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喪偶的老年人,不管多難過,都別做這三件事

2022-07-03     仲念念。

原標題:提醒喪偶的老年人,不管多難過,都別做這三件事

圖/來自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人到晚年,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喪偶,仿佛就在一瞬之間,人生便孤獨到極點。

多少人從當初的意氣風發到後來宛如行屍走肉,就是因為無法調節喪偶之後的心態,只能任由生活凌虐。

看到這樣的例子,除了感嘆夫妻之情太過深刻,更是發自內心地感到悲哀。

生老病死乃是世間常態,到了晚年更是如此,如果一個人的離去能夠使另一個人失去希望,那麼我們自身的意義就變得微乎其微,如果只是因為喪偶就要蹉跎餘生,或許也辜負了命運的這一番安排。

沒有多少人能夠坦然面對喪偶這一過程,但我們可以選擇在之後勇敢地站起來,畢竟你的人生還要繼續,總不能為了另一個人賠掉接下來的日子。

何況我們生而為人,總有自身的使命、價值、目標,為了老伴兒的離開而了斷一切,此前的辛苦經營就將功虧一簣。

想到這裡,突然很佩服那些能夠在喪偶後繼續努力生活的老人,他們並非不為老伴兒的離開而難過,只是更懂得生命的意義,更珍惜當下所擁有的一切。

正如余華的代表作《活著》中,男主角福貴這一生顛沛流離、受盡痛苦,最使其深受打擊的就是看著親人們一個接一個的離世,最後連老伴兒也撒手人寰。

那一刻,福貴一定崩潰至極,也曾試圖追隨老伴兒而去,但最後,他還是回歸了生活軌跡,牽著一頭老牛度過悠悠歲月。

其中的原因早就被余華在書中用一句話點破:

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以外的任何事情。

愛人只是匆匆人生的過客,他人不過是這一趟旅途的點綴,我們活著的意義就是要憑藉自己的力量一直活下去,直到生命盡頭。

有些人走了,有些人離開了這個世界,可這隻意味著他們的軌跡已經終結,你的人生還要繼續。

追隨對方只能彰顯一時深情,卻辜負了命運對於我們的期待,唯有繼續向前走才能看到生命以外的更多精彩。

這也是《活著》給人的深刻啟示,人生海海,唯有自渡,就算你失去了相互陪伴的舵手,也還有廣闊的天地值得征服

不要覺得離開了誰不能活,只是你沒去嘗試而已,說不定在此之後,你會迎來新的人生,擁有此前所沒有的體驗。

正如在《活著》里,福貴目送著妻子家珍離開,他很痛苦,卻堅強地站了起來。

就在那一瞬間,他的人生得以升華,擺脫年輕時的幼稚任性,擁有了更深刻的人生體驗,那就是:在人來人往,離別聚散中發現孤獨的本質。

也恰恰是想明白這一點,所以才能坦然地面對餘生。

我們也是如此,不論你曾經擁有過什麼,都可能在一夕之間失去,人生的旅途里,只有自己,每個人都將孤獨地走到終點。

這種看似淒涼實則深刻的人生體會,把每一段活著的經歷變得更為厚重,讓人熱淚盈眶、肅然起敬。

假如你在老伴兒離開時就要隨之而去,那麼你就失去了這樣樸實卻深刻的經歷,感悟不到一個人活著的魅力。

更重要的是,這樣的人生太過脆弱,完全彰顯不出生命的力量,等到生命最後一刻時,也許你也會遺憾於自己竟然那麼渺小,那麼怯弱。

其實人這一輩子,功成名就是種成功,活得勇敢堅韌、不屈不撓也是成功,前者活在了世俗中,後者活出了自我,這也是每個渺小的人所唯一能夠彰顯力量的地方。

《活著》也許就是從這個角度來告訴我們,真正成熟的人要學會放下過去,坦然前行,去體會下一段旅程的意義。

而在你想明白這一點之前,無論多麼難過,都不要做這三件糊塗事。

01:試圖跟隨另一半而去

這樣的方式看起來深情不渝,實則愚昧至極,因為這證明不了什麼,還會讓人覺得惋惜,相信你的另一半也不希望看到你淪落到這番境地。

02:得過且過,自怨自艾

正如《活著》中所說,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任何的人和事。

如果老伴兒走了,你的生活就陷入低谷,完全提不起興趣,說明這輩子都只能淪為他人的配角,你的人生毫無意義。

不如努力站起來去擁抱嶄新的未來,也許它會和從前的日子完全不一樣,是另一種獨有的精彩。

03:不要怨恨命運,這是人間常態

不知從何時開始,翻起來這本《活著》,然後便一發不可收拾,一直讀到現在。

除了敬佩余華能把小人物的命運描寫得淋漓盡致,更深刻地意識到,原來生老病死、聚散離別、緣來緣往,都是人間常態。

福貴是如此,我們也是同樣,余華之所以能用平淡細膩的筆觸將其默默展開,就是告訴我們不要為此而震撼,也許有一天你也會經歷,把心態放平,就不會受到傷害。

說了千言萬語,都無法抵消喪偶時的悲痛心情,也許別人未必能懂你的心情,但《活著》一定能讓你感同身受,然後豁然開朗。

每個人都可能走這一遭,提早看開,就能以更好的狀態投入新生活。

有些人之所以一直重複以上三件事,是因為把太多希望放在另一半身上,但人不可能永遠依賴著他人而活,終究要獨自前行。

《活著》就是為我們揭開生活真相,讓人放棄虛無縹緲的幻想,回歸現實,而此時的你就慢慢發現了活著的意義。

時至今日,我們已經寫過上百篇關於《活著》的書評,但總覺得仍然不夠,因為該書太深刻,還有太多地方值得推敲。

三言兩語很難說得清楚,一篇書評也不可能將該書的精華完全展現,每個人都能從該書中讀到不一樣的體會,得到不一樣的治癒效果。

其實,成年人才更應該讀一讀,因為小孩子未必讀得懂,但現在的你一定能被其中的深刻內容所震撼、所感染。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ddcb314f2f09400f9ac39c4277e7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