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綱調侃過的梁紅玉,祠堂在淮安河下古鎮,擊鼓抗金留青史

2019-09-22     懶游的故事

接著分享我的江蘇淮安行。央視中秋晚會的舉辦地,讓這個周總理故鄉的淮安,重新走進大眾的視野。我可是從二千公里外長途奔襲而來,感謝漣水機場,讓遙遠的距離變得不再遙遠。

​中午在哈爾濱出發,下午就到了淮安的河下古鎮。坐落在淮安市淮安區西北隅的河下古鎮,距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歷史,如今古鎮的街道建築依然保留著明清風格,給人以內斂平靜、古樸大氣之感。

​河下古鎮的北門左手邊百米處,就是南宋著名的抗金英雄——梁紅玉的祠堂,我們今天要介紹的就是這裡。

​梁紅玉是南宋著名的抗金英雄,淮安區北辰坊人,她出身貧寒,以編織為生。北宋後期金兵南犯,江淮兵亂後梁紅玉隨家人南遷,流落到京口(今鎮江)。在那裡認識了南宋抗金英雄韓世忠,與之結為夫妻,從此便開始了戎馬生涯。

梁紅玉祠占地1畝,建築面積400平方米。祠堂大門上方的匾額,是已故出女書法家蕭嫻所書。

​梁紅玉祠堂是由門廳、東西廂房和正殿構成的。因梁紅玉排行老七,故稱梁紅玉祠堂為「七奶奶廟」。圖為正殿,東西廂房分別是名鼓薈萃廳和兵器書畫廳,布展較為簡單,我們直接到正殿去看看吧。剛進入正殿,門旁的一位工作人員熱情地讓我上柱香祈福,七奶奶很靈的。被我婉拒了,我還是對歷史人文比較感興趣。

​正殿里的「七奶奶」神像咱可不敢「褻瀆」,神像兩側的十幅彩繪吸引了我。前兩張介紹的是梁紅玉少年尚武和初識世忠。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梁紅玉生於淮安(今淮安楚州區)北辰坊,其祖父與父親都是武將出身。少年粱紅玉繼承了先輩的尚武傳統,喜愛習武。傳說曾得到名師周侗(岳飛老師)的指點,練就一身不凡武藝。宋徽宗宣和二年,梁紅玉淪落為京口娼妓。韓世忠隨軍平定方臘後,途經京口。梁紅玉那不落俗媚的颯爽英姿,引起了韓世忠的注意。兩人心意相通,志趣相投,英雄美人遂成眷屬。 梁紅玉淪落娼妓,曾被郭德綱相聲調侃過,哈哈一笑,暫且不追究了。

​第三幅與第四幅說的是飛馬傳詔,平定叛亂的故事。建炎3年(1129)3月,苗傅和劉正彥勾結金人,在京城發動兵變,妄圖逼高宗退位。宰相朱勝假意向苗傅獻計:請梁紅玉出城勸說韓世忠與之同謀,太后在後宮向梁紅玉秘傳平叛口諭。梁紅玉不負重託,飛馬傳詔。迅即與韓世忠調集兵馬,突襲臨安,一舉平定了叛亂。宋高宗喜出望外,親自到宮門口迎接他們夫婦進殿,並冊封梁紅玉為「護國夫人」。

​第五幅彩繪最為精彩,講的是擊鼓抗金的故事。1129年10月,金軍在金兀朮的率領下長驅直入,攻入江浙。韓世忠率領宋軍八千人沿運河水陸兩岸齊頭並進,搶先占領京口(今鎮江) 的焦山,專截金兀朮的歸路。金兀朮的船隊和前來救援的金兵集結於「黃天盪」,與韓世忠決戰。大戰之時,梁紅玉登上中軍的樓船,白天擊鼓舉旗為號,晚上擊鼓舉燈為號,指揮宋軍緊緊圍住金軍戰船,打得金軍心膽俱寒。這正是「擊鼓抗金」故事的由來。韓世忠用梁紅玉的計謀,以少於敵軍十倍的兵力包圍敵軍達四十八天之久,創造了以少勝多的戰例,史稱「黃天盪之戰」。

​第六幅和第七幅說的是馳援淮安、修築新城的故事。南宋建炎年間,金兀朮率數十萬大軍南下,意欲一舉摧垮南宋政權。金兵十萬,兵臨淮安城下。此時南宋名將韓世忠和夫人梁紅玉正屯兵駐守京口。梁紅玉率領一支娘子軍,先赴淮安拒敵。經過幾場惡仗,終於穩定了戰局。在楚州,梁紅玉發動軍民修築新城,使得新城舊城互為呼應,有效地粉碎了金兵的進攻,後又在兩城之間修築夾城,從而形成了淮安城「三城相連」,能守能攻的獨特城池布局。

​第八幅和第九幅描繪的是采蒲為食、建築地道的故事。經過戰亂的浩劫,楚州當時已經遍地荊棘,軍民食無糧,居無屋。梁紅玉親自帶領百姓用蘆葦「織蒲為屋」。在尋找野菜充飢時,梁紅玉便親自嘗食,發動軍民采蒲莖充飢。今淮揚名菜「蒲兒菜」,相傳從梁紅玉始,因此也稱作「抗金菜」。為了抵禦金兵的進攻,梁紅玉帶領軍民修建了可從城中心直達遠郊的「藏兵洞」,多次突出騎兵於敵後,殺得金兵損兵折將。藏兵洞長達15公里,洞內可五馬並行。這可謂有史記載以來規模最大的「地道戰」。

​最後一幅彩繪名為青史留名。梁紅玉、韓世忠夫婦駐守淮安十年,軍民一心,多次奮勇作戰,保衛了家鄉,保衛了南宋政權,巾幗英雄梁紅玉流傳青史,威震華夏。

​出梁紅玉祠後,沿湖中的木棧橋可走去高壇上的梁紅玉擊鼓退金兵的白玉雕像。

​梁紅玉擊鼓退金兵的白玉雕像矗立在高壇之上。出生於淮安的宋朝著名抗金女英雄梁紅玉(1102—1135),在建炎四年(1130年)長江阻擊戰中,親執桴鼓,將金軍阻擊在長江南岸達48天之久,從此名震天下。

​沿高壇的樓梯可一直走到雕像腳下。梁紅玉雕像一手執劍,一手持戰鼓槌,屹立在戰鼓前,颯爽英姿,威風凜凜。

​高壇之上,還是欣賞古鎮靈秀風光的絕佳處。

待續,我在淮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feUXG0BJleJMoPMxEB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