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可以再次來到蘇州河邊,看看這裡的新變化,和多年未見的老友聊聊天。這一刻,我真的很幸福!」家住靜安區天目西路街道新橋居民區的98歲老人王阿婆激動地說道。
自患病後,王阿婆已有20餘年無法獨立出門,即便有輪椅,也由於樓層過高而不方便搬動,下樓曬曬太陽、看看花草對她而言都成了奢望。
然而,2023年7月,一切悄然改變。隨著長安路516號加裝電梯工程的竣工,王阿婆的夢想得以實現。輪椅輕轉間,她重新擁抱了久違的陽光與自由。
這一刻,幸福「一鍵直達」。
「破冰之梯」的協商智慧
新橋居民區黨總支下設4個黨支部,共有黨員151名,包含新橋、安豐、古北三個居民小區,常住居民近1500人,60歲以上人口占比約40%。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加裝電梯成為不少老人的共同期盼。
經過商議,居民區黨支部決定以加裝條件成熟的安豐小區3號樓作為首部「破冰之梯」,黨總支全程領跑,一路監督把關,統一居民思想、動員多方力量、及時疏導、解決難點問題。
在推進加梯的過程中,由於居民區內沒有成功案例,不少居民對此持保留態度。於是,樓棟組建了加梯「自管小組」,由社區黨員骨幹、安豐小區業委會副主任姜根寶擔任組長,和樓組長、黨員志願者收集了不少案例及政策資料並做好整理,逐戶上門做好解釋工作,打消居民疑慮。
此外,針對1樓居民的顧慮,小組多次上門,召開協商會,仔細傾聽居民需求、靈活調整方案。最終採取了對1樓影響最小的方案,電梯得以順利簽約加裝。
地鐵旁的「硬骨頭」攻堅
安豐小區地處三個軌交的交接處,其地下空間的錯綜複雜為電梯基坑的建設鋪設了重重難關。尤為棘手的是,根據規劃要求,電梯必須與地鐵保持至少4米的安全距離,這一規定導致多棟居民樓,包括早在2021年就已簽約的9號樓,一度陷入加裝無望的境地。
面對這樣的「硬骨頭」,居民區黨總支引領「三駕馬車」迎難而上。黨員樓組長耐心細緻地向每一位居民解釋情況,安撫大家的焦慮情緒。
住在6樓的「80後」青年錢磊則是和姜根寶前往地鐵申通公司反覆溝通,陪同工程師現場勘測了四五次,協商會召開了六七場。最終,經過近兩年的不懈努力,距地鐵的施工距離從原先的4米被他們一點一點「磨」到了2米,終於符合條件得以施工,這也是上海市首部加裝在地鐵上的電梯。
施工當天,居民們看著地面一點點被挖開,心中涌動著難以言喻的激動與喜悅。
「終於盼來了,有電梯的日子,下樓方便了,接下來都是好日子!」
幸福生活的「後半篇文章」
如今,居民區已完成加裝電梯4台,簽約2台,2台正在施工中。
電梯加裝了,居民們的心也連得更緊了。大家參與社區治理的熱情空前高漲,不少能人達人走出樓棟,施展才藝,與大家同樂。今年端午節,包粽子達人孟阿婆帶著大家一起包粽子、看望老人,小區其樂融融。
而黨總支的腳步並未停歇,他們正著手規劃改造小區涼亭,增設「一老一小」活動設施,讓大家不僅能「走下來」,還能「玩起來」。
一棟棟拔地而起的電梯為「懸空老人」的生活注入了新的希望,而加裝電梯的過程也凝結著居民區黨總支、「三駕馬車」、網格志願者等同志辛勤的汗水,更有居民間暖心相助、互相體諒,一台台電梯也是綻放鄰里和諧、文明之花的最好體現。2023年,新橋居民區黨總支被評為「2023年靜安區新時代居民區先鋒堡壘」。
「群眾利益無小事、服務群眾無止境、群眾滿意是追求」,這是新橋居委會辦公室牆上懸掛的,這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是所有居委會工作人員一天天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踐行的誓言。
來源:上海靜安