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上有一條新聞 「為方便跟法學系女兒聊天,學霸老師自學考過國家司法考試。」49歲的朱騰強經過8個月的自學,以客觀題考試總分205分、主觀題考試116的成績通過。
朱家是學霸家庭,女兒朱林嘯已經保研到北京大學攻讀法學碩士,朱媽媽也不甘示弱,目前從計算機專業跨考了CPA。
面對這家子學霸,其中有一點吸引我的注意,朱林嘯表示:自己現在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成就離不開父母從小的教育和家庭的學習氛圍。
的確,給孩子金山銀山,都不如培養孩子好習慣。
還記得南寧二中楊晨煜嗎?他的父母親就是普通的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楊晨煜母親特別提到:孩子肯定是從小培養,所有的習慣必須在他沒有自主思考問題能力的時候全部幫他打好,給他定型了以後,後面一路就很好走。
改變你人生軌跡的是習慣。
一個小孩從小在學數學,開始的時候會覺得內容很簡單,喜歡跳步驟;有時候為了出去跟小夥伴玩,字跡寫得很潦草,為了省紙,草稿紙和作業本寫得密密麻麻。
這些行為一開始是孤立的,但時間一長,就形成習慣。
等上了初中高中內容稍微變難,跳步驟就會時不時出錯,而很多孩子就會用粗心來解釋;字跡潦草,最後連自己也看不清,5抄成3;在紙上寫得密密麻麻,考試回頭檢查,一個數字、公式、步驟半天都找不到。
長久以往孩子自也會懷疑自己是不是讀書的料,懷疑能力和智力水平,最後有可能放棄學習,而這一切的根源是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心理學家賽德茲說:「人如同陶瓷器一樣,幼兒期就好比製造陶瓷器的粘土,給予什麼樣的教育就會成為什麼樣的雛形。」
透過習慣,就能看到孩子的未來。
你是什麼習慣,就是什麼命。
《奇葩說》有一期辯題叫做「追求精緻窮算不算窮」。楊超越講自己以前工資只有800元,為了買一條漂亮的裙子花了700元,剩下的100元當作一個月生活費,天天吃泡麵。
對於這種做法,她解釋說:自己內心不夠強大,需要靠外在的東西讓自己接受。
我同意她的觀點。
剛畢業的時候我也這麼干,那個時候要出入社會工作,衣櫃里沒幾件質量好的衣服,當時也沒有錢。
咋辦,向母親大人借錢買衣服,分期還錢。
那個時候,我需要用服裝提升自己的自信力,讓別人感覺自己不是職場菜鳥。
但你有沒有想過一直精緻窮是個問題。
它會變成習慣。
近日發布的《90後攢錢報告》報告顯示,92%的90後每個月都會有結餘,80%的人會將結餘進行理財,他們初次理財時間比父母早10年。另一則,根據融360發布針對消費貸款使用情況調查,90後與95消費貸款用戶加起來的占比高達49.31%。
90後憑理財實力,邊攢錢邊負債。
這種矛盾分裂的理財方式,除了外部原因之外,還有一是對精神世界的追求,現在這一代人不像父母一代,只要喂飽就夠了,我們在追求更高一層,說的漂亮點就是精緻。
自身的實力不允許,但又想要精緻。
只能採用這樣矛盾的方式消費。
當然還有一種極端就是負債纍纍。
有一天,我去常逛的服裝店買衣服,因為常買,跟店員也就混熟了,付款的時候她跟我說:「你很定力。」
我有點納悶,她為什麼這麼說。
店員解釋道,自己有一個客戶跟你年齡差不多,她每次逛街看到好看的衣服都會買下,還會買化妝品,這些東西買下來將近幾千元,她每次都用信用卡買,現在信用卡里欠了幾萬。而我發現你買衣服都是等到手頭有錢了才買,如果錢沒有,你最多就是看看,試穿一下,不會提前買,前幾年你跟媽媽一起逛街,那個時候還要她付錢,現在都是自己付錢。」
聽她這麼一說,我想了想好像是這麼一回事,利用花唄、信用卡提前消費確實不錯,能夠早點買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但一次爽,就會想要第二次爽,到最後就會養成提前消費的習慣。
做事情就會優先選擇及時滿足,而非延遲滿足。
我們常常看到有新聞爆出90後負債幾十萬,很多人爽過後,無力償還借貸。
他們也許後悔過,對自己說下次不買了,但控制不住,因為習慣了。
習慣過上精緻窮的生活方式就會上癮,一旦上癮,就很難改變。
卡爾維諾在《巴黎隱士》中有一段話:我對任何唾手可得,快速,出自本能,即興,含混的事情沒有信心。我相信緩慢,平和,細水流長的力量,踏實,冷靜。
你做事的風格,做的每次選擇,都暗藏著習慣。
《巨人的工具》作者蒂姆·費里斯,書中記錄了他與百位名人的訪談。其中有一位叫傑克·威林克,曾擔任美國海豹突擊隊指揮官,現在創立了一家諮詢公司。
費里斯把威林克請到自己家裡訪談,並住了一晚,第二天早上發現威林克很早就起床了,詢問他原因,才知道他以前在海豹突擊隊時,必須在4:45起床,這個習慣一直延續到現在。
費里斯問:你都退役這麼久了,幹嘛還要堅持呢?
