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小庭院,中有林果園,後有養殖圈。在新疆喀什市伯什克然木鄉喀拉庫木(18)村,村民庭院規劃錯落有致,庭院經濟正在助力當地民眾脫貧增收。
資料圖:遊客選購喀什手工藝品。王小軍 攝
新疆南部的喀什地區、和田地區、阿克蘇地區以及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等四地州是深度貧困地區,也是新疆脫貧攻堅的難點和重點。
喀什市是喀什地區的首府。喀拉庫木(18)村位於素有「百果之鄉」美譽的伯什克然木鄉,距喀什市區18公里。由於人多地少,農業生產規模化組織化程度低,作為該村農業支柱產業的林果業產品受市場影響大,收入不穩定,加之廣大貧困戶缺乏專業技術,脫貧內生動力不足,一直以來,該村經濟發展滯後,為深度貧困村。
為助力村內脫貧攻堅,2016年,喀拉庫木(18)村開展庭院改造,形成前庭中院後畜的格局,大力發展庭院經濟,打造葡萄採摘節,吸引觀光採摘遊客近10萬人次,銷售葡萄90餘噸,採摘園配套的農家樂實現銷售收入24萬餘元(人民幣,下同),有效助力精準扶貧。
據該村黨支部書記買買提明·斯迪克介紹,自實施庭院改造以來,村民房前屋後徹底變了樣,蔬菜種植實現自給自足,一年村民可節省菜費五六千元,林果業也實現增收,村民的幸福感和脫貧決心大大提高。「目前已有95%的村民實施了庭院改造,村委會希望更多村民實施庭院改造,爭取在2019年將全村貧困發生率降到3%以下,實現貧困村摘帽退出。」
村民圖爾柯孜·圖爾蓀一家是喀拉庫木(18)村的脫貧光榮戶。一大早,圖爾柯孜·圖爾蓀便向城裡來的遊客介紹著自家果園,順利賣出了12公斤的石榴。「以前守著兩畝小麥地,一年辛辛苦苦幹下來,全年收入才不到兩萬塊錢。自從跟著村裡搞了庭院改造,現在石榴地有6畝,羊15隻。每年靠著林果種植和牛羊育肥,輕鬆就有6萬塊錢的收入,我的生活真是越過越好。」提起自己的好日子,圖爾柯孜·圖爾蓀笑得合不攏嘴。
此前,在政府組織下,圖爾柯孜·圖爾蓀有機會去市裡參加種養殖技術培訓。經過為期20天的培訓,圖爾柯孜·圖爾蓀掌握了專業的種養殖技術,成為了村級技術員。回到村裡後,她主動教授其他村民技術,幫助他們增產增收,實現脫貧。「我學了技術,收入翻了倍,日子越過越好,也要幫助大家一起脫貧,讓大家都過上好日子。」圖爾柯孜·圖爾蓀說,「現在我們村很漂亮,日子過得不比城裡差,生活水平提升了一大截。」
在喀拉庫木(18)村,像圖爾柯孜·圖爾蓀這樣的村民不在少數,他們剛開始從村委會領取免費種子、學習技術,而後逐步自力更生,過上好日子,甚至還開始給其他村民傳授種養殖技術,共同享受著庭院改造帶來的好處。
喀什市扶貧辦主任吾拉木江·艾力表示,通過促就業、興產業、土地再清理再分配、易地扶貧搬遷等舉措,全市1.8萬多戶貧困家庭、近7.5萬貧困人口,截至目前,還剩113戶、472人尚未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