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跑去歐洲投資的真相,英國脫歐有巨大的潛在價值

2019-08-26   牛牛說金融

古稀之年的李嘉誠

李嘉誠,1928年出生在廣東潮汕。中日戰爭時期,逃到香港,之後上演了屌絲逆襲。從學徒到銷售員一路逆襲到了華人首富,因獨特的投資眼光被世人稱讚。

上世紀50年代,歐美代工行業光臨香港,李嘉誠抓住機會成為了"塑膠花大王",完成初始積累。

上世紀60年代末,香港出現了左派衝擊,眾人恐慌中李嘉誠掃貨很多固定資產。價格便宜同時也承受巨大風險,後期局勢穩定後坐享投資紅利。

上世紀70年代,長江實業上市,並收購"和記黃埔"股權,財富繼續攀升。

上世紀90年代,布局大陸再現投資高收益局面。

97年香港回歸,在眾多徘徊心態下,再次加大投資本土。

2015年後,大量拋售國內固定資產,在國內樓價一片上漲的時候李嘉誠選擇了套現。

之後,大面積投資英國。

李嘉誠是個商人,以不懂政治為口頭禪,但是幾乎每一次投資轉變都和政治有關。投資英國的同時,英國在鬧脫歐。

2015年,一篇文章別讓李嘉誠跑了備受矚目。

1、 商人屬性決定李嘉誠的投資方向

產業轉移

上世紀50年代,歐美產業轉移,所經之處造就了無數財富。李嘉誠在夫人家族幫忙下,成立了塑膠花工廠。憑藉自身優勢,迅速在此行業立足,並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

1967年受大陸影響,香港左派占據上風,島內被恐慌情緒籠罩。香港房地產遭遇拋售潮,更多的人選擇移民海外。此時選擇逆市而為購買固定資產需要一定膽識和魄力,當時很多人急忙去找人解盤的時候。一個人堅定看好香港未來,以低價收購大量土地,這個人就是後來的華人首富李嘉誠。回過頭來看,這是一個投資的經典案例,但是放在當時無人去衡量他享受過的煎熬。

當年如果判斷失誤,李嘉誠可能會成為那一批破產的富豪,根本不可能有後來的成就。資本有天然的盈利屬性,投資必然是風險和機遇共存。對於打工者來說企業倒閉最多換個工作,對於資本擁有者來說將是天堂與地獄的抉擇。

可以說1967年的這次投資是李嘉誠財富雪球的起點,之後的投資好像是開掛一樣,每一次判斷都是神准。無論是港內投資,還是國內改革開放,一路高歌猛進賺的盆滿缽滿。

李嘉誠的投資哲學,不賺最後一個銅板,當所有人關注的時候他悄然而走。

李嘉誠的口頭禪,不懂政治只懂經濟。

一個不懂政治的商人,每一次的投資都是那麼神准,這背後的抉擇一定是一個政策研讀團隊的傑作。

如果說李嘉誠的選擇是盲目的話,那麼相信這個說辭的人一定很天真,自古政治經濟從來都是一體。他們就像一個孿生兄弟,好像從來並沒有單獨的割裂過。

2015年後,李嘉誠投資英國基礎行業。與之配套的是,英國政府脫歐的舉動荊棘全球。

如果說這兩者沒有聯繫,那麼不是我想多了,就是有些人太單純。

我斷定,李嘉誠團隊肯定嗅到了這裡面的資本機會。只是人家早在5年前甚至更早就已做出判斷,我現在才有恍然大悟般的清澈,這就是聞道有先後的現實演義。

2、 英國脫歐有什麼投資機會

英國脫歐

縱觀天下,三足鼎立。歐盟作為一個團結的存在並不符合美國的根本利益,歐元的存在對美元世界貨幣地位存在挑戰,稍有不慎就會把美元拉下馬。而中國的崛起同樣被美國忌憚,這就是天下目前的格局。

英美從歷史上有著天然不可割據的血緣關係,過去200年以來世界都是英美執牛耳。二戰後美元替代英鎊成為世界貨幣,美國擁有世界鑄幣權後享盡了榮華。可以不誇張的說,美國人用美元統治著世界經濟。

二戰後挑戰過美元的有蘇聯的盧布,日本的日元、德國的馬克。盧布和日元的結局在90年代初已經深深的留在歷史長河之中,而德國的馬克卻安然無恙。在這種背景之下,歐共體應運而生。

英國早期加入歐共體後,因為固定匯率曾經被索羅斯狙擊,但當時德國卻隔岸觀火。英國曾經飽受委屈,並付出過沉痛代價。後期歐元區成立,英國付出的義務大於利益分享。與此同時德國卻占盡便宜,而歐盟區內的經濟不平衡矛盾日漸突出。

這就是搖搖欲墜的歐盟,而英國脫歐就是註定的,區別就是時間節點的問題。

2019年,進入經濟周期轉變年。

美國總統拿起貿易摩擦大刀,紛紛砍向其他經濟體的時候,英國脫歐的優勢就出現出明智的選擇。

現在來看,李嘉誠的投資出現虧損,但是長遠來看其實不然。

一旦歐盟區出現裂痕,歐元被美元戰勝就是早晚的事情,而到時英國就是唯一不受波及的歐洲經濟體。

其後期的獲利,大家可以展開豐富的想像!

3、 為什麼李嘉誠不賺最後一個銅板

賺最後一個銅板的是散戶

在投資市場,追逐抄底逃頂是每個人的終極目標,當然這只能是散戶行為。

但是作為一個擁有上百億、千億的投資大鱷,抄底和逃頂那是不可能的事情。資本市場一旦有風吹草動,那些跟風資金紛至沓來。對於大資金來說,只能選擇在牛市末期,順勢出貨變現。因為你不留足他人的利潤,你也一定不會得到回報。

2015年,可以說是中國房地產大牛階段,當資金蜂擁而至的時候李嘉誠決定變現。此時真是應驗了巴菲特的一句話:"別人貪婪我恐懼,別人恐懼我貪婪。"

今年87歲的李嘉誠,已經進入古稀之年,對於一個商人來說投資的安全性比獲利更重要。一個成功的商人,閱歷萬千之後的選擇必然是深思熟慮。

對於一個商人來說,他只為資金負責。而不會去考量哪裡是頂,哪裡是底。這麼龐大的資金規模,你要想賺最後一個銅板,最後可能留不住最後一個銅板。

結語:請大家把李嘉誠當一個商人來看待,可以學習他的投資哲學,可以評價他的投資得失。但是請不要進行道德綁架,也不要把這個命運多舛的老人妖魔化,李嘉誠這次英國投資多年後看或許又是一個神話。但是回想起今天對他的評價,是不是有很多回味呢?

多年後,李家在英國斬獲不菲的時候。或許大家會感嘆,這是經濟界的民族英雄。因為李嘉誠多年前的布局收割了英國經濟果實!

未來會如何呢?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