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方式也遵循晝夜周期 午夜未眠 大腦就會轉入消極模式

2022-08-06     煎蛋

原標題:思維方式也遵循晝夜周期 午夜未眠 大腦就會轉入消極模式

午夜時分,世界仿佛變得不一樣了。在黑暗的掩護下,消極的想法在你我的腦海中飄蕩。當你睜開眼睛,盯著熟悉或陌生的天花板,你可能會渴求某些罪惡的快感。

大量證據表明,如果午夜未眠,腦功能會和白天有所不同。午夜過後,負面情緒往往比正面情緒更能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危險的想法越來越吸引人,而抑制作用消失了。

一些研究人員認為,人類晝夜節律與這些關鍵的功能密切相關,他們在新論文中概述了大腦功能在午夜過後發生變化的證據。

他們的假說被稱為「午夜後思維」,表明人體和人類思維遵循一個自然的24小時活動周期,生物鐘影響我們的情緒和行為。

簡而言之,在特定時間,我們傾向於以特定方式感受和行動。例如,在白天,分子水平和大腦活動被調整為清醒狀態。但是在晚上,我們通常會睡覺,所以大腦和對應的化學過程轉為待機模式。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這當然是有道理的。人類在白天狩獵和採集的效率要高得多;夜間非常適合休息,但有一點不能不提:人類曾經也是獵物。

根據研究人員的說法,為了應對這種風險,我們對負面刺激的注意力在夜間異常高漲。它曾經幫助我們應對無形的威脅,但現在這種對負面因素的過度關注可以轉化為對 獎勵系統 的扭曲,使我們特別容易在深夜做出負面的行為。

再加上睡眠不足,這種意識狀態只會變得更加成問題。

「有數百萬人在半夜醒來,有相當充分的證據表明他們的大腦功能不如白天。」哈佛大學的神經學家伊莉莎白·克萊曼說。「我呼籲更多的研究,因為他們以及其他人的健康和安全都會受到影響。」

午夜假說的作者,使用兩個例子來闡明他們的觀點。第一個例子是一個戒毒者,他在白天成功地控制了渴望,但在晚上就屈服於成癮性。

第二個例子是與失眠作鬥爭的大學生,隨著不眠之夜的累積,他開始感到絕望。

最終那可能是致命的。自殺和自殘在夜間很常見。事實上,一些研究報告說,與一天中的任何其他時間相比,午夜至早上6:00之間的自殺風險高出三倍。

2020年的一項研究得出結論,夜間清醒是一種自殺風險因素,「可能是由於晝夜節律的失調」。

「自殺,是逃避孤獨和痛苦的一種方式。白天的時候,那是不可思議的選擇,但午夜的時候,就難以去考慮其代價,人們準備在沒有人醒來阻止他們的時候行動。」

人們在夜間服用的非法或危險物質也更多。2020年,巴西一家受監管的藥物消費中心的研究報告顯示,夜間阿片類藥物過量的風險增加了4.7 倍。

其中一些行為可以用睡眠不足或黑暗提供的掩護來解釋,但也可能有夜間神經系統變化在起作用。

研究人員認為,為了保障公共利益,我們需要進一步的調查。

迄今為止,沒有研究檢查過睡眠剝奪和晝夜節律如何影響一個人的大腦獎勵機制。

因此,我們不知道輪班工人,如飛行員或醫生,如何適應他們不尋常的睡眠習慣。

他們的論文發表在《網絡心理學前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00ec8b701be036307a768dc33b17b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