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妞妞媽媽給我打電話,說妞妞想來找孩子玩,倆孩子在幼兒園是最好的朋友,這春節放假一直處在特殊時期,也都不敢出門,無聊的透頂,所以帶妞妞來找孩子解悶。
晚飯後妞妞媽媽帶著妞妞來了,手裡還拎著小禮物。進屋後倆孩子興高采烈的去玩了,我就跟妞妞媽媽在客廳裡邊看電視邊聊天。
妞妞媽訴苦說昨天因為孩子看動畫片,孩子他爸爸跟孩子搶電視看,鬧得很不愉快。事後孩子睡了,妞妞媽跟孩子他爸爸溝通的時候差點吵起來。
孩子他爸爸就說是她太慣著孩子了,什麼都得以孩子為主,全家都得按孩子的想法安排吃的、喝的,包括爺爺奶奶也得讓孩子,這根本就是培養孩子自我為中心,這樣根本不行的,以後進入了社會,誰會讓著她。
妞妞媽覺得孩子爸爸是小題大作,孩子就是孩子,平常也很懂得孝敬爺爺奶奶,就這麼點事,至於嗎?
這種狀況有很多家庭都會遇見,其實背後的邏輯是尺度掌握的問題,如果尺度掌握不好,孩子是很容易形成自我為中心,往往養成「小公主」「小霸王」性格,這種孩子往往表現為:
第一 、撒潑打滾、不管不顧。
特別是家裡長輩慣孩子的,他們經常是孩子要什麼就給買什麼,隔輩人的溺愛讓孩子變得無法管教,而且有些家長平時工作忙,一直由老人帶孩子,周六日把孩子接回到自己身邊,這些父母出於平時無法陪伴孩子的愧疚,如果孩子想要什麼東西,父母一般也會直接滿足,久而久之孩子就養成了一定要被滿足的心態,如果被拒絕,就會非常接受不了,往往就在公眾場合撒潑打滾。
家長為了讓他停止哭鬧而讓步的話,就會給他形成這種慣性思維:我就得鬧,才能被滿足,所以越來越不管不顧。這種慣性持續下去,就變成了惡性循環,扭曲了孩子的認知,也傷害親人間的感情。
第二、以自我為中心
在我們幼兒園演出的時候這種情況特別明顯,最簡單的小合唱,很多孩子也要站前排、站中心。老師給解釋說是按個頭高低或者是分聲部的需要而安排的,有的孩子能理解老師的安排,而更多時候,孩子往往讓自己家長來找老師商量,而且如果老師遷就了孩子一次,下次孩子還是各種要求。
更多的孩子在家裡的時候,什麼好吃的好玩的都要由著她先挑,吃飯的時候特別明顯,比如說有好吃的蝦啊、魚啊什麼的,家長習慣性的給孩子夾到碗里,而不是讓老人先吃,時間長了,孩子就認為什麼好吃的就都給他,這就助長了他形成自我為中心的壞毛病。
第三、沒有邊界感,惹事生非。
在家習慣了什麼都要給他的孩子,到外面也不知道怎麼跟別人相處。
很簡單的一個例子:很多孩子如果想玩其他孩子的玩具,不是平等的互惠互換,而是上去就搶。如果遇見對方比你家孩子還要霸道,一場鬧劇就不可避免的上演,而且雙方家長要是明智還好,如果遇到不理智情緒化的家長,會讓事態進步擴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這種孩子因為在家自由任性習慣了,通常沒有跟別人友好相處的概念,也不知道自己的態度決定了對方的態度。
很多家長還有這樣的誤區:孩子就是孩子,讓孩子愉快的成長比什麼都重要,家長需要給孩子安全感,不能太嚴厲讓孩子無法接受,從而讓孩子產生畏懼感,產生安全感的心理陰影。
但是,如果孩子已經出現了上面的情況,家長反而需要注意了,因為孩子已經形成了一些不好的習慣,家長需要儘早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該如何糾正呢?
