妮妮、阿青、胡浩為化名)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2ea34064f2cd2982b1236ed5859842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