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上百名家長、小朋友來到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兒童醫學中心,這裡近20位專家組建的多學科團隊正舉辦兒科常見疾病講座、免費健康檢測以及多學科義診等為廣大兒童開出生長發育「良方」。
到底咋長高?孩子最高能長多高?可以用什麼藥讓孩子長高?現場專家們針對孩子的長高難題給家長們答疑解惑。
身高會遺傳,家長可預測孩子身高
對於孩子身高,其實有一句話叫作「7分天註定,3分靠打拚」,什麼叫「7分天註定」?也就是大概70%的因素是由遺傳所決定的,按照計算公式可測算出遺傳身高,大部分孩子的身高會在這個遺傳身高上下浮動。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兒科神經內分泌專科副主任醫師張麗娜介紹,孩子的身高為父母身高的平均值加減6.5厘米,男孩子加上6.5厘米,女孩子則減去6.5厘米。當然遺傳身高並不是絕對的,一般會在數值上下浮動3-5厘米。
例如:父親身高170cm,母親身高160cm
子女為男孩,其遺傳身高是(170+160)/2+6.5cm=171.5cm
子女為女孩,其遺傳身高是(170+160)/2-6.5cm=158.5cm
這是一個粗略的簡單方便的預測方法。
留意孩子兩個生長高峰期
孩子的正常發育過程中,有兩個生長高峰期。「第一個高峰期在3歲以內,孩子的生長受營養控制為主,尤其1歲以內幾乎與遺傳無關,充足而均衡的營養可以保證孩子正常生長。」張麗娜指出,第二個高峰期為青春期,身高的衝刺階段,女孩整個青春期平均長23-25厘米,男孩25-28厘米。這兩個時期生長發育充分發揮對身高有重要的作用。
孩子到底矮不矮?身高<同年齡、同性別平均身高-2SD(標準差)才定義為醫學意義上的矮小症,或者生長速度過慢。一般來說,3歲以下的孩子,如果每年身高小於7厘米增長;3歲至青春期前,小於5厘米/年;青春期小於6厘米/年,家長都需要警惕孩子的生長過緩。
還有一些更日常生活化的判斷方法就是,孩子穿衣的問題,比如一條褲子可以穿兩三年。或者孩子在班級總是坐在第一排,長得很慢,與同齡孩子身高的差距逐漸拉大,此時,建議家長帶孩子到醫院看醫生了解生長問題。
矮小症是原因眾多,生長激素藥物有一定的長高作用
除了遺傳因素外,影響孩子身高的更多是環境因素,比如營養、疾病、睡眠以及心情等。很簡單,如果孩子吃得不好,體重下降,長期以往身高也自然受到影響;再比如長期精神緊張、焦慮的孩子身高的增長也是緩慢的。
在所有影響孩子身高的病因中,生長激素缺乏症只是眾多因素之一。「在臨床上,真正的生長激素缺乏導致的矮小症其實是比較少的,這一點可能會令很多家長感到意外。」張麗娜表示,有些孩子由於生長激素缺乏,身高達到矮小症的標準,生長速度總是會低於正常的孩子,比如3歲至青春期的孩子,身高增速每年不到5厘米(正常的孩子每年身高增速是5-7厘米),孩子呈現娃娃臉,肚子也是鼓鼓的。骨齡落後,生長因子低,生長激素激發試驗低於10ng/ml,同時排除了其他的可能原因,那麼則診斷生長激素缺乏症,可以考慮注射生長激素治療。
值得注意的是,內分泌性矮小的患兒,可能合併其他垂體激素缺乏或器質性病變,因此需要看專科醫生來鑑別診斷。
同時,張麗娜還強調,生長激素是一種藥物,具有嚴格的適應症,由專科醫生專業判斷是否需要用藥以及安全有效用藥。家長對於生長激素不要盲信,也不要盲懼。其療效與疾病類型、開始治療的年齡、骨齡、療程(需要較長時間)、依從性等相關,這也需要家長配合、堅持、安慰和鼓勵孩子,減輕心理負擔。當然,通過生長激素的治療,不但可以幫助身高追趕,也可以糾正代謝,比高脂血症、肥胖,從而促進肌肉、骨骼等發育。
據記者了解,當天活動,近20位兒科專家蒞臨現場,針對貧血、抽動症、兒童系統性狼瘡的早期識別以及兒童先心病等進行了科普講座和義診。醫院兒童醫學中心主任周敦華教授表示,「兒童健康是關乎家庭幸福和社會未來的大事,也是每一位兒科醫生的責任,時值中山大學世紀華誕、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189周年院慶到來之際,活動的舉辦既是關愛兒童,也是對院慶和校慶的深情獻禮。」
文、圖 | 記者 張華 通訊員 黃睿 葉青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