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庭最大的失敗:父母用「打工者心態」培養子女

2024-08-17     布衣粗食

有一種打工人,拿多少工資,就做多少事情,什麼都講究「一分錢一份貨」,多付出一分鐘都不行。

與此同時,社會上哪裡有輕鬆的位置,待遇好,就去哪個位置。

以上描述,就是打工者心態的表現。

一輩子都在謀生,也似乎是在拿老闆錢,替老闆消災,沒有什麼幸福感。

當一個家庭,把打工者心態引入到培養子女的方面,就一步一步磨滅了子女的天性,家庭里的「黑馬」,被繫上了無形的繩索。

當打工者心態一代一代人延續下去,那麼家庭很有可能,一直在社會的底層,失敗的徵兆,一目了然。

01

父母想盡辦法,為子女「求穩」。

孩子一出生,就開始培養,從胎教,到早教,一樣都不落下。

到了幼兒園,就開始上興趣班,小學要上補習班。

孩子的作業,是父母盯著,一步一步寫的,問題也是父母解答的。

中學時,父母輔導有難度,但是父母沒有閒著,盡己所能去搞後勤,盯著孩子每一天的時間安排。

當孩子上大學的時候,父母就苦口婆心,要孩子以進入體制內為第一目標。若是不能到體制內,就去大型企業里打工。

總而言之,哪裡更有保障,更穩定,就去哪裡。

規劃來,規划去,孩子的人生終點,就是「打工」;要說明的是,體制內上班,本質上也是一份工作。從經濟結構看,孩子很穩,「穩定地窮」。

也許有父母會安排子女出國,人生有更好的起點。但是回頭來,也是找到更好一點的工作,仍舊是「打工者路線」。

反正,孩子少吃苦,工作穩,父母就放心了,也覺得心滿意足了。

有沒有想過,當父母苛求孩子學什麼專業,一定要去報名幹嘛的時候,其實是「削足適鞋」:把腳束縛起來,滿足鞋子的尺寸。

再看那些大人物,他們小時候的教育,就不太穩定,對工作的認知,也是有些另類的。

明代思想家、官員袁了凡,從小被母親安排,去學醫。後來,袁了凡遇到孔先生,才點燃科考的夢想。母親考慮再三,也同意袁了凡改行。

北宋宰相王安石初出茅廬,進士第四名。本來,他被安排在京城做官,他卻拒絕了,主動外調,做了一個小縣令,並嘗試自己的變法的方法。

一大家人都習慣了按部就班,那就形成了打工族,沒有什麼變數,也違背了「變則通,通則達」的規律。

02

父母憑藉經驗,讓子女大器早成。

在「打工者心態」里,我們的潛意識,都擔心「三十五歲現象」。

也就是說,三十五歲到來之前,一定要穩住自己,以後再也不能弄丟自己的「飯碗」,最好是有一個「鐵飯碗」。

父母根本沒有意識到,真正的鐵飯碗,是自己的能力。

作為70後的人,上世紀九十年代,讀完初中。那時候,很多父母要求子女考中專,因為中專畢業後,可以分配工作。

我的同學小徐,製圖專業畢業,然後分配到本地的氮肥廠上班。

上班三年多,氮肥廠就改制,然後就沒有了然後。

沒有了工作,文憑也很低,去深圳找工作多次,也是悶悶不樂地回家。

為了謀生,小徐在縣城擺水果攤,掃大街,吃盡苦頭。

回頭看,小徐考上中專的時候,全村人都來祝賀,畢竟是「跳出了農門」。父母以他為驕傲,逢人便說。

小徐去讀書的第一天,鞭炮聲很大,就怕別人不知道。

現在,和小徐聊天,最多的一句話,就是「若當初上大學,情況應該不一樣」。

富豪馬克·扎克伯格說過一句話:「沒有人從一開始就回到如何做,想法並不會在最初就完全成型,只有當你工作時,變得逐漸清晰,你只要做就是開始。」

出名要趁早,沒有錯,但要看清楚,是用什麼方式出名。若是「出名」都是被安排的,那多半是悲哀的,太程序化了。

扎克伯格也很早就出名了,高中時,就設計了軟體程序,並用到父親的牙醫診所。

他在大學裡,創建一個網站,放上幾張照片,讓人選擇,誰最「辣」。因為瀏覽的人太多,導致學校伺服器崩塌,也牽涉到了照片使用權的問題。他因此輟學。

當時一位知名作家如此描述:「扎克伯格創造孩子們的電腦遊戲。」

到底要大器晚成,還是大器早成,這是沒有定數的,也不能固化。

如果從家庭長期發展來看,讓子女在少年時,吃點苦頭,有試錯的機會,是再好不過的。

詩人薩迪說過:「你雖在困苦中也不要惴惴不安,往往總是從暗處流出生命之泉……不要因為時運不濟而鬱鬱寡歡,忍耐雖然痛苦,果實卻最香甜。」

什麼都按父母的安排去做,子女的人生就像走程序一樣,能走遠的機會,少之又少。

03

看過很多家庭,如果子女要辭去工作,尤其是體制內的工作,父母就會苦口婆心地勸說,甚至喊來七大姑八大爺一起勸說。

「沒有工作,你還能幹嘛?」
「要知道,多少人擠破頭,才有這樣的工作呀。」
「我家就你一個孩子,不好好工作,這讓大家怎麼活呀?」
「這年頭,外面多難混,你不知道?」

反正,除了穩定的工作之外,就沒有活路了,這真的很悲哀,也很無奈。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教育不能創造什麼,但它能啟發兒童創造力以從事於創造工作。」

能夠持續欣欣向榮的家庭,遠離了打工者心態,哪怕在打工,也會積極求變,而不是「做和工資對等的事情」。

把工作當成學習的過程,持續讀書,讓自己有能力去更高的圈子;敢於試一試不同的工作、行業,尋找更適合自己的方向;把失敗噹噹成人生重要的經歷,而不得逃避失敗。

父母要明白,你我出生的年代,和子女出生的年代,不一樣。

真的不必,讓子女在父母走過的路上,再走一次,亦步亦趨。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b162dd700390416daf3ec16ebca1df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