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九銀十,大不一樣。
過去的金九銀十是傳統企業的狂歡,但今年畫風突變,成為了電動化企業向上突圍的核心節點,數據顯示,9月份新勢力銷量持續暴漲。
其中,理想交付了3.6萬台新車,蔚來交付量近1.6萬,小鵬為1.5萬台,零跑、哪吒交付量都已經有明顯的環比增幅,阿維塔、嵐圖以及極氪品牌交付量都有暴漲。
壓軸的重磅選手廣汽埃安,單月銷量突破5.1萬,根據預期,比亞迪的銷量將會達到30萬量級。
聲勢浩大的中國電動化轉型,滲透率將會在9月份超過36%,成為世界級的電動化大市場,電動化的到來不僅僅打破了中國品牌無高端發展路徑的窘境,更是打破了傳統意義上的技術壁壘封鎖。
對於後來的中國企業來說,想要造車、生產高端車型的寬容度更高了一些。
01 出口
我的好朋友「蘇老師說車」提醒過我一點,2024年才是中國企業發展的重要節點,因為在明年各大主流企業的出口量將會達到50萬量級。
按照預估,比亞迪、長城、吉利、長安等企業的出口量將會達到50萬量級,這幾家企業將會通過電動化、高品質燃油車向海外市場輸送超過200萬量級產品。
今年1-8月,中國汽車出口量達到321萬台,同比增幅超過69%,乘用車出口量達到232萬台,同比增幅達到72%。
而2024年還會有一個巨大的增量,因為電動化時代的到來,直接提升了中國汽車的核心競爭力,單價也會水漲船高。
中國汽車不僅僅出口量大大提升,同時國內市場的占有率也接近60%,成為了中國市場中的主導者,如果將歷史的滾軸推回到5年前,中國企業還只能靠著低價在入門市場保守發展。
02 全球格局
韓媒表示,中國的汽車出口量在短短几年時間中翻了幾倍,將會在今年超過日本成為全球出口大國,內燃機以及電動化市場兩個板塊穩健發展,不存在短板,並且電動化發展尤其兇猛。
中國市場湧現出來的寧德時代、比亞迪兩家企業的電池出貨量已經在全球範圍內占據了半壁江山,成為能夠左右全球發展的核心供應商,而這只是產業變革的冰山一角。
因為從全球範圍來看,在電動化研發投入巨大的企業,中國企業的數量已經遠遠超過了北美車企以及現代起亞這些企業。
投入一定會換來技術,進而帶來的是技術壁壘,是能夠限制對手的發展速度,同時還能夠擁有更多的軟體盈利能力,這是燃油車時代中國企業想都不敢想的。
國內市場的產業格局,已經是自主品牌在15萬以內完全掌控市場,30萬以上可以影響傳統BBA銷量,同時出口量將會成為全球頭部陣營選手。
產業的新格局已經有了雛形,這對於那些只生產燃油車的企業來說,是一個明顯的信號,雖然目前燃油車時代依然是大眾、豐田、本田、通用格局,但未來歐盟、北美、日韓對碳減排要求的強化, 市場的格局會逐步傾斜。
03 韓系車壓力巨大。
中國的電動化產業,已經讓韓系車感受到了壓力,同時北美、歐洲、日系企業也都受到了巨大的影響,比如說國內市場方面,雅閣優惠幅度放到了4萬左右,而大眾ID.3的價格也放到了4萬左右。
凱迪拉克、沃爾沃、雷克薩斯甚至BBA的走量車型想要穩住,必須要通過透支利潤的方式,原因就是中國企業的發展徹底敲開了新市場大門。
韓系企業的電動化轉型非常緩慢,並且存在技術落後的問題,在國內市場占有率不斷下滑,無法帶來直接的消費吸引力。
雖然這些外資企業能夠在海外市場依靠燃油車生存,但這些企業的競爭力也是通過價格戰獲得的,如果未來中國企業在電動、智能、品質、技術四個維度做到最好,那麼外資企業惡化的區域會蔓延到全球。
所以這不僅僅是韓系車時代已經過去了,其實傳統外資企業的紅利也都沒有了。
當企業感覺到不舒服的時候,其實已經說明產業有了明顯的鬆動,這些鬆動的背後是中國電動化產業撬動的,跟不上技術過剩的中國企業發展,留給外資的只有被壓縮市場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