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水千山總是情,海爾造車行不行?

2023-11-02     汽車公社

新能源車市場的增長勢能仍在延續。

在汽車行業整體增長的促進下,新能源車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個季度,新能源車產銷累計完成631.3萬輛和627.8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3.7%和37.5%,市場占有率達到29.8%。其中,9月市場占有率更是高達31.6%。

可見,在汽車工業發展與轉型時期,在國家政策的刺激下,中國新能源車的銷量占比不斷提升。今年上半年,新能源車銷量已經占到汽車總銷量的近30%,且未來還將繼續攀升。

而根據公安部統計,從2010年至今,中國汽車銷量累計達到3.28億輛,其中新能源車累計銷量達1971萬輛,占汽車保有總量的大約6%。如果每家每戶都有一輛新能源車,未來20年內,中國可能還要有4.7億的增量或置換--換言之,新能源車的未來不可估量。

因此,不管是一批批造車新勢力如雨後春筍般冒頭,還是傳統車企堅定新能源轉型,抑或是網際網路企業、房地產企業、家電企業等跨界造車勢力的不斷湧入,都將新能源車市場萬億級的產業規模,烘托得氣氛十足。

不過,一批批車企倒下是目前新能源車市場上「血淋淋」的事實,不少跨界企業難以適應造車的難度及時撤退也是事實,它們一起構築的大退潮,形成了外界進入造車圈子的一道無形屏障,警示著後來者:新能源車市場的蛋糕雖大,但也不是誰都能分得到一口吃的。

但最近網上不斷爆料,海爾集團也要造車了--沒錯,就是那個怒砸76台冰箱,從負債147萬到世界500強的家電企業海爾。

逆著潮流走,可行?

有媒體報道稱,海爾正在籌劃造車,計劃進入整車領域,推出自有品牌的汽車產品。目前正處於籌劃階段,將採取代工的模式。至於具體推出時間以及落地情況,還沒有明確的信息。

而更多關於海爾造車的蛛絲馬跡,則是從其先後成立了多家汽車行業相關的公司談起。

企查查顯示,2021年7月,海爾成立了青島卡泰馳車聯科技有限公司等一系列公司,它們囊括了技術研發,整車及汽車零部件銷售業務;去年,青島卡泰馳汽車科技發展公司再次註冊成立,業務範圍涉及新興能源技術研發、汽車銷售、新能源整車銷售、汽車零配件零售等。

值得一提的是,卡泰馳系列的公司,均由海爾集團100%控股。

除了成立汽車相關公司之外,海爾近年來也不斷在汽車領域布局,與多家車企建立合作關係。

2021年3月到5月僅三個月的時間,海爾就先後與上汽、奇瑞、吉利三家汽車集團建立合作,其中,同上汽簽訂戰略合作,雙方將在智能製造轉型、智能汽車研發與應用、車家互聯、新能源和智能化車輛應用推廣等領域進行深度合作。

上述種種,都在訴說著海爾造車的野心。

但問題是,造車從來都不是一條容易走通的路。海爾的勝算又有幾何?尤其是考慮到最近大廠對於造車的熱情正在逐步降溫,同時夾雜著新能源車企的倒閉潮之下。

8月14日,百度造車項目集度汽車更名為「極越」,成為吉利控股旗下全新子品牌;8月28日,小鵬收購滴滴旗下智能電動汽車項目相關資產,滴滴造車項目宣告終結;曾提出造車計劃的蘋果、三星等科技公司,也在造車傳聞中度過了一年又一年,始終沒能迎來開花結果。

同時,燒光84億的拜騰,被江西寄予厚望的愛馳,被執行超過七千萬元的天際.....甚至搬離辦公大樓申請破產的威馬,都在新能源的大潮中掉隊,成為見證一將功成的萬具枯骨。

