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軍成立之初,為何沒設政委一職?又為何恢復這一職務?
文/號外歷史之淑琴 圖/網絡
「西安事變」之後,國共開始第二次合作,而在這個時候,為了應付局勢的變化,所以當時我軍領導下的部隊叫「紅軍」已經不合時宜了,於是在1937年5月,國共雙方開始談判關於紅軍改編的問題,而在這次談判中就出現了編制的問題,我方要求國軍給4個軍12個師的番號,但是國民黨只給2個師4個旅的編制。
而且當時國民黨不同意我軍設置總司令部,只設置政治訓練處。當時雙方的談判沒有得出什麼結論,七七事變後,全面抗戰爆發,而在淞滬會戰的時候,當時國軍傷亡巨大,這個時候蔣介石和顧祝同說不用考慮番號的問題了,給他們三個師的番號,並且同意成立司令部,要求只有一個,那就是儘快出兵。
就這樣在接下來召開的洛川會議上,確定了紅軍的改變和出兵問題,接著就是新選出的中央軍委代替了過去的中革軍委,作為全軍的最高統帥部。1937年8月25日洛川會議結束的當天,紅軍正式改編為八路軍,下轄115師、120師和129師三個師6個旅和12個團。在改編的初期,八路軍是沒有政委的。
115師師長林老總,副師長聶榮臻,政訓處主任周昆;120師長賀老總,副師長蕭克,政訓處主任關向應。129師師長劉老總,副師長徐向前,政訓處主任張浩。當時我軍實行的是一種雙長官制度,所以政委擔任的是副職,也就是說徐向前作為129師副師長,其實就是129師政委。
不久之後忻口會戰會戰,而在一個多月後,國軍放棄了忻口開始南撤,日本第5師團、第20師團也趁機占領了太原,這也標誌著在華北地區,國軍為主體的正規防禦戰基本結束,進入到了我軍領導的抗日軍民為主體的游擊戰階段。而當時在洛川會議上,毛爺爺就指出八路軍英國深入敵後,發動群眾,大規模的擴建軍隊,建立敵後根據地等。
這就是著名的持久戰,但是當時有些人沒有完全理解這個意思,當時在改編後,部分同志不願意接受我黨的領導,以受國民黨為人表彰為童謠,為了糾正這種錯誤的思想,於是中央軍委決定恢復紅軍撤掉的政委制度,政治委員主抓思想工作,抓緊時間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1937年11月,129師政委帳號因病離職休養,1938年1月鄧爺爺擔任129師政委一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