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山海情》,把過年回不了老家的 Mary、Tony們全看哭了

2021-01-26     毒藥君

原標題:一部《山海情》,把過年回不了老家的 Mary、Tony們全看哭了

誰能想到,2021開年黑馬竟是一部故事背景在上世紀90年代農村的主旋律扶貧劇?沒有華服香車,全員灰頭土臉,也沒高開低走,開局9.1,截止最後一集播完,豆瓣評分直奔9.4。

它憑什麼?

文丨馬曉鳳

編輯丨雷伊斯

這抹「土」,在電視上稀缺久矣

首先是新鮮。螢屏上充斥的現代都市題材已經多到有點滿了,霸道總裁、「獨立女性」的故事觀眾也已經看到有點膩了,而《山海情》劍走偏鋒,填在了農村和農民題材空缺已久的位置上,讓人耳目一新;「哇,原來不穿名牌不帶貨、講話不夾帶英文單詞的戲也可以如此好看!」

當然,這些年的熱播影視劇當中,農村人也是來來去去時有出鏡的,只不過,要麼是糟糕原生家庭中的壞父母,衣衫襤褸,蠻不講理,僅作為推動情節和襯托主角美強慘的工具人:

要麼是生活在更似度假村而非農村的能歌善舞的快樂鄉民,詳情參照《我和我的家鄉》:

要麼,火遍全網、衝出國門的短視頻博主李子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與世隔絕不戀凡塵,她所呈現的農居生活更像一個可望而不可即的夢,撩撥著鋼筋水泥間打工人那無處安放的詩與遠方。

經此種種,農村和村民的形象已經逐漸被臉譜化和符號化了,變得單薄、刻板、懸浮。

於是,《山海情》的另一大亮點-「真」便足以讓人為之動容。

一輛四輪農用車開進金潭村收蘑菇,彈幕里有人說,90年代,這種車要七千多塊。

馬得福的弟弟馬得寶背井離鄉四處打零工干體力重活,彈幕里突然冒出一句,98年的時候因為沒錢交學費,我中專退學了。

水花老公在自家院子裡一鐵鍬一鐵鍬地挖土打水窖,讓我想起了我的童年,我們家院子裡也有一個水窖,不過是請人挖的,工頭長啥樣忘了,只記得從那裡面汲出來的水特別甘甜。

劇中出現了很多95後、00後看來匪夷所思的情節,比如嫁女兒只為換一頭驢、兩頭羊、兩籠雞;一家一條褲子,誰出門誰穿;十幾歲的流民死在火車站旁,無人認領……

其中一位編劇特地發博說:這些事,都是真實的。

更別提那些細緻入微的設計和表演,仿佛直接將當年活生生的老鄉拉到了眼前:

尤勇飾演的大有叔,看得寶種蘑菇發了財,他出於眼紅和好奇悄悄抓了一大把揣在兜裡帶回家,放油鍋里炒完嘗味道,研究這東西有什麼奇特之處;

到城裡打工的秋紅去參加聯誼會,小姑娘都忙著跳舞、交際,她卻坐在原處,趁人不注意悄悄把氣球往褲兜里揣,身在他鄉,心裡想的還是家裡的孩子;

水花她爸,一出場就是抱頭逃命的慫樣子,訴說原委時說了句——「你們的手太黑了,打得額……」最後一個「額」字發音輕而顫,緊接帶著哭腔的呻吟,點睛之筆般演活了一個被生活壓到無還手之力的農村老漢。

真實,自有牽動人心的力量。

這抹「土」,當代人闊別久矣

物質豐盛、繁花似錦的年代裡,當那些貧窮、匱乏的過往和土道上顫顫巍巍的身影漸次襲來時,一種說不出的親切竟隨之湧上心頭。

這才恍然大悟:我們隨著時代大潮向前奔流的一路上,終究還是丟掉了一些東西。

人人皆步履匆匆的城市中最不缺冷漠和疏離,最美的微笑留給手機前置攝像頭,相似的流行、精緻的妝容打造了一張張雷同的面孔,於是那份來自鄉土的撲面而來的質樸和憨厚顯得格外溫情脈脈;

各行各業紛紛內卷化的現狀極易滋生疲憊、消磨活力,於是那份為了吃飽肚子啥都敢幹、從無到有建家園的蓬勃生命力顯得格外明亮而熱烈。

播出的時間節點也很巧,恰逢疫情肆虐的特殊時期,身在異鄉漂泊的人必將度過一個特殊的年,這部懷舊的「土」劇定然會勾起許多鄉愁。

有一個著名的段子:

快過年了,城裡的Mary、Linda、David紛紛回到農村老家,變回了二妞、翠花和狗蛋。

好笑之餘略顯誇張,但也並非完全脫離現實。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截止2018年,農民的數量占比仍達到了41.48%。隨著經濟發展和城市化的推進,才有一批又一批的農民子弟背井離鄉、遷徙到大城市奔前途、尋未來。

人是被環境同化的結果。為了適應融入城市生活,農二代們的普通話越說越標準,穿衣打扮越來越時髦,他們努力褪去身上的土味讓自己像一個真正的城裡人,卻在不知不覺中和泥土裡打滾的過去漸行漸遠。

忘記過去,等於切割掉屬於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所以《山海情》喚起的不只是個體和時代的一段段記憶,還有一片片久被塵封的生命印記,Mary、Linda和David重新看見了二妞、翠花和狗蛋。那是他們曾經急於想要改造的一面,可這部劇讓他們發現這一面也自有它的可愛之處——土是土,但土得淳樸自然,土之中還交織著一股堅韌和不服輸的勁兒。

這抹「土」,可作為兩代人之間的粘合劑

《山海情》適合老中青三代一起觀看,非常通吃,而且它能讓年青一代更加理解自己的父輩。

我們常常覺得父母親過於節約,剩菜剩飯捨不得倒,去買菜為了七分八毛能跟小販掰扯半天,在年輕人看來,非但省不了多少,反而會壞身體、丟面子、因小失大。

可這部劇告訴我們,那時的條件和現在差十萬八千里,供水站不給供水,莊家就沒收成,當年就沒收入,就沒有飯吃,就是這麼殘酷。不一塊錢掰開兩半花,恐怕在座的各位長不到這麼大。

老一輩的斤斤計較、不夠體面,不過是和生活負隅頑抗多年留下的後遺症。

我們也常常覺得七大姑八大姨很煩、沒有眼力見兒,總是湊過來問「找對象了沒」「一個月掙多少錢」,一點邊界感都沒有,有人甚至自製小視頻來吐槽親戚鄉鄰們的過度關心。

可這部劇告訴我們,條件艱苦的年代,親戚不只是有血緣關係的人,鄰居不只是住得近的人,還是抱團取暖、共克時艱的戰友,不論是向上找領導,還是下地幹活兒,互幫互助、集體行動,才足以抵抗生存的重壓。

每個人身上都留有時代打下的烙印,這其中也包括處理關係的方式,如今的不合時宜可能正來源於當年的眾志成城。

另外,這部劇還告訴我們,漸漸老去的父母也曾很酷。

上一季《奇葩說》,李誕說了一句「正確的廢話」:我生下來,我媽就是我媽了。可其實,誰不是從少男少女過來的?眼前這個只會發語音不會打字的中年大叔,也曾是扒火車的風一樣的少年;這個在灶台前忙碌且嘮叨的大媽,也曾是車間裡人美手巧的廠花。

愛不是一句口號,而是源於了解的,當父母年輕時的生活畫卷呈現在眼前時,那種直觀的觸動極易消解代溝的距離、讓彼此靠得更近。

結語

主旋律的《山海情》沒有刻意迎合熱點,卻以真實的筆觸擊中了當代年輕人的痛點:

它勾勒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時代鏡像,夠接地氣,讓忙碌漂泊的冷度男女找到了一份久違的歸屬感;

它記錄了一代人奮鬥的縮影,夠燃,讓「佛系」和「喪」的自我調侃顯得特別不應該;

它是一部不加濾鏡的回憶殺,夠親切,讓各個年齡段的人都可以沉浸其中。

所以這雖然是一部扶貧劇,卻完全達到了賀歲片的功效,在這個特殊的年即將到來之際,凝聚了人心,傳遞了一份真摯的溫情和力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qPjQXcBRnIjoXcGQZK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