不可否認的是,近年來,跨界造車早已屢見不鮮。從官宣造車的小米到扭捏的華為,再到已經轉移重心的百度……身處新四化的風口浪尖,傳統汽車工業的格局正在被打破、重塑。

跨界巨頭們一邊礙於自身產業進入存量市場,想要尋找第二增長曲線;另外,它們站在新能源時代的風口,旨在涉足造車、進入汽車供應鏈,並成為塑造未來汽車新格局的力量。

這些都是形成它們湧入汽車市場的重要推力,至於海爾跨界造車,緣由也難逃如此。但對於逆著潮流前行的海爾而言,關於造車,往前的每一步都會很難。

往前的每一步都會很難

先來看看海爾如果入局造車,有哪些優勢。

首先,海爾作為國內家電製造領域的重要力量,其在生產家電過程中,包括電子、晶片、數字化能力等方面都能和新能源車實現技術互補。

因此,如果躬身造車,海爾不僅可以利用海爾在技術層面的既有資源,還可以藉助海爾投資的博泰車聯網完成。而再一進步深究,海爾可以提供智慧家居和車的互聯技術應用到車聯網。

不僅如此,零售起家的海爾,目前線下擁有3萬餘家專賣店。此外,海爾智家還開始擴張體驗店。如果其參與造車,可以利用既有的線下門店,實現渠道資源的合理利用。

但話說回來,技術優勢和渠道資源是大部分跨界入局者的優勢,它們是一種寫在紙面上而非絕對的發展優勢。如果海爾真的參與進新能源汽車領域,同樣會面臨激烈的車市競爭,而作為後來者,「一步慢,步步慢」的說法也會困擾其很久。

與此同時,正如前文所述,跨界巨頭們想要造車的一大原因在於,自身產業進入存量市場,想要尋找第二增長曲線。因此,從海爾的躬身入局造車也可以看出家電市場競爭的些許端倪。

10月30日晚海爾發布的2023年三季報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海爾智家實現營收1986.57億元,同比增長7.5%,對應實現歸母凈利潤131.49億元,同比增長12.7%。在發揮多品牌優勢和海外市場推進高端品牌戰略、深入開發網絡等,讓海爾不斷夯實家電巨頭的地位。

但在經濟下行壓力仍存、消費者購買力下滑、多元需求不斷增長的大背景下,傳統行業的發展走向,成為困擾局內人的大問題。尤其是被稱為「夕陽產業」的家電行業來說,站在變革的十字路口,接下去的每一步都至關重要。參與造車是海爾的潛在選擇之一。

當然,海爾並非第一家涉足汽車行業的家電企業,從20年前美的、春蘭、奧克斯等一批企業嘗試進入汽車行業開始,家電企業入局造車已是常有的事。而最近一家依靠家電出身入局造車的是創維。

憑藉著在家電領域的成功,創維成立了開沃新能源後進入造車領域,2019年成立了天美汽車,並且2020年10月推出了首款車型ET5。但是由於天美汽車的品牌影響力很低,銷量也很慘澹,所以最終創維直接以自身品牌命名,就有了現在的創維汽車。

而為了能成功出圈,創維汽車在宣傳上另闢蹊徑把養生當做賣點,甚至表示在車上睡覺能改善身體健康。即便如此,去年創維汽車只銷售出622輛,天美汽車銷售5183輛。

今年10月,創維交付3545輛,海外出口1726輛,連續七個月同比正增長。其中,8、9、10月均實現月銷3500台以上。可見,創維還在為更好地在造車領域活下去而努力,其在家電行業的影響力,並沒有隨著創維汽車的成立而被轉移。隔行如隔山,在這裡被再次證實。

所以,即便海爾真的選擇入局造車,也不會容易,往前的每一步都會很難。那些已經倒下和退出的車企們,用「血淋淋」的事實敲打著每一位後來者:新能源車市場的蛋糕雖大,但也不是誰都能分得到一口吃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bcd6e0eaccf907f8ad86b4cf1fca592.html














保時捷,危

2024-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