威林克說:「在部隊中,總覺得某個敵人在等著我,所以我要比他早起一些。
現在,我雖然不在軍隊,但一想到還有這麼多競爭者,當我醒來,他們卻在熟睡,我就有種莫名的優越感。」
對於威林克來說,4:45起床是重複上百次,上千次的動作,已經融入到身體內部,形成了習慣。
習慣的核心在於自動化。
也就是別人做起來彆扭的事情,你可以做的很自然。
2019年還剩下最後一個月,很多人回望過去一年,感嘆自己:活得越來越渾濁。
每次年初的時候會給自己制定密麻麻的計劃,從早睡早起到堅持運動,從看書學習到精進廚藝,相信新的一年有一個全新的自己。
但沒過幾天,就會打回原型,熬最漫長的夜,吃最貴的補品,看書只看第一頁,永遠看不完結局,到頭來還是覺得夜宵追劇, 躺著的打遊戲才是最爽的人生。
等到下一年來了,又開始焦慮,再一次重複制定計劃,周而復始,像一個死循環。
歸結原因出自於習慣。
熬夜、追劇、吃夜宵、刷朋友圈已經成為你的作息習慣,並且你也感受到了這其中的爽,自然就不會改變了。
就像卡夫卡說過一句喪的話:我最擅長的事,就是一蹶不振。
如果你真的希望新的一年有所改變,計劃不用多,能改變一個堅持一年,就能形成習慣。
你想要過上自律、充實的生活,需要一個個好習慣不斷地加持。
在講方法之前,我們需要了解人類的大腦結構,人的大腦有兩張票,一張是直覺票,另一張是理性票,也就是習慣和邏輯。
怎麼說呢?
《慢思考》作者特奧·康普諾利提到:人的大腦分為反射腦、思考腦和存儲腦。簡單來說,發射腦管直覺,思考腦管理性,存儲腦管記憶。反射腦里的直覺,依賴習慣。
用習慣做出反應,快速,」省電「,但未必總是正確;思考腦里的理性,依賴邏輯,用邏輯做出反應,更加準確,但緩慢且」費電「。
那麼習慣和邏輯之間,哪一個更重要呢?
行為科學家得出結論:一個人一天的行為中,大約有5%是非習慣性的,而其他的95%的行為都源自於習慣。
這就意味著改變我們一生的不是邏輯,而是習慣。
所以該怎麼做呢?有2個小技巧:
第一:不要採用負面的語言設立習慣。
我們會經常對自己說:」不要吃甜食「」禁止吸煙」,這樣充滿負面情緒的詞語反而會增加厭惡感,很難戒掉壞習慣,培養新習慣。
心理學家讓志願者們做過一個實驗,他們讓一部分志願者先解讀一些含有諸如「內疚」或者「懊悔」這些詞語的句子,而另一部分志願者只解讀一些中性的句子;做完實驗後,心理學家再讓這些志願者們組詞。結果發現,解讀包含有內疚感句子的志願者,在進行組詞測試時,更容易組出與慾望相關的詞,像「快樂」、「刺激」之類的;而解讀中性詞語的志願者,則較少組出與慾望有關的詞,而更多給出「快艇」或者「刺蝟」這些中性詞語。
其次,負罪感除了激發人的慾望這樣一種彈簧效應,還會引發一種「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效應。簡而言之,就是當人們戒除壞習慣失敗時,很容易就自暴自棄,增加對壞習慣的沉溺。這就是為什麼許多節食愛好者一旦某天多吃了一個餡餅,那麼就往往會繼續大吃大喝直到嚴重破戒。他們心想,反正今天已經多吃了一塊了,那就乾脆把剩下的都吃了算了。而相反,研究發現,那些能夠很自然地享受美食,沒有心理壓力和負擔的人,往往也更不容易發福。
第二:採用「如果-那麼「的句式培養習慣。
採用「如果-那麼」句式,詳細列明你希望在什麼樣的時間、什麼樣的地點以怎樣的方式實現怎樣的目標。舉個例子,如果你想要改掉在聚會時喝酒的壞習慣。那麼,這個計劃就可以這麼寫:如果周五晚上朋友請我去喝酒,那麼我會回答,我今天只想喝水。
分解一下,「如果」這個詞後面,跟著的是觸發某個壞習慣的環境和條件;「那麼」這個詞後面,跟著的是你會相應採取的行動,這個行動可以讓你改掉這個壞習慣。
為什麼一個簡單的「如果-那麼」計劃法就可以有效改變人們的行為呢?這句話不需要讓人提醒自己要改掉某個壞習慣,這是一個相對抽象的提醒。它把一個抽象的提醒,變成了觸髮式的。也就是,只要發生了「如果」部分提醒的特定情形,就自動進入到「那麼」部分給出的具體行動方案。它給人設定出一個不需要理性分析,直接做出自動回應的行動框架。
英國著名的女首相柴契爾富人說過一段話:
注意你的想法,因為它能決定你的言辭和行動。
注意你的言辭和行動,因為它能主導你的行為。
注意你的行為,因為它能變成你的習慣。
注意你的習慣,因為它能塑造你的性格。
注意你的性格,因為它能決定你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