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胡同的故事講不完,今兒咱們來說一條在北京鼎鼎大名的胡同:炮局胡同,北京人說話愛帶兒化音,所以常稱它為:炮兒局。炮兒局胡同位於東城區東北部,離東直門不遠,北邊兒還有個炮局頭條。炮兒局胡同因炮兒局監獄而名聲大噪,而且這裡還和一個......怎麼說呢?算是一種稱謂吧:北京老炮兒緊密相連。炮兒局胡同可不是因為炮兒局監獄才叫的這個名字,而是因為這裡早先真的有炮局。
元大都時期,北京城實行坊制,這一帶屬於居賢坊;明代將居賢坊分成南、北兩塊兒,炮局胡同屬於北居賢坊;到了清朝,炮局胡同隸屬鑲黃旗所轄,炮局就是在清朝建立的。其實所謂的炮局,實際是叫鑲黃旗炮廠。炮廠是幹嘛的?不是生產鞭炮、花炮的,而是生產打仗用的大炮。眾所周知,火藥是中國人發明的(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嘛),那火炮是不是呢?有人認為大炮是從外國傳進來的,其實也不盡然,我國歷史上也有「自主研發」的大炮。
據史料和文物證明,我國發明和使用火炮的時間絕不會晚於元代(有的說唐朝就有大炮了,但未見實物,而元朝和明初自主製造的火炮在各地博物館中都有收藏);到了明朝已開設大批生產和裝備部隊(傳聞努爾哈赤不就是被袁崇煥用大炮轟死的嗎?);清代則更加普遍。鑲黃旗炮廠就是在滿清入關之後,於清朝初期在東直門北小街一帶建立的,當時不光生產作戰用的大炮,還有禮炮和信炮。十六世紀初,即明朝中葉,西洋大炮才開始較大規模的進入中國,當時稱為紅夷大炮、後訛傳為紅衣大炮。
到了清晚期,西洋火器正式開始大量「充斥中國市場」,自造土炮便沒什麼用了。於是鑲黃旗炮廠停工廢止,由於廠址使用的是「官地」,即便廢棄了百姓也不能占用,清政府就在炮廠舊址上建了監獄。從那時起,胡同也正式定名為炮局。炮兒局監獄建的規模不小,而且高牆、電網、鐵門、警察,遠看過去都會給人一種陰森、可怖的感覺,何況炮兒局監獄還有碉堡、即崗樓(百姓習慣稱之為炮樓兒,在北京城裡、包括外城,能看到炮樓兒的地方恐怕除了炮兒局就是半步橋兒了,有的炮樓兒今天還在)。
畢竟是監獄嗎!總要給犯人以威懾感。從清末到民國、再到日偽時期和解放前,炮兒局一直都是監獄。上世紀30年代,炮兒局監獄正式的名字為「北平陸軍監獄」;七七事變之後,炮兒局掛起了 「膏藥」旗,成了「日本陸軍監獄」,關押的都是抗日誌士,最多時這裡關押過3000多人,許多抗日英雄在這裡飽受折磨、並有不少人在這兒遇害;抗戰後期,炮兒局又變成了「勞工中轉站」,日軍抓到勞工後,先關進監獄,待人數湊齊後再押送至天津塘沽港,海運至日本各地充當苦力。抗戰勝利後的國民黨時期,炮局又變回了「北平陸軍監獄」。
炮兒局監獄關押過的重要人物,一個是著名女漢奸:川島芳子。據說川島芳子不是日本人,而是滿族愛新覺羅氏後裔,但她卻一心為日寇賣命。日本投降後的1945年10月10日,川島芳子作為第一號女漢奸,在北平九條胡同34號公寓被捕;先關押在孫連仲11戰區司令長官部倉庫,後轉到炮局監獄,不久又轉到宣武門外第一監獄女監三號。在監獄中,她奴性不改,經常唱《君之代》等日本歌曲以自慰;1948年3月25日,川島芳子被處決,遺體交給住在北京的日本長老古川大航,運往朝陽門外日本人墓地火化。
漢奸當然是可恨的,斃了就斃了吧!但可惜的是,炮兒局監獄還關押過一位頂天立地的大英雄,他就是「寧肯坐著死,絕不跪著生」的抗日英雄:吉鴻昌。1934年冬,天上飄起了雪花。人稱「吉大膽」的吉鴻昌,面對黑洞洞的槍口卻泰然自若,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撿起一根樹枝,在雪地里寫道: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寫完之後,吉鴻昌對特務們說:「我為抗日而死,光明正大,不能跪下從背後挨槍,我死了也不能倒下!」喝令特務:「給我把椅子搬來!」椅子搬來了,吉鴻昌直面槍口、端然穩坐,厲聲說道:「我要親眼看到反動派怎樣槍殺愛國者!」行刑的特務被他的凜然正氣嚇得發抖。可惜的是,槍聲還是響了,年僅39歲的吉鴻昌仰在坐椅上,英雄就義、盪氣迴腸。
新中國成立後,炮兒局監獄被南北向的一分為二,南半部 「古為今用」,由北京市公安局接管,曾作為北京市勞改局,後改成北京市公安局的拘留所(看守所),一些未決重犯在此羈押。「文革」時期,由於社會動盪、治安很差,這裡成了「不安定分子」經常出入的地方,炮兒局這個地名兒時常「念叨」在北京的街頭巷尾,那時的北京有這麼句話:「你小子老實點兒,小心給你送炮兒局去」(多用「教育」人,也用於開玩笑)。文革過後,此處是北京市公安局公共運輸治安(處)分局的所在地、公交分局的拘留所(看守所)即北京市第三看守所也在此地,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反扒大隊。一些「涉黑」團伙的首要分子這裡接受預審,更主要的是拘留公交車上的「扒手」,這類人老北京稱之為「佛爺」(是不是這倆字兒不清楚,反正是這音兒)。
「佛爺」們被押送到炮局胡同時,從北二環輔路到拘留所(看守所),一共要拐九個彎,於是他們就給「炮兒局」起了個別稱叫「九道彎兒」。傳說北京老炮兒這個詞兒的由來,便是與炮兒局胡同有關,指的是經常成幫結夥「茬架」鬧事的領導級人物,由於經常被抓進炮兒局,所以叫老炮兒。但是曾聽一位「元老級」的北京老炮兒解釋道:老炮兒其實不應該寫成老炮兒,而應該是老泡兒,是指資格老、有一定知名度和威信的人,因為在這個圈兒里泡得久了,經驗豐富、人脈廣而稱「老泡兒」。不管炮兒局胡同與北京老炮兒有沒有關係,總之大家都這麼說,也都這麼寫。
後來老炮兒也確實不再單指「涉黑」人員,任何一個圈子裡的老資格都可能被稱為「老炮兒」,比如玩兒蟲兒的、玩兒鳥兒的、玩兒文玩的,資格老、經驗多、提起這位大部分圈兒里人都知道,人們就常會稱其為老炮兒。老炮兒雖然不是罵人的話,但肯定也不是褒義詞,沒人拍胸脯兒、橫打鼻梁兒自稱老炮兒,也不會有人當面指著誰說「您可是老炮兒了」,一般都是在背後稱呼。然而隨著社會背景的不同、以及人們觀念的變化,如今也有不少人自稱為「老炮兒」(大多在網絡上),不過一般也都是戲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