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的這首詠史詩,沒有一個典故,卻是發人深省的千古名作

2019-09-18     慶余

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有一類專門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進行敘述、評價、憑弔或借國家興亡寄託個人懷抱的詩歌,它便是詠史詩。詠史詩一般可分述古、懷古、史論史評三類。如班固的《詠史》屬於述古一類,敘述了西漢孝女緹縈的故事;蘇軾的《論王莽》屬於懷古一類,諷刺了呂惠卿的變法新政;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則屬於史論史評一類,主要是總括歷史經驗,印證人生哲理。

詠史詩發端於秦漢,成熟與繁榮於唐代,劉禹錫、杜牧、李商隱等是其中傑出代表。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題木蘭廟》,便是杜牧很經典的一首詠史詩。它是杜牧當年就任黃州刺史時,一次遊歷至木蘭廟,觸景懷古,寫下的一首頗具諷刺意味的七言絕句。

杜牧這首詠史詩的取勝之處,在於它寫得很有特色。雖然沒有一個典故,也沒有任何議論,但是通過對人物形象的生動刻畫和細緻的心理描寫,杜牧卻成功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巾幗英雄的感人形象,是一首發人深省的千古名作。全詩採用了先抑後揚的手法,讀到最後木蘭的思想境界就被推向了高峰。

《題木蘭廟》

彎弓征戰作男兒,夢裡曾經與畫眉。

幾度思歸還把酒,拂雲堆上祝明妃。

首句「彎弓征戰作男兒」,它的意思是說,木蘭像個男子漢一樣,手挽強弓南征北戰。《木蘭詩》中記載了木蘭男扮女裝,替父從軍,在塞外征戰十二年勝利歸來的英勇故事。由此可見,杜牧這裡的彎弓征戰,不僅描繪出了這位巾幗英雄的非凡氣概和神韻,還生動地再現了她征戰十二年的戎馬生涯。其英雄本色不輸男兒。

次句「夢裡曾經與畫眉」,則是杜牧對木蘭細緻的心理描寫。即木蘭手挽強弓南征北戰,雖身陷血與火的考驗中,但始終希望早日結束這種征戰生涯,所以她在夢中回到了寧靜的少女生活中,就像一個平凡的女兒家一樣畫眉。從這句詩的意思來看,杜牧對人物的描寫入木三分,形象地表達了木蘭的女兒情懷和對和平生活的憧憬。

最後兩句「幾度思歸還把酒,拂雲堆上祝明妃」,意思是說,木蘭曾多次思念故鄉,於是手持酒杯,到拂雲堆上去祭王昭君。從這兩句詩來看,木蘭心中還是鬱結了淒楚與憂傷。至於她把酒思鄉的時候,為何會想到漢朝遠嫁番邦和親的明妃王昭君。一方面,是因為她們都是女子,彼此更容易互相懂得心中的各種情思。

另一方面,雖然她們的身份、經歷以及到邊關的原因不一樣,但是她們二人都承載著家國、民族的重大責任。而在古代社會,很明顯這樣的重任由女子來承擔是極不合理的。中唐詩人戎昱曾在《詠史》中便諷刺了這種歷史現象,他說「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婦人」。杜牧這首詩中,雖然沒有明顯表達這種議論,但是卻深蘊這種諷刺意味,耐人尋味。

綜觀杜牧的這首詩,無疑他只是對人物形象和心理進行了生動細緻的刻畫,但我們卻能夠看到一位深明大義的巾幗英雄形象。而木蘭所承受的痛苦,也是另古代社會很多不思進取、甘於墮落的男兒所汗顏的。總的來說,杜牧的這首詠史詩,沒有一個典故,卻是發人深省的千古名作。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shgRG0BJleJMoPMiTc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