首先,家長要統一態度。
父母首先跟長輩進行溝通,什麼是孩子能做的事,什麼是孩子堅決不能做的事情,比如說給孩子買玩具這件事,就一定要有標準:家裡已經有的絕對不能給買,明顯粗製濫造的不能給買。
當著老人的面給孩子定規矩,每個月有多少錢是可以買玩具的,超過了就不行。如果出現孩子在外面撒潑打滾的情況,剛開始就抱起走人,不給他擴大事態的機會。到了家找個安靜的房間把他放下,如果孩子此時還是在哭,就讓他哭個夠。
家長不要讓他離開自己的視線範圍,也不要打孩子,讓他發泄夠了,自己就覺得沒有趣了。這時候,家長再跟他慢慢聊,讓他自己想一想這樣做是不是違背了定下的規矩,這樣做對不對,如果下次還這樣的話會受到什麼處罰。
不僅是父母要堅持態度一致,更需要讓老人看到怎麼處理,如果老人做不到拒絕孩子的要求,就不要帶孩子去超市之類的地方,防止他提各種不合理的要求,反而造成家庭成員間的矛盾。
其次,對於孩子自我為中心的毛病一定要從日常細節里開始改變。
父母需要從飯桌上吃飯的時候,就他孩子形成「老人沒有動筷子、自己就不能動」的習慣。
剛開始的時候,父母可以跟孩子說要等爺爺奶奶上桌吃飯了,小孩子才能吃,如果孩子做不到,那就讓他把好吃的先給爺爺奶奶夾到碗里自己再開始吃,這樣慢慢的他就知道了什麼是孝敬長輩。
在孩子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父母一定要讓孩子幫助家裡分擔一些家務,比如說吃飯前擺筷子放碗、吃完飯幫助收拾到廚房裡,等等之類的。
《人民日報》中提過合適的年齡做合適的家務,父母開始的時候讓孩子收拾自己的玩具,玩完了放回原來的位置,然後到他整理收拾書包、自己的房間,等到一定的年齡,孩子自己開始洗澡和洗自己的內衣內褲、襪子,讓他一步步養成自理及幫助他人的好習慣。
最後,父母培養孩子跟他人交往的禮儀。
孩子的天性是善良的,教他如何跟周圍的小朋友相處,鼓勵他把自己的玩具跟別人交換著玩,然後啟發他是不是有了好朋友就能夠多一種快樂?父母慢慢引導孩子多交朋友,他就逐步學會了「已不所欲、勿施於人」這個道理。
小孩子能夠很快學會如何跟別人相處,這一點是家長不必擔心的,他們有自己的交流方式和語言,對於孩子們來說,玩什麼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互相間的交流,往往他們能創造出很多家長都納悶的玩法,能夠一個下午的時間就觀察螞蟻的行動也不膩煩。只要孩子想跟別的孩子玩,那麼就會逐漸改變他自己的毛病,嘗試著被別人接受就是個改變孩子沒有邊界感的開始,慢慢他就學會了怎樣獲得新的朋友,怎樣跟朋友相處更有樂趣。
孩子越小,越容易改變,塑造性越強。家長要從自身開始反省,自己是不是給孩子起到了引導的作用,而不是強制孩子。
家庭成員的觀念一定要保持一致,這樣才能讓孩子的價值觀不會混亂。才知道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應該做的、什麼是與人保持良好關係自己應當採取的態度,從而逐步形成自己的行為邏輯,這對他今後的接人待物的標準形成、與其他人打交道的尺度培養奠定基礎。
孩子的行為其實就是家長行為的翻版,決定了他的人生幸福與否。而這種能力的培養是越早開始越好培養,如果錯失了再想改變就很費力,所以家長需要有意識的,在孩子上學前就必須把孩子的行為給規範下來。
【我是勵志職場辣媽,多平台邀約原創作者,專注孕產、親子、育兒,親子閱讀踐行者,健康育兒倡導者。】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