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漸漸變老的人:別鬧,學會「靜養」自己

2020-06-13     夏莫MO

原標題:獻給漸漸變老的人:別鬧,學會「靜養」自己

文/夏莫

01

人生,就像是我們品嘗過的各種滋味,酸甜苦辣咸,盡在自己心頭,久久不能消散。不知不覺,我們一天天老去。

人生一輩子,鬧心過,任性過,一晃半生已過。

羅素說:「所謂幸福的生活,必然是指安靜的生活,原因是只有在安靜的氣氛中,才能夠產生真正的人生樂趣。」

心靜,其實是一個人一生都在不斷進行的一場修行。擺脫掉一些不必要的糾纏,過多的物質追求,就會少很多世俗的煩惱,讓自己的心靈能得到真正的解脫。

當自己的心境,能夠像平靜的湖水那樣安寧,才會明白什麼叫做「一念放下,萬般自在」。靈魂能夠輕如羽毛,才能聽清楚自己內心深處真實的聲音。

人生,最難熬的就是心累,把自己的心都清空,化繁入簡,寵辱不驚,去留無意,學會「靜養」自己,便能讓自己的餘生,過得逍遙自在。

02、人老了,別再計較了,靜養自己

《霸王別姬》中有句話:「人吶,得自個兒成全自個兒。」

很多人都會在各個事情中尋找平衡,當這種平衡被打破之後,還不能讓外人瞧出來自己有多麼傷心難過,只能用微笑來掩飾自己的傷口。

無論是遇到善惡,還是成敗,最後,都得學會一個人堅強面對。讓自己靜下心來,才能明白,什麼才是自己最應該在乎的,什麼才是對自己最大的救贖。

過去的就讓它過去,要學會止損,學會寬容,不要計較,計較的越多,就會有太多不必要的糾纏。

年紀越來越大,有些話說得太多,並不能解決什麼,只會讓自己更加煩惱。有些路你硬拉著別人陪你走完,未必這條路你就能走的快樂。

我們總是會經歷很多黑暗的時刻,承受很多痛苦,咬緊牙關一路走過來。

當自己老去,會想誰虧欠了自己,自己又虧欠過誰。總是糾結自己做對了多少事,又做錯了多少事,什麼才是自己該放棄的,又是什麼東西,自己怎麼都無法翻篇。

半夜輾轉反側,終不能安。人老了,就別再計較了。不急躁,不萎靡,善待自己,讓自己的心靜下來吧,遠離了糾葛,歲月才能靜好。

03、人老了,別再折騰了,靜養自己

莫泊桑說過:「人生從來不像意想中的那麼好,也不像意想中的那麼壞。」

這個世界並不一定能滿足你全部的願望,不要只想著自己未得到的,要多想想通過自己努力之後,已經擁有的東西。

人要在適當的年齡學會知足,讓自己在適當的階段放慢自己的腳步,給予自己希望,不要過分追求自己得不到的東西。

人最可貴的就是有夢想,但是並不代表人的一生要滿足自己所有的慾望,並不是所有的勝利滋味都會讓你品嘗,也不是所有你愛的人,都會如你愛他那般愛你。

人生已過大半,不要再為了太高的目標而為難自己。讓自己浮躁的心安靜下來,看透這個世界,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只要自己能想明白,萬事隨緣,莫強求。人老了,就別再折騰了。或許會舍下很多東西,但是也會得到的更多。

紅塵喧囂,我們都要有一個可以使自己安靜下來的場所,與自己和解,從容生活。

04、人老了,別再鬧了,靜養自己

情緒,其實是自己最大的敵人,總是輕易影響自己。若真正成熟,則不會再為任何事讓自己受折磨,歇斯底里。

往後餘生,為誰生氣都不值得,不要太高估自己,把愛留給值得自己付出的人,讓自己的內心多一些陽光,活得更加洒脫一些,才是愛自己的正確方式。

經歷的多了,就什麼都不在乎了,以前發脾氣的那些事,現在也都能一笑置之。

要知道,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時間可以治癒一切傷口,讓內心更豁達一些,不要對未發生的事憂慮過多,不要自尋煩惱,笑對生活。

心情就像是一個溫度表,它由你自己調節,不要讓自己總是在寒冬中,守著一顆怎麼也捂不熱的心,也不要總讓自己處在怒火中燒的環境里,有發泄不完的怒氣。

人老了,需要有一個好的心境,別再追究一些事情而影響了心情,影響了身邊的感情和關係。

多一些大度和仁愛,少一些脾氣,才能感受到身邊更多的溫暖。

願每一個人的心情世界,都能四季如春。

05

別鬧,學會「靜養」自己。

上半生,每一個人都有收穫,也都有遺憾,對未來也會有很多憂慮,也會對自己還擁有的時間倍加珍惜。

若是能安靜下來,不管自己什麼樣的境遇,都能得到成長,不會再覺得,自己在這蒼涼的世界顛沛流離。

當你不再抱怨,不再總是和人爭吵,不再抱著過去不放手,那麼我們就會擁有發自內心的笑容,會更愛生活,愛這個世界。

得失坦然,不因為失去而難過,也不因為得到而得意。善待自己,學會安靜,讓往後的每一天,都過成自己最喜歡的時光。

對於一些不順心的事,看不慣的人,都別再鬧,別再折騰了。人老了,精力都是有限的。把時間都花在了鬧騰上,生活也就沒那麼順心順意。

學會「靜養」自己吧,把心放寬,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餘生便處處美好。

-END-

今日話題:

餘生,學會安靜生活,有什麼好處?

歡迎留言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lafrnIBiuFnsJQV1